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函数及其性质》说课稿
银川市第二中学教师马哲
教材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必修1
“2.2.2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设计、课堂结构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及教学评价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背景分析:
1、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主要学习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求对数函数的定义域。
对数函数是学生学习高中数学新教材引进的第二个基本初等函数,是学生继学习了指数函数和对数的运算后学习的。
本节课通过一个关于细胞分裂次数的确定的实际问题,引入对数函数,既说明对数函数的概念来自实践,又便于学生接受。
学生利用学习指数的方法来探索和研究对数函数的图像,性质,体会数形结合概括归纳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对数函数是本章一类重要函数,蕴含着很重要的数学思想。
根据课程标准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性质。
2、学生情况分析
课前先让学生复习学习指数函数的过程以及指数函数的性质,从而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好,大多数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好,因此可以通过列表、描点、连线,让学生亲自动手画图像,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加以指导。
然后让学生观察图像的特征,分别从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四个方面分组讨论对数函数的性质。
因此我将本课的难点确定为: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从具体到一般地探索、概括对数函数的性质。
%
二、教学目标设计:
《课程标准》指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通过具体实例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能借助计算机(几何画板软件)画出对数函数的图像,探索并理解对数函数的性质。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了解对数函数在生产实际
中的简单应用。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及其判定,会进行同底数的对
数和不同底数的对数的大小比较,加深对对数函数的性质的理解,深化
学生对函数图像变化规律的理解。
通过对对数函数的学习,渗透数形结
的数学思想,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
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和科学正确的
计算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和与人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
点分析问题、观察问题,从而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会认识事物的特
殊与一般性之间的关系,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勇于提问,善
于探索的思维品质。
三、课堂结构设计:
:
本课是概念、图像及性质的新授课,设计了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标的课堂结构。
四、教学媒体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学媒体设计如下:
教师利用多媒体准备的素材
①对数函数的图像 ②例题和习题
③与本节课相关的结论
设计意图:利用电脑,演示作图过程及图像的变化的动态过程,例题和习题,从而使学生直接的接受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很好地突破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增大教学的容量和直观性、准确性。
【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环节一: 引入课题,初步感知概念
1.知识回顾
○
1 学习指数函数时,对其性质研究了哪些内容,采取怎样的方法 设计意图:结合指数函数,让学生熟知对于函数性质的研究内容,熟练研究函数性质的方法——借助图象研究性质.
○
2 对数的定义 设计意图:为讲解对数函数时对底数的限制做准备. 2.教学情景 由学生前面学习的熟悉的细胞有丝分裂问题入手,引入对数函数的概念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际问题,体会函数
(
二:新知探究
(一)对数函数的概念
1.定义:函数0(log >=a x y a ,且)1≠a 叫做对数函数(logarithmic function )
其中x 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0,+∞).
学生思考问题:①为什么对数函数概念中规定?1,0≠>a a ② 对数函数对底数的限制:0(>a ,且)1≠a .
设计意图:为学习对数函数的定义,图像和性质做铺垫
(二)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师给学生提供提前准备好的坐标纸,讲清要求,分两大组让学生通过列表,描点
画出函数1) (1)x y 2log =(2) x y 2
1log =(第一大组)
(3) x y 3log =(4) x y 3
1log = (第二大组)
@
之后,把学生的作品在班里演示
2)让学生结合黑板上的问题,说出这两个对数函数所具备的性质。
3)让学生结合刚才的作图,猜想a>1,0<a<1的对数函数所具备的性质
4)教师借助几何画板分a>1,0<a<1.分别不断的变换a 的取值,让学生通
过观察,讨论,最终获取对数函数图像的性质
探索研究:
○1 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对数函数的图象;(可用描点法,也可计算器)
(1) x y 2log = (2) x y 2
1log =
"
(3) x y 3log = (4) x y 3
1log =
图象特征
函数性质
1a > 1a 0<< 1a >
1a 0<<
函数图象都在y 轴右侧 (
函数的定义域为(0,+∞)
图象关于原点和y 轴不对称 非奇非偶函数 向y 轴正负方向无限延伸 函数的值域为R
函数图象都过定点(1,1) 11=α
自左向右看, 图象逐渐上升 自左向右看,
) 图象逐渐下降 增函数
减函数
第一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0 第一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0 0log ,1>>x x a 0log ,10><<x x a
第四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0 第四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0
0log ,10<<<x x a
|
0log ,1<>x x a
(三)典型例题
例1:比较下列各组数中两个值的大小 (1) ; (2)
解:(略)
设计意图:本例主要考察学生对对数函数单调性的理解,对于同底数的对数值,可直接借助函数的单调性(或对数函数的图像)对其大小加以比较,加深对对数函数单调性(图像)的理解巩固(教材P 72 例8)
例2:比较下列各组树中两个值的大小
⑴ ; ; ⑵ %
设计意图:本例主要考察学生对不同底对数值大小的比较,难度加大,同样可以让学生
借助图像法和利用单调性两种途径加以解决。
在利用图像法的时候可以直接说出结果,在利用单调性的时候可引入第三个数,底数和其中的一个相同,再借助单调性加以比较。
让学生更深层次的掌握对数函数的图像及图像的单调性,学以致用。
5
.4log ,4.3log 227.3log ,8.1log 3.03.06log ,7log 7
6
8
.0log ,log 23π
(四):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本节课主要讲解了对数函数的定义,图像和性质及其求定义域,了解通过图像观性质。
(五)作业布置(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材P74习题2.2(A组)第7、8、题.
六、教学评价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评价:
1.关注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学生的投入程度、思维水平的发展.具体体现在:
(1)在对数函数概念形成的过程中,观察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学生的概括问题的能力
(2)在对数函数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考察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练习中检测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
3.根据学生在课堂小结中的表现和课后作业情况,查缺补漏,以便调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