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练习宋明理学练习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练习宋明理学练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课练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宋明理学的评述,正确的是①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②南宋的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③陆九渊、王阳明创立“心学”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④理学和心学成为明清两代的官方哲学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2.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发展演变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仁者爱仁②存天理,灭人欲③天人感应④民贵君轻A.①②③④B.①④③②C.①②④③D.①③②④3.儒家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于是律许容隐,不要求子孙作证,更不许告祖父母、父母,告者绞。

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法律A.外儒内法的特点 B.以礼入法的特点C.刑礼结合的特点 D.注重人事的特点4.清朝乾隆年间的状元秦间在游杭州西湖时,走到岳王庙岳飞墓前,因自己姓秦,惭愧的写下了“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墓联。

这反映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是A 道学B 佛学 C理学 D 民族主义5.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还有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

这说明服饰体现了A、生产方式的不同B、生活方式的不同C、自然环境的不同D、社会风尚的不同6.人名中蕴含着时代观念和人生追求。

某部正史中多次出现焦守节、李克让、陈从信、赵安仁、钱端礼、张忠恕等人名。

据此我们可以推测,该时期主流价值观是:A.佛学 B.法学 C.道学 D.理学7.近来有学者将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归纳为仁者爱人、地狱天堂、三教合一、性理之学四个主题。

其中“三教合一”大致始于:A.春秋战国 B.秦汉时期 C.东汉以后 D.两宋时期8.理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主要表现在吸取其:A.仁政思想 B.伦理道德 C.性恶论 D.唯物思想9.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把天理和人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以此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朱熹这一理论的实质是A.加强文化专制主义 B.巩固儒家正统地位C.维护封建伦理道德 D.实行八股取士制度10.西方中世纪的天主教和中国宋明时期的“理”学,两者最大的共同点是A.相信神的力量 B.约束人类欲望的无度膨胀C.宗教信仰 D.今天都被人们所抛弃11.“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

”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

其上联的“朱子高于孔子”的本义是人的眼珠子在位置上比鼻孔高,其喻意的最佳解释A、朱熹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比孔子大B、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C、朱熹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D、与孔子相比朱熹的学说更科学12.宋儒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认为知识及做人的“源头活水”是A、诚敬存之B、发明本心C、端坐澄心D、读圣贤书13.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14.下列关于朱熹和董仲舒思想主张的共同点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B.吸收了佛教、道教思想C. 是对孔孟学说的发展和完善 D.论述了“天人关系”15.“四书五经”作为儒家经典的合称,最早出现于A.春秋战国时期 B.两汉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16.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在明朝时来到中国他可能看到的现象有A.三省六部的官员定期上朝议事B.《四书章句集注》为科举考试内容C.安徽三庆班徽戏剧团进京献艺D.工匠们在作坊中制作珐琅瓷器17. “学问以格物致知为先明善诚身为要凡诗书、尚书等六经文字孔子与孟子的遗言都下过工夫。

”的学者是A.朱熹B.陆九渊C.王守仁D.李贽18.明嘉靖年间,户部主事海瑞向深居西苑、潜心修道的皇帝上疏,直言其“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法纪弛矣”。

此举A.意在规劝嘉靖皇帝