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物体组成、结构、功能和生命过程中物质及能量变化规律的学科。

转化作用:从一种细菌中得到DNA通过一定途径进入另一种细菌,从而引起后者遗传特性的改变。

核酸:是由几十个甚至几千万个核苷酸聚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大分子化合物。

超螺旋:双螺旋进一步扭曲形成的更高层次的空间结构,包括DNA扭曲、超螺旋、多重螺旋和连环等。

核酸的杂交:是指不同来源的单链核酸之间可通过碱基互补形成双螺旋结构。

寡聚蛋白质:某些蛋白质是由两个或更多个蛋白质亚基(多肽链)通过非共价结合而成,称寡聚蛋白质。

α-氨基酸:与羧基相邻的α-碳原子上都有一个氨基,因而称为α-氨基酸。

肽:一个氨基酸的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氨基脱去一分子水而形成酰胺键,这个键称为肽键,产生的化合物叫做肽。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是指蛋白质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多肽链主链原子局部的空间结构,但不包括与其他肽段的相互关系及侧链构象的内容。

β-折叠:是由两条或多条伸展的多肽链靠氢键联结而成的锯齿状片状结构。

无规则卷曲:又称自由卷曲,是指没有一定规律的松散肽链结构。

酶的功能部位常常处于这种构象区域。

超二级结构:指蛋白质中相邻的二级结构单位组合在一起,形成有规则的在空间上能辩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

结构域:指多肽链在二级结构或超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三级结构的局部折叠区,它是相对独立的紧密球状实体,称为结构域(domain)或功能域。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指的是多肽链在二级结构、超二级结构和结构域的基础上,主链构象和侧链构象相互作用,进一步盘曲折叠形成球状分子结构。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由两条或两条以上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聚合而成、有特定三维结构的蛋白质构象。

每条多肽链又称为亚基。

同源蛋白质:在不同的生物体内行使相同或相似功能的蛋白质。

别构效应:是指含亚基的蛋白质分子由于一个亚基构象的改变而引起其余亚基以至整个分子构象、性质和功能发生变化。

蛋白质的等电点(pI):当某蛋白质在一定的pH的溶液中,所带的正负电荷相等,它在电场中既不向阳极也不向阴极移动,此时溶液的pH值叫做该蛋白质的等电点。

变性作用:蛋白质受到某些理化因素的影响,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功能随之改变或丧失,但未导致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改变,这种现象叫变性作用。

复性:蛋白质的变性作用若不过于剧烈,则是一种可逆过程。

高级结构松散了的变性蛋白质通常在除去变性因素后,可缓慢地重新自发折叠形成原来的构象,恢复原有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这种现象称为复性。

蛋白质的沉淀作用:蛋白质在溶液中靠水膜和电荷保持其稳定性,水膜和电荷一旦除去,蛋白质溶液的稳定性就被破坏,蛋白质就会从溶液中沉淀下来,此现象即为蛋白质的沉淀作用。

胞内酶:由细胞内产生并在细胞内发挥作用的酶。

胞外酶:将细胞内产生后分泌细胞外起作用的酶。

酶所催化的反应称作酶促反应,发生化学反应前的物质称底物,而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称产物。

同工酶:指具有不同分子结构但催化相同反应的一组酶。

变构酶(别构酶):是指一些含有2个或2个以上亚基的寡聚酶。

具有变构效应的酶叫变构酶,引起变构的小分子物质叫变构剂(调节物)。

正变构剂(正调节物):使酶活性升高的变构叫正变构,此时的变构剂叫正变构剂(正调节物)。

负变构剂(负调节物):使酶活性降低的变构叫负变构,此时的变构剂叫负变构剂(负调节物)。

酶原:酶在生物体内首先合成出来的无活性前体。

酶原的激活:酶原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去掉一个或几个特殊的肽键,从而使酶的构象发生一定的变化,才有活性,这一过程称为酶原激活。

活化能:分子由常态转变为活化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邻近效应:两个底物分子相邻近,大大提高了底物的有效浓度。

