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结课论文)唐代诗词赏析唐诗简介摘要:千百年来,人们总是把一个朝代的名称——“唐”,和一种文学的体裁——“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专有名词——“唐诗”。
在后人心目中,“唐诗”这个名词自身就标志着登峰造极的诗歌成就。
中国有一句俗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熟读了三百首唐诗,就能具备基本的写诗能力,可见国人对唐诗的推崇。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强大兴盛的朝代,唐传二十帝,历二百九十年(其间有武则天革唐为周十六年)而亡。
唐代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经济繁荣,政治相对太平,外交也很发达,唐朝与周边的区域、国家的交流都非常频繁,成为当时世界经济贸易和文化的中心。
而且在思想上也是相对解放的,统治者不仅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兼容并蓄,而且允许人民对时政展开批评。
所以唐朝是封建社会中一个经济富足,社会安定,政治开明的朝代,就是在这样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中,中国古典文学走向了成熟和繁荣,而唐诗则是唐代文学的代表和最高成就。
关键词:唐代诗词李白诗词杜甫诗词对比白居易诗词正文: 李白诗歌与杜甫诗歌的赏析比较假如从诗歌的成就来比较李杜的诗歌,我觉得没有可比性。
一个被称为天才,一个被称为地才;一个被称为天上的诗人,一个被称为人民的诗人;一个如天上翱翔的鹰,一个如地上狂奔的虎。
他们都是诗坛的强者,尽管他们也是好朋友,但他们谁也不能取代谁,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所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既然我们无法对比两人的成就,那么,我们就来比较一下他们诗歌的风格差异,诗歌的思想内容的差异以及诗歌的艺术手法的差异。
一.李杜诗歌的比较:(一)创作上:李白写虚,杜甫写实。
1.李白乐观、豪放、自信,他是天之骄子,盛世的歌手,所以写出了“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
”“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些虚幻的诗句。
2.杜甫生在危机四伏的盛世和创痍满目的乱世之中,他过的是屈辱艰难,颠沛流离的生活。
所以他忠实记录了严峻的现实。
如《悲陈陶》中“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2)象征寓托上:1.因为李白性格纯真,崇尚自然,洒脱不羁、傲世独立,又有老庄的浪漫主义思想,所以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大鹏凤凰·黄河大江·青山明月·仙境醉乡等。
如写大鹏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他用大鹏自比,大鹏的自由豪迈,扶摇直上,都是他向往的。
如写黄河大江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涛似山喷雪来”,在气势磅礴的江河之间的壮美意境中抒发豪情壮志。
如写青山明月的“天门中断楚山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着意追求光明澄澈之美,在秀丽的意境中表现天真的情怀。
如写仙境醉乡的“半壁见海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诗中有诗人的幻想,也有诗人对这个社会的不满,借酒来忘我,借酒来行乐。
2.杜甫受儒家思想影响,他仁爱善良,关心国运,悯时伤乱、深沉忧郁,不顾个人安危。
所以他的诗中常常出现凤凰·病橘枯楠·秋枫瘦马·急流高峡等。
如《朱凤行》中“愿分朱实及蝼蚁,尽使鸱枭相怒号”;如《凤凰台》中“心以当竹实”“血以当醴泉”“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如《秋兴》中“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3)意象组合方式上:1.李白追求自由精神,不受格律约束,他的诗歌常常给人一种飘逸的感觉,夸张却不显做作,华丽却不显庸俗。
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飞流直下三千丈,疑是银河落九天”等。
2.杜甫推崇“形神兼备”境界,强调炼字,炼句,苦思,苦学。
意象精练紧凑,语意凝重深沉,情感沉雄勃郁。
如《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
”(4)章法、节律、气势和诗体上:1.李白的章法跳跃,节律急迫,气势磅礴,跌宕起伏。
多古体诗、乐府歌行(从李白的诗歌中可以总结)。
李白的章节跳跃,节律急迫,气势磅礴,跌宕起伏,跟他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他生性浪漫豪放,不受约束,也不落俗套,所以他写的诗也很有自己的特色。
2.杜甫的章法严密,节律舒缓,潜气内转,深厚绵长。
多律诗、组诗(从杜甫的诗歌中可以总结)。
杜甫诗章节严密,戒律舒缓,潜气内转,深厚绵长也与他的性格又很大关系。
杜甫骨子里也许有像李白的浪漫细胞,但是后来的人生经历几乎把他的浪漫细胞都扼杀了,再加上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使得他的关注民生,关注社会。
二.李杜诗歌的风格差异:(1)李白诗歌的风格属于浪漫派,他是继浪漫主义大家屈原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常常充满浪漫的想象,比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他的诗歌浪漫中带有夸张,比如《望庐山瀑布》中“九千丈”“生紫烟”的瀑布:他的诗歌浪漫中也很豪放,如《行路难》中“人生在世不称意,直挂云帆济沧海”。
