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二物理导学案

初二物理导学案

初二物理导学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初二物理导学案编制:审批:时间: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NO:01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以及声速的大小。

2、能解释简单的声现象。

3、集中注意力,热情参与新学科学习。

重点难点:声音的产生、传播
能力立意:全面、仔细阅读、理解教材的能力
使用说明:
1、用20分钟时间阅读教材12-16页,未学懂的部分用红笔标记;
2、用25分钟时间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准备课堂交流。

学法指导:阅读教材的过程中要随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理解。

一、自主学习
1、问题引入:声音是哪来的?如何传播?
2、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由物体的产生的,停止,声音也就停止。

(2)人说话靠的振动发声,敲鼓时靠的振动发出鼓声。

3、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真空中没有,所以真空不能传声。

(2)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是传声的。

(3)声音在介质中传播时,是以的形式进行的。

4、知识点三:声速
(1)声速就是指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它的大小既跟介质的有关,还跟介质的有关。

(2)声音在不同介质里,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在体中传播得最快,在体中传播得最慢。

(3)声音在15℃的空气里传播速度是m/s。

二、合作、探究
1、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 物体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很弱的声音
C. 振动停止,物体发出的声音也消失了
D. 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2、流星落在地球上会产生巨大的声音,但它落在月际上,即使航天员就在附近,也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
A. 月球表面受到撞击时不发生
B. 撞击声太小,人耳无法听到
C. 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
D. 撞击月球产生的是超声波
3、敲击长铁管的一端,在另一端会听到次击管声,这是因为的缘故,最先听到的声音是由传来的。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声速在各种介质中都不变
B. 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C. 空气是一种能传播声音的介质
D.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
5、古代士兵为了能及早听到偷袭敌人的马蹄声,常常睡在地上,并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其原因是能够传声,且比空气传声的速度。

6、桌子上的鱼缸中、有若干条金鱼,敲击桌子,鱼立即受到惊吓,这时鱼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

A. 桌子—空气—水—鱼
B. 空气—水—鱼
C. 桌子—鱼缸—水—鱼
D. 桌子—空气—鱼缸—鱼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笛子发声是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B. 学生听到的讲课声是靠空气传播的
C. 声音不能在真空里传播
D. 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空气中传播得慢
8、实验:把正在响的电子门铃放在一个玻璃罩内,此时可以听到清晰的铃声.现在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罩内空气,听到的铃声将会,直到;若停止抽气,重新让空气进入罩内,又会,这一实验说明了。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NO:02
班级姓名小组等级
习目标:
1、了解人耳的构造和骨传声现象
2、知道人听到声音的途径
3、满腔热忱,激发学物理的兴趣
重点难点:人耳听声音的途径
能力立意:结合实际阅读教材,能操作的一定要动手实验
使用说明:
1、用10分钟阅读教材16-18页
2、用20分钟完成“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3、用15分钟完成“展示”与讨论
一、自主学习
1、问题引入:声音是物质振动发出的,依靠介质向外传播,当传播到人的耳朵处,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2、知识点一:人耳构造
(1)仔细阅读17页页图1.2-1,与自己的实际部位对照。

(2)人耳听声音的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首先引起耳朵中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及其他组织传给,最后把信号传输给大脑。

人就听到了声音。

(3)声音在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但是若只是传导障碍,又可以设法用其他途径把振动传递给,人也能听到这个声音。

3、知识点二:骨传声
声音通过人的骨、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上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称为。

4、知识点三:双耳效应
一般情况下,声源到我们两只耳朵的距离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它特征就不同,这就是效应,利用双耳效应,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

二、合作、探究
1、人耳感知声音的第一个部件是:
A. 头骨
B. 听觉神经
C. 鼓膜
D. 听小骨
2、下列是通过骨传导感知声音的是:
A. 将双耳塞住、拍手
B. 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朵附近,听声音
C. 将双耳塞住,用手指敲击牙齿
D. 将双耳塞住,听音叉发声
3、下列说明正确的是:
A. 人听见的一切声音都是通过耳朵传导的
B. 声音是通过空气直接传入大脑的
C. 声音可以不通过耳朵而通过人体的其他部位传入大脑
D. 听觉神经损坏的人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感知声音
4、蛇没有耳朵,但它将头贴在地面上,头上的一块骨头就会接收到接近它的动物发出的声音。

由此可见,蛇是利用来“倾听”的。

5、动物在活动时常常竖起耳朵,并不断转动方向,这是因为:
A. 向其它动物示威
B. 判断声源的方向和距离
C. 动物的一种习惯动作
D. 驱赶小虫
6、某同学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贴在面颊上,目的是为了:
A. 感受发声音叉的振动
B. 体验发声音叉的温度
C. 估算发声音叉的质量
D. 判断声音的传播速度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NO:03
班级姓名小组等级
学习目标:
1、理解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三特性
2、知道频率决定音调、振幅决定响度
3、极度热情、投入学习。

重点难点:音调、响度、音色。

能力立意:运用声音特性合理解释一些声现象
使用说明:
1、用25分钟时间自学教材19-24页,疑难点用红笔标记。

2、用20分钟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部分,准备课堂交流。

学法指导:不要死记物理结论,更重要的是要弄清结论的得出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问题引入:有的声音高,有的声音低;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

这些差别是什么因素引起的?
2、知识点一:音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