定向效应:底物分子还在活性中心“定向”排布,有利于原子轨道的重叠——轨道定向,使分子间反应近似于分子内反应。

酸碱催化:酶活性部位上的某些基团可以作为质子供体(或质子受体)对底物进行酸或碱催化。

酸催化:在酶的活性中心上,有些基团是质子供体(酸催化基团),可以向底物分子提供质子,称为酸催化。

碱催化:有些催化基团是质子受体(碱催化基团),可以从底物分子上接受质子称为碱催化。

酸碱共同催化:酶活性部位上有几个基团分别作为质子的供体和受体。

竞争性抑制作用:某些抑制剂的化学结构与底物相似,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并与之结合,从而减少了酶与底物的结合,因而降低酶反应速度。

这种作用称为竞争性抑制作用。

非竞争性抑制作用:某些抑制剂结合在酶活性中心以外的部位,因而与底物和酶的结合无竞争,即底物与酶结合后还能与抑制剂结合,同样抑制剂与酶结合后还能与底物结合。

但酶分子上有了抑制剂后其催化功能基团的性质发生改变,从而降低了酶活性。

这种作用称为非竞争性抑制作用。

反竞争性抑制作用:某些抑制剂不能与游离的酶结合,而只能在酶与底物结合成复合物后再与酶结合。

当酶分子上有了抑制剂后其催化功能被削弱。

这种作用称为反竞争性抑制作用。

不可逆抑制作用:抑制剂以共价键不可逆地与酶相结合而抑制酶的活性,这种抑制作用叫不可逆抑制作用。

酶活力:是酶促反应的能力。

诱导作用:指用诱导物(inducer)来促进酶的合成,这种作用称诱导作用。

阻遏作用:指用阻遏物(repressor)阻止或降低酶的合成,这种作用称阻遏作用。

调节酶:活性可被调节的酶,主要是别构酶和共价修饰酶。

同促效应(同种协同效应):它的调节物分子就是底物分子,这种酶分子上有两个以上的底物结合中心,其调节作用取决于酶是有多少个底物结合中心被占据。

异促效应:这种别构酶除了与底物分子作用外,还可与其他的调节物分子结合,它的调节物分子不是底物分子。

新陈代谢:是所有生物维持其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特性,是生物体内有机物合成和分解作用,包括物质转变和能量转化。

合成代谢:获取营养物质,并将其转化为自身所需的物质,称作合成代谢。

分解代谢:分解营养物质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两用代谢途径:有些代谢环节是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共同利用的,称作两用代谢途径。

糖酵解:指葡萄糖通过一系列步骤,降解成三碳化合物(丙酮酸)的过程。

回补反应:生物体中存在着及时补充草酰乙酸的反应,称为回补反应。

葡萄糖异生作用:是指以非糖有机物作为前体合成为葡萄糖的过程。

底物循环:一对由不同酶催化所进行的正逆反应称之为底物循环。

生物氧化:糖、脂、蛋白质等有机物在细胞内氧化分解,最终生成CO2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又称细胞氧化或细胞呼吸。

高能化合物:在标准条件下发生水解时,可释放出大量自由能的化合物。

高能磷酸化合物:分子中含磷酸基团,它被水解下来时释放出大量的自由能,这类高能化合物。

高能键:在高能化合物分子中,被水解断裂时释放出大量自由能的活泼共价键。

呼吸链:在生物氧化过程中,代谢物脱下的氢经过一系列的传递体的传递,最终交给分子氧生成水,这一电子传递体系称为呼吸链。

细胞色素:以铁卟啉(血红素)为辅基的蛋白质,因为有红颜色,又广泛存在于生物细胞中,故称为细胞色素。

氧化磷酸化:指细胞内伴随有机物氧化,利用生物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自由能,促使ADP与无机磷酸结合生成ATP的过程。

