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理论
5
2、心理发展阶段
• 弗洛伊德按其情欲说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 1) 口唇期(0―1岁):里比多的发展从嘴开始, 吮吸本能能产生快感。 • 2) 肛门期(1―3岁):这个时期儿童的性兴趣 集中到肛门区域,排泄能产生快乐。 • 3) 前生殖器期(3-6岁):弗洛伊德所说的性 生活主要是指儿童对异性父母的一种爱恋,即恋 母情结、恋父情结。
3
• (2)本我、自我和超我 • 本我又称伊底(id) :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 是无意识的、非道德的,它受快乐原则的 支配,是人格中的生物成分。 • 自我(ego):是人格的心理成分,自我遵循 现实原则。
4
•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的社会成分,超 我遵循的是至善至美原则。包括自我理想 和良心。自我理想是一套引导儿童努力发 展的理想标准;良心则由父母的禁令(如 “你不应该”)构成。
11
• (5)青少年期(12~18岁):主要发展任务是形 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的人格特征 是诚实品质。 • (6)成年早期(18~25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 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爱的 品质。 • (7)成年中期(25~50岁):主要发展任务是获 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关 心品质。 • (8)成年后期(50岁以后):主要发展任务是 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良好的人格特 征是智慧、贤明品质。
15
• 不足 • 认为每个成员必须经历8个阶段。
16
二、行为主义理论
• (一)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 是行为主义观的创始人 • 1、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只研究人的行为。 他认为心理的本质就是行为,心理学研究 的对象就是可观察到的行为。认为一切行 为都是刺激(S)—反应(R)的学习过程。
17
• 2、突出的观点是环境决定论 • 主要体现在:否认遗传作用;夸大环境和 教育的作用。 • 3、华生为行为主义者提出的研究方法有四: 观察、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测验法。
9
(二)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8个阶段理论
• 艾里克森(1902--1994),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物。 •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承认性本能和 生物因素的作用,同时更强调文化和社会因 素的作用。
10
• (1)婴儿前期(0~2岁):主要发展任务 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 特征是希望品质。 • (2)婴儿后期(2~4岁):主要发展任务 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 特征是意志品质。 • (3)幼儿期:(4~7岁):主要发展任务 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的人格 特征是目标品质。 • (4)童年期(7~12岁):主要发展任务 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 特征是能力品质。
发展心理学理论
1
一、精神分析理论
• (一)佛洛依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 弗洛伊德学说的中心思想是情欲说。认为 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利比多是人 的心理的基本动力,强调人有追求自我快 乐的本能,追求性欲的满足就是心理发展 的内驱力。
2
1、人格结构
• (1)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 意识是个人当前觉知的心理内容所组成 • 潜意识是指个人不可能觉察到的心理现象, 主要被解释为压抑的愿望与本能冲动。 • 前意识是平时并未被意识但随时可以进入 意识的观念。
20
(二)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
•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传承了华生 的行为主义基本信条。与华生不同的是,斯金纳 用操作性条件作用来解释行为的获得。 • 1、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 • 强化:利用强化物诱使某一操作行为的概率增加 的过程。 • 1)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 • 强化是针对行为反应,而不是针对有机体而言的。
成年中期(约至50) 老年期(直至死亡)
亲密感对孤独感
贡献感对无所作为感 自我健康感对绝望感
朋友、异性伙伴
配偶、子女 自我与他人的对比
14
评价
• 贡献: • 作为精神分析学派一员,发展了弗的理论,修正 了弗只强调生物性的因素的人格结构说,他强调 社会和教育在人格中的作用,为精神分析学派的 发展与进步做出了贡献; • 其理论涵盖了人的一生的发展,比较早地对成年 早期的心理发展给予重视,使其理论更加完善并 具有较强的现实性; • 重视家庭和社会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作用。
18
• 4、对儿童情绪的研究 • 华生的“经典实验”,是华生在发展心理 学建设上的一个开创性的贡献,为心理发 展的行为决定论作了最有力的说明。
19
5、评价
• 1)贡献: • 强调行为研究,注重刺激与反应间的可预 测关系,有助于促进我们对儿童行为发展 进程的了解。 • 2)不足 • 过分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否定了儿童 自身在发展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否定了 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年龄特征。
6
• 4)、潜伏期(6-11、12):进入潜伏期, 利比多受到压抑,性能量转移到创造性的 游戏活动和学习中去。 • 5)、 生殖期(11、12岁开始):始于青春 期,贯穿于整个生命周期。个体的最重要 的任务是要从父母那里摆脱自己。容易产 生性的冲动,也容易产生同成人的抵触情 绪和冲动。
7
3、评价
12
13
年龄(岁) 婴儿期(0-2)
心理社会危机(阶段) 信赖感对不信赖感
有重要影响的人 母亲
儿童早期(2-4)
学前期(4-7) 学龄期(7-12) 青年期(12-18)
自主感对羞愧感
独立感对内疚感 事业感对自备感 自我统一对角色混乱
父母
家庭 邻里教师学校 同伴群体、理想英雄
成年早期(18-25)
• 1)贡献: • 佛洛依德的心理发展理论是关于人格发展 理论。这一理论高度重视家庭中父母与子 女的关系对儿童人格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并开创性地提出儿童的早期生活经验对成 年人格发展的决定性影响,引起人们对儿 童早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视。
8
• 2)不足: • 没有直接观察和研究儿童,而作 理论推测。 • 过于强调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物基础,重视 人格的本我部分,把生物的性本能作为人 格发展的原始动力。 • 忽视社会因素所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