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一、概念题1.市场 2.市场机制 3.市场经济4.市场体系 5.市场规则二、判断题1.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等市场经济规律发生调节作用的机制。
2.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中心机制,它是价值规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和作用形式。
3.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是现代社会资源配置的两种主要方式和手段,因此,它们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4.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在未来一段时间会上升时,就会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
反之,则会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
三、选择题1.市场机制主要包括:(1)价格机制(2)供求机制(3)竞争机制(4)汇率机制(5)工资机制2. 市场是(1)一切商品或劳务交换的场所(2)商品生产者之间全部交换的总和(3)调节经济运行的一种调节机制和运行方式(4)市场机制运行的载体和表现形式(5)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1)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都是以社会分工和不同所有制为基础(2)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都是通过商品货币的形式交换劳动(3)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都是以追求价值为目的的经济(4)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5)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4.影响需求的因素有:(1)该商品的价格(2)消费者的收入水平(3)相关商品的价格(4)消费者的偏好(5)消费者的预期5.影响供给的因素有:(1)商品自身的价格(2)生产要素的价格(3)生产的技术状况(4)相关商品的价格(5)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四、辨析题1.计划和市场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2.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都是以社会分工和不同所有制为基础的,因此二者无区别。
3.需要就是需求,生产就是供给,市场均衡就是市场需求与市场供给的绝对平衡。
4.市场规则实质上就是以法律、法规、契约、公约形式规定下来的市场运行的准则。
五、案例分析题案例内容:2001年初以来,石油输出国组织七种市场监督原油一揽子平均油价和油价期货市场价格一路下跌,跌到了每桶25元以下这个欧佩克内部参考价。
造成国际石油市场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是石油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是由于国际经济增长放慢,尤其是美国经济低迷和亚欧天气转暖,市场对石油的需求量减少,另一方面,伊拉克的石油出口近期恢复到较正常的水平,即每天达210万桶。
为此,美国能源部、美国石油学会公布的数字显示,美国的石油和产品油库存大幅上升,已达到2·9074亿桶,比2000年同期增加了800万桶。
由于国际石油需求减少,库存增加,价格上升,所以,欧佩克采取减少石油的供给量,以保持石油价格控制在所定目标每桶25美元的水平。
由于欧佩克自年初以来两次减少不包括伊拉克在内的十个成员国的原油日开采配额达250万桶,使得国际石油成功地控制在所定目标每桶25美元的水平上。
与此同时,石油输出国成员还是一致同意共同努力将石油产量限制在每天24·2百万桶的水平。
他们还决定如果石油价格出现“疯涨”的话,他们将增加本国的石油产量,相反,如果国际市场对石油的需求进一步下降,他们也会进一步限制石油的产量,减少供给。
案例问题:根据上述案例,请分析石油价格机制与供求机制的关系。
第五章资本主义生产一、概念题1.资本2.价值增殖过程3.剩余价值4.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5.剩余价值率6.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7.超额剩余价值8.绝对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9.剩余价值规律10.工资11.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12.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二、判断题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2.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因此货币都是资本。
3.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等价交换与价值形成的矛盾。
4.剩余价值既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5.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6.在初级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力也是商品。
7.个别资本家只要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便可以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8.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整个社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9.剩余价值规律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规律,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存在并发生作用。
10.工资的实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但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11.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基础,计时工资是计件工资的转化形式。
三、选择题1.从对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分析中可以看出:⑴任何数量的货币都能转化为资本⑵剩余价值是在流通中产生的⑶货币要转化为资本,必须能带来剩余价值⑷剩余价值是在生产中产生的⑸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但也不能离开流通2.对G-W-G’资本总公式的分析可以发现:⑴资本是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⑵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⑶剩余价值是在流通中产生的⑷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中产生的,但不能离开流通⑸在流通中购买特殊商品劳动力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3.资本流通公式与商品流通公式的区别在于:⑴前者以货币为媒介,后者以商品为媒介⑵前者以商品为媒介,后者以货币为媒介⑶前者的目的在于获取使用价值,后者的目的在于获取更多的货币⑷前者的目地有于获取更多的货币,后者的目的在于获取使用价值⑸前者是先买后卖,后者是先卖后买4.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⑴劳动力的实际使用能创造价值⑵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剩余价值的源泉⑶劳动力的实际使用能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⑷对劳动力的使用过程即劳动过程⑸劳动者有人身自由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价值:(1)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2)不能低于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量(3)具有历史和道德的因素(4)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5)所包含的物质内容的范围、数量和质量在日益扩大提高6.