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困惑与思考探析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困惑与思考探析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困惑与思考探析
艺术教育范围广泛,它是一种能够提高个人素质及修养的新兴教育。

随着当今高校素质教育的推广要求,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显得也越来越为重要。

然而,大部分高校在推广公共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应付任务式的敷衍教育行为,广大高校学生根本没有真正获得有效的艺术教育成果,这对于艺术文化的传承是非常可惜的。

本文针对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希望得出真正有利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方式及方法,从而让广大高校学生能够在艺术知识上获得有意义的收获,进而有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标签:公共艺术教育;高校;困惑;分析;方法探讨
随着中国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精神文明也在此基础之上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因此,很多的重点高校越来越重视公共艺术教育这一学科的教学内容,重视美育教学的成果,积极开设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让高校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能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艺术学科,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艺术鉴赏的能力,更直接的是能掌握一门艺术形式和技能,从而促进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

然而,更多的普通高校在公共艺术教育上却仍是老套的应付式教育,学校认为其可有可无,比喻其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学生为学分而学,完全未能达到真正开设这一学科的真正意义。

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体现了高校教育体系不完善,公共艺术这一学科意识模糊以及存在的困惑。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困惑分析
(一)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不够重视,教学结构不明确
当今是功利主义至上的社会,面对就业压力,各大高校不是忽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就是干脆放弃公共艺术教育课程。

而且艺术教育本身就是不能够在短时间内彰显教育成果的软性素养教育,这更让高校管理者觉得看不到公共艺术教育的作用。

另外,在目前国内高校中,公共艺术教育学科分工非常不严谨,有的划分在历史人文学科之下,有的划分在设计学科之中,并没有真正独立的成为一个学科。

这些都反映出公共艺术教育得不到高校的重视。

(二)教师队伍本身对艺术才能的缺乏,更无法发挥艺术教育有强有力的作用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决定性因素,教师的学识能力水平的高低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水平高低的,对学生承袭学术成绩的好坏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整体上来看,近年来高校公共艺术教师队伍已经有着较好的发展,但是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仍然是较为缺乏的。

首先,公共艺术学科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综合素质不够高。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明文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各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
0.15%~0.2%,其中专职教师人数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

各校应按照《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的要求,配备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所需的专用教室和器材。

”但实际上大部分高校该比例严重失调,并没有达到规定。

而任教的一部分教师中又有的专业知识水平不高,观念落后,科研教学能力差等综合素质不达标,从而阻碍了公共艺术教育的提升空间。

(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学科教学方式单一。

结构混乱
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内容非常单调,活动种类少之又少。

除了一些常规课堂讲学以外,就只有一些校园歌唱比赛或者诗歌朗诵等文艺活动可以称之为艺术教育。

且很多高校将该课程规划为选修课中,变成一种形式化的教学内容,完全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在不同的学校中,公共艺术教育被划分在不同的学科之下,在高校整体的教学架构下没有达到统一化,是不科学的。

(四)公共艺术学科教育内容滞后,形而上学
目前在很多高校中,自从设立了公共艺术教育学科之后至今从未对学科内容进行过更新,开始之初是什么教学内容现在仍然还是一样的,没有根据时代的发展,学生知识需求的变化而改变。

艺术是跟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是会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上升而发生内容的变化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因此,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也应该跟上时代进步而变化,不能像一潭死水。

二、公共艺术教育的作用
首先,受到社会上不良习性的负面影响,部分高校在教学过程有非常功力主义的一面,从而导致表面上看似一无是处的公共艺术教育被忽视。

其实,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可以使学生在吸收艺术教育过程中接受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提高审美意识,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促使学生们思想全面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品行教育、科学文化知识和身心健康等综合素质。

其次,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最好的方法之一,能有效帮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逻辑思维也能得到锻炼;在培养审美能力的教育过程中,可以丰富学生们内心的情感表达,增强人际交往的能力。

最后,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学习,有利于提升学校整体文化水平。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艺术知识有机会变成实践,丰富校园生活的同时形成多元化的校园文化,使公共艺术教育更好地发挥效用。

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推进的方法探讨
针对以上提出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何更好的推进公共艺术教育有益发展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难题。

笔者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研究探讨,让公共艺术教育学科能真正发挥效力。

(一)明确公共艺术教育的定位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以育人为本的人文素质科学教育,是提升我国高校教育内在以及教育质量的关键指引,是能够起到国家人文历史文化承载作用的。

每一学科的定位必须与学生的需求紧密结合。

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作用中不难看出,为了高校学生更好的身心发展,高校应该重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提升公共艺术教育的学科位置。

高校应通过调查了解现今学生对艺术的兴趣、爱好,然后进行分析,从而做好学科的教学设计工作;并且要做到教育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丰富的渐变。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实现推进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生产力,高校除了积极引进高素质的艺术教育教师以外,更要做好教师队伍的培训建设,多让教师走出去,去在公共艺术教育有所建树的高校参观学习,带回更好的教学知识,让教师综合素质能力随着社会文化发展而有相应的提高,这样才能适应学生对艺术文化的追求。

另外,高校还可以通过聘请在艺术方面有一定成果的专家学者到学校给教师队伍或者直接给高校学生进行艺术学术的课程教育讲座,从而提高学校公共艺术教育文化水平。

另外,除了提高教师素质,增加优秀教师数量,完善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架构也是非常需要的。

为更利于分工协作,高校应根据各校实际情况,设立专门的公共艺术教育机构,做好人员组建和教学评估管理。

(三)丰富教学课程形式,构建合理的教学结构
针对目前我国公共艺术教育形式太过单一这一情况,高校急需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围绕教学目的,做好合理的课程设计体系的调整。

例如,为了使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多样化,可以设计公共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并可结合高校所在地域的当地民俗文化艺术,进行课程设计。

其次,不要只有单调的理论讲解、需加强实操内容,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比例,增加学生实践次数,因为艺术学习更多的是需要亲手操作亲身经历的,增加实践课比例能使课程更生动,学生将更积极投入学习中。

总之,应优化课程、因材施教、丰富校园艺术文化生活、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度,以达到构建合理的教学结构的目的。

四、结语
高校是培養创新型知识人才的摇篮,在知识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公共艺术教育对于培养综合型人才的重要更不言而喻。

这一综合型人才,在文化知识、人文精神、艺术鉴赏水平、个人素质、艺术修养等各方面都应有着更高的能力。

公共艺术教育就像是承载这些方面的诺亚方舟,旨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加强学生德智美育方面能力,只要好好发挥公共艺术教育的作用,就能够让这艘方舟搭载着高校学生们通向人生成功的彼岸。

由此看来,公共艺术教育是
我国高校教育架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