P/O(磷氧比):在生物氧化过程中,伴随ADP磷酸化所消耗的无机磷酸的磷原子数与消耗的分子氧的氧原子数之比。

解偶联剂:是指那些不阻断呼吸链的电子传递,但能抑制ADP通过磷酸化作用转化为ATP 的化合物,它们也被称为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剂。

离子载体抑制剂:是指那些能与某种离子结合,并作为这些离子的载体携带离子穿过线粒体内膜的脂双层进入线粒体的化合物。

β-氧化:饱和脂肪酸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羧基端的β位C原子发生氧化,碳链在α位C 原子与β位C原子间发生断裂,每次生成一个乙酰COA和较原来少二个碳单位的脂肪酸,这个不断重复进行的脂肪酸氧化过程称为β-氧化。

α-氧化:脂肪酸在一些酶的催化下,其α-C原子发生氧化,结果生成一分子CO2和较原来少一个碳原子的脂肪酸,这种氧化作用称为α-氧化。

DNA的半保留复制:DNA在复制时,两条链解开分别作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的催化下按碱基互补的原则合成两条与模板链互补的新链,以组成新的DNA分子。

这样新形成的两个DNA分子与亲代DNA分子的碱基顺序完全一样。

由于子代DNA分子中一条链来自亲代,另一条链是新合成的,这种复制方式称为半保留复制。

复制叉:在复制的起始点处,DNA双链部分解开为单链,形成叉子形状称复制叉。

DNA的损伤:DNA分子受到物化及生物因素影响,使其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的现象,称为DNA的损伤。

DNA的突变:DNA分子中的核苷酸序列发生突然而稳定的改变,从而导致DNA的复制以及后来的转录和翻译产物随之发生变化,表现出异常的遗传特性,称为DNA的突变。

内含子:真核细胞基因DNA中的不编码序列,这部分序列并不编码蛋白质,又称间隔序列或插入序列。

诱导作用:指用诱导物(inducer)来促进酶的合成,这种作用称诱导作用。

阻遏作用:指用阻遏物(repressor)阻止或降低酶的合成,这种作用称阻遏作用。

变构调节:小分子化合物与酶分子活性中心以外的某一部位特异结合,引起酶蛋白分子构象变化,从而改变酶的活性,这种调节称为酶的变构调节或别构调节。

反馈抑制:指在系列反应中终产物对反应序列前头的标兵酶发生的抑制作用,从而调节整个系列反应的速度。

正调控:在没有调节蛋白质存在时,基因是关闭的,加入调节蛋白后,基因活性被开启,此为正调控。

负调控:在没有调节蛋白存在时,基因是表达的,加入调节蛋白后基因表达活必被关闭,此为负调控。

DNA和RNA分布、化学组成和生物学功能上的异同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则在细胞质中。

化学组成上,DNA含有脱氧核糖核苷酸,而RNA含有核糖核苷酸,共同有碱基、磷酸基团,且T只存在于DNA,U只存在于RNA,分子分子结构上DNA是双螺旋结构且双链碱基互补,RNA是单链结构。

生物功能上,DNA是生物体内主要的遗传信息,RNA分为tRNA、mRNA、Lrna,分别是mRNA 上碱基序列的识别者和氨基酸的转运者、合成蛋白的模版、合成蛋白的场所蛋白质功能多样性催化(酶)、调节(激素)、运输(运载蛋白)、贮藏(贮藏蛋白)、运动(运动蛋白)、抵御(抗体)、结构(胶原蛋白)、其他(毒蛋白)三羧酸循环的生物学意义为生物提供了大量的能量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为其他物质的合成提供了原料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蛋白质和核酸等代谢枢纽三羧酸循环的重要表现(物质能量角度)物质:三羧酸循环是乙酰COA最终氧化生成CO2和H2O的途径糖代谢产生的碳骨架最终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脂肪分解产生的甘油可通过有氧氧化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脂肪酸经B-氧化产生乙酰COA可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蛋白质分解产生的氨基酸经脱氨后碳骨架可以进入三羧酸循环,同时,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可作为氨基酸的碳骨架接受氨后合成必需氨基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