(2)杜甫诗歌的风格属于写实派,他属于“人民的诗人”。
他悯时伤乱,忧国忧民,他悲国破家亡“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他大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狂欢“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三.李杜诗歌思想内容差异:(1)李杜诗歌的思想内容也有相同的地方,他们都有伟大的人生理想,都有远大的报复。
比如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格》;(2)他们都有批判现实,关怀民生疾苦的思想,但是,李白批判现实比较大胆,杜甫批判得比较含蓄,李白批判的比较概括,杜甫批判得比较细腻。
(3)他们都喜欢游历祖国大好河山,热情讴歌大自然,寄托自己情怀的思想,但是,李白往往比杜甫更加善于写山水,也更善于借山水来传情。
四.李杜诗歌对后世的影响:(1)李白和杜甫的诗歌都对后世有很大很远很深的影响,说不上谁的影响比较大,谁的影响比较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2)李白的飘逸让人苦苦追寻不得,杜甫的忧国忧民为代代百姓所怀念,有人想学李白,但总是少了些什么,有人想学杜甫,但也总是没有他的那份心情。
(3)一直到现在,李杜在诗坛上还是有很大影响。
白居易四季诗歌赏析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香山避暑二绝其一:纱巾草履行疏衣,晚下香山蹋翠微。
一路凉风十八里,卧乘篮舆睡中归。
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珍月似弓。
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作为唐代最多产的诗人,白居易一生写了许多的诗歌来描写自然景物,并时时刻刻陶醉于大自然随处可见的多样景致中,从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和陶冶个人的艺术情趣。
下面以他描写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几首小诗为例,体会一下,大诗人是怎样用一种艺术家的眼光来看待和欣赏大自然的。
我们先看《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杨柳枝是唐代教坊的曲名,歌词的形式是七言绝句,此题专门是咏杨柳的。
这首诗前两句写春风荡漾时杨柳枝条的婀娜多姿,妖娆可爱,后两句是咏物抒怀,感慨唏嘘。
一年之际在于春,在大好春光来临之际,最先向世界宣布春姑娘的来临的非柳树莫属,所以,大凡诗人咏春之作,总少不了柳树的身影,而柳树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它那报春的枝条。
第一句是特写:“一树春风千万枝”,诗人只写了一棵柳树,不过是一棵树长着千万条柳枝的树。
由于春风拂动的关系,由静态的“一树”摇身一变,成了“千万枝”,这两者在变换之间产生了一种奇妙的视觉效果,即虽然看上去原本只是一棵树,但是树上数不清的枝条却被春风那双无形的手一一掀动起来,迎风飘动,给人一种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感觉。
第二句更加细致地对这棵柳树上的枝条进行精心的描画,春风不但拂动了柳枝,而且吹发了新芽,那满树千条的柳枝上,于是绽出了数不清的嫩叶,远远望去,一片嫩黄,而细长的柳枝早已不再像严冬时的那般僵直,而变得柔软异常,随着和煦的微风,时起时落,时高时低,在诗人眼里,简直像丝绦般的妩媚柔顺。
如果我们尝试着按照白居易的思路,畅想一下他所展示的景象,一棵寻常的柳树,在春天的召唤下,焕发了勃勃的生机,万千枝条上,吐露出娇嫩的新芽,以它的金黄,以它的柔软,向世人展示着生命的美好,歌唱着春天的到来,白居易不仅仅是在写柳树,而是在呼唤春天,歌唱生命,所以他能写得这样生机盎然,难怪《唐宋诗醇》要说此诗是“风致翩翩”了。
不过出人意料的是,作者接下来没有继续春的礼赞,而是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为这株柳树鸣起不平来了,“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永丰坊为唐代东都洛阳坊里名。
想不到的是,这样一株充满生命力的柳树,却长在一种荒凉冷落的环境中,“西角”,在西边一个背阴的角落里,“荒园”,生在一个荒废的庭院里,那么哪怕你再婀娜多姿,风情万种,又能有谁来赏识,有谁来关注呢?白居易在诗中营造出这样前后强烈的反差,其用意何在呢?是仅仅在为这株茂盛的柳树因生不逢地,而在大好春光之中独自寂寞,无人赏识而深深惋惜呢,还是借物言志,另有所指呢?这历来引起过不少猜测与推理。
有人认为,白居易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对柳树的痛惜之情,实际上是一种对当时政治黑暗腐败、人才被压抑埋没的深沉感慨;更有甚者,还有人以为,这是白居易在自己年老力衰时,为他身边的那些丰华正茂的歌妓们有感而发的,据唐孟《本事诗》记载:“白尚书(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年既高迈,则小蛮方丰艳,因为杨柳之词(即此篇《杨柳枝词》)以托意。
”不管怎么说,这首小诗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到底是为了政治还是为了身边的红颜而发,今天似乎也难下定论,但是,这首诗后来造成的影响,的确是作者本人当初自己也不曾想到的。
关于这首诗,当时的河南尹卢贞有一首和诗,并写了题序:“永丰坊西南角园中,有垂柳一株,柔条极茂,白尚书曾赋诗,传入乐府,流遍京师。
近有诏旨,取两枝植于禁苑。
乃知一顾增十倍之价,非虚言也。
”白居易于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以刑部尚书致仕后寓居洛阳,直至会昌六年逝世。
而卢贞任河南尹在会昌四年,治所就在洛阳。
所以,白居易写这首诗大约在会昌三年到五年之间,当时他已经年过古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