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是:⑴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为资本家劳动⑵劳动过程和私人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⑶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支配⑷工人和资本家共同管理⑸资本主义制度的劳动是强制性的9.剩余价值:⑴是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⑵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⑶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⑷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下是公有资本和公共财产的源泉⑸体现了投资者与工人的某种经济关系10.资本是:⑴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⑵一个历史的范畴⑶厂房、机器等生产资料⑷表现为购买生产资料的货币⑸支付雇佣工人工资的货币11.资本的本质特征和属性是:⑴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⑵创造剩余价值的价值⑶不是物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⑷垫支性、增殖性和运动性⑸资本的生命力在于运动12.资本家增加剩余价值总量的办法有: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⑵增加雇佣劳动者数量⑶压低工人工资⑷加强雇佣工人劳动强度⑸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13.相对剩余价值是:⑴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延长工作日实现的⑵在工作日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的⑶个别企业追求超额利润的结果⑷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⑸劳动力价值下降的结果14.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⑴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⑵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⑶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构成社会生产的一般基础⑷绝对剩余价值是以生产技术变革为条件⑸相对剩余价值是以生产技术变革为条件15.超额剩余价值是:⑴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⑵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⑶本企业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⑷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表现形式⑸由先进的机器设备创造的一种暂时的现象16.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⑴单个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结果⑵一个行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⑶单个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⑷整个社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⑸个别企业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17.工资:(1)一般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2)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3)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4)是市场型按劳分配的结果和实现形式(5)主要形式是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四、辨析题1.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因此,货币本身就是资本。
2.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在流通中产生。
3.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4.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不变资本是价值增殖的必要条件,因此不变资本也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五、案例分析题1.案例内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一些居民由于手中积累了大量的货币财富,因此成为资本家。
从其货币财富的来源看,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一些人通过自身劳动能力与智力的超常发挥。
在合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范的条件下,取得了大量的超过他人的收入量,这些收入资本化后就变成了资本家。
二是一些人通过占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或社会条件,垄断性地取得大量的超过他人的收入,而成为资本家。
三是一些人通过社会不允许的欺诈、阴谋盘算、巧取豪夺等不道德、不仁义的手段,占有或是剥夺了他人的财产而成为巨富的资本家。
案例问题:(1)什么是资本?资本有哪些特征与属性?(2)货币转化为资本的界限是什么?(3)请用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上述现象的合理与否?2.案例内容:南昌市,2001年2月18日正式发布了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其中包括经理、技术人员和工人等38种通用工种的劳动力价格。
劳动部门是在调查了200多家企业,118个工种和10万在岗职工工资情况以后,制定出此工资指导价的。
这种指导价分别列出了各类工资的高、中、低三个档次不同的工资标准。
由求职者与用工单位根据自身情况商定。
案例问题:请用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上述做法是否必要?3.案例内容:2000年11月28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依据这个办法,在自己该拿多少钱的问题上,职工有了发言权。
此办法适用于国内所有的企业,涵盖所有劳动者,并且劳资双方原则上每年协商一次。
在此之前,为解决日益突发的劳资矛盾,许多企业就已经推行了工资协商办法。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案例问题:(1)工资的本质及其社会主义工资是什么?(2)你认为工资协商办法有那些优点?六、问答题1.为什么说剩余价值的产生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2.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3.资本的本质及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意义的分析。
4.概述相对剩余价值和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区别和联系。
5.概述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6.为什么说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七、计算题1.吉林省辽源煤矿在日伪时期“万人坑”里,发现死难矿工牛世清尸骨上有一张欠债工票,上面记载1942年11月牛世清挖煤30天,月工资32。
34元。
据资料记载,当时工人每日产煤1。
88吨,每吨煤市价22,65元。
每吨煤生产费用(包括支付工资在内)14,90元。
试计算:(1)资本家一个月在牛世清身上榨取多少剩余价值?(2)剩余价值率是多少?(3)请写出剩余价值的概念和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及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