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内科学胸痹

中医内科学胸痹

? 《世医得效方》创苏合香丸芳香温通“治卒暴心 痛”。
? 《证治准绳》创失笑散治疗死血心痛。
? 《医林改错》创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心痛。
范围
? 现代医学冠心病的无症状心肌缺血、心绞 痛、心肌梗塞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 心包炎等疾病引起的心前区疼痛临床表现 与本证特点相符者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胸痹的证候特征
累过度或无明显诱因。 5.实验室检查: 心电图示心肌缺血,运动试验阳性。
ECT、冠脉造影有助诊断。 具备1.1、2、5项,参考 3、4项即可作出诊断。
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 辨疼痛性质 气滞——闷重痛轻,伴胸胁胀满,善太息。 痰浊——天阴加重,痰多,苔腻。 血瘀——刺痛不移,夜间多发,舌质紫暗,瘀斑。 寒凝——绞痛,遇冷而发,畏寒肢冷。 心阴不足 —— 灼痛,兼心悸,眩晕,烦热,口干 盗汗。 心气不足 —— 隐痛而闷,劳累而发,伴心慌气短 乏力。
性;ECT 、冠脉造影。
真心痛证候特征
? 证候:心痛甚,时间长,大于30分钟,服 药无效,伴汗出,面白,肢冷,甚至旦发 夕死,夕发旦死。
? 实验室检查:心肌酶谱、心电图有助诊断。
病因病机
? 年老体虚: 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年过半百,肾 气渐衰。肾阳虚衰 则不能鼓动五脏之阳,引起心 气不足或心阳不振, 血脉失于温煦,鼓动无力 而 痹阻不通;若 肾阴亏虚 ,则不能滋养五脏之阴, 可使心阴内耗, 心阴亏虚,脉道失润 ;或心火偏 旺,灼津成痰,痰浊痹阻心脉 ,发为胸痹。
? 以虚证为主 :补其不足。权衡心脏阴阳气血之不足, 有否兼肝、脾、肾等脏之亏虚,调阴阳、补不足, 纠正有关脏腑之偏衰。 (重在补益心气 )。
? 饮食不当: 嗜食肥甘厚味,日久损伤脾胃,运化 失司,聚湿成痰,上犯心胸清旷之区 ,清阳不展, 气机不畅,心脉痹阻,遂成本病;或痰浊久留, 痰痹交阻,亦成本病;或 饱餐伤气 ,推动无力, 气血运行不畅而发本病。
病因病机
? 情志失调: 忧思伤脾,脾虚气结,运化失司,津 液不得输布,聚而为痰, 痰瘀交阻,气血不畅 , 心脉痹阻,发为胸痹心痛。或郁怒伤肝,肝失疏 泄,肝郁气滞, 郁久化火,灼津成痰,气滞痰浊 痹阻心脉,而成胸痹。沈金鳖《杂病源流犀烛 ·心 病源流》认为七情除“喜之气能散外,余皆足令 心气郁结而为痛也”。由于肝气通于心气,肝气 滞则心气乏,所以七情太过,是引发本病的常见 原因。
? 年龄:中老年多发。 ? 部位:左侧胸膺 、膻中。 ? 症状:憋闷、疼痛 (隐、胀、刺、绞、灼痛 )。 ? 放射:肩、背、前臂、咽、胃脘、中、小指。 ? 时间:突发、短暂,一般小于 15分钟,很少超过
30分钟。 ? 伴证:心悸、气短、喘促、惊恐、面色苍白、冷
汗出、脉结代。 ? 诱因:情志波动、气候变化、暴食、过劳或无。 ? 辅助检查:心电图示心肌缺血或运动试验阳
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特点: 1.1左侧胸膺或膻中处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表现
为绞痛、刺痛、隐痛; 1.2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胃脘部等,甚至可延
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窜至中指、小指,并兼 心悸。
2.发病特点: 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3.病因病机特点: 本虚标实。 4.诱发因素: 情志波动、气候变化、饮食不节、劳
? 寒邪内侵: 素体阳虚,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乘虚 而入,寒凝气滞 ,胸阳不展,血行不畅,而发本 病。《医门法律 ·中家门》云:“胸痹心痛,然总 因阳虚,故阴得乘之。”
病因病机
? 病位在心,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 病性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本虚指心、肝、胃、脾、 肾等脏腑亏虚,功能失调;标实指因感受寒邪、内伤 七情、劳逸过度、饮食失节导致的气滞、寒凝、痰浊、 血瘀等。
辨疼痛程度
? 轻——疼痛持续时间短暂,偶发或遇劳而 发 ,休息、服药可止。
? 重——疼痛持续不止,频发,休息、服药 不止。
? 危——疼痛持续数小时,服药不止,甚至 数日不休。
分析病位
? 胸闷、膺背肩胛间痛 ,短气者,病位 在心、血脉 ; ? 情志因素诱发者 ,除胸闷膺痛,多伴胁下痛或两胁
胀痛,病位 在心、肝 ,以心为主。 ? 饮食失调诱发者 ,除胸闷心痛外,尚有体胖、纳呆、
中医内科学—胸痹
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 徐凤芹
学习要求
? 了解胸痹心痛的基本概念、病因病机。 ? 掌握胸痹心痛的证候特点,诊断与鉴别诊
断。 ? 掌握胸痹心痛的辨证及治疗要点,各个证
候类型的辨证施治。 ? 了解胸痹心痛的转归、预后及研究进展。
病名概念
? 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痰浊、瘀血、 气滞、寒凝而引起心脉痹阻不畅,临床以 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 现的一种病证。 胸,指病位在心脉;痹,指痹阻不通; 心痛,指膻中或左胸部(即胸鹰部)憋闷、疼 痛。轻者,短暂胸闷、隐痛或不适感;重 者,剧烈疼痛、压榨样绞痛伴心悸、气短、 喘促、惊恐、面白、冷汗。
? 本病病机可发生正邪转化、虚实转化、阴阳转化、脏 腑转化。病程短者,多以邪实为主,主要是气滞、寒 凝、痰浊、血瘀等病邪痹阻心脉。病程长者,或因寒 邪伤阳,或因痰热伤阴,或因正气虚损,邪气留恋, 病机特点每多由 实转虚或虚实夹杂 。病情进一步发展, 阴阳之间、脏腑之间亦可互相转化,如阴损及阳、阳 损及阴、心病及肾,从而形成阴阳俱衰,心肾同病。
源流
? 《素问·痹论》:“ 心痹者,脉不通 ……” 《素问·调经论》:“寒气积于胸中, ……寒独留则 血凝泣,凝则脉不通。” 《素问·藏气法时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 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 《灵枢·厥病》:“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 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 《金匮薤白半夏汤、栝蒌薤白白酒汤、乌头 赤石脂丸等方剂。
脘闷、苔腻脉滑等,病位 在心、脾 ; ? 病甚者,心痛彻背,喘不得卧,此心病及肾,病位
在心、肾 ; ? 病情危急,汗出肢冷,脉微欲绝,此心肾元阳暴脱,
病位在心、肾 。
治疗原则
?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总不外“补”、“通” 二义。
? 以实证为主 :泻其有余。治以“通脉”为主,根据 “寒凝、热结、气滞、痰阻、血瘀”之不同而分别 给予“温通、清热、疏利、化痰、导瘀”等不同方 法。(重在活血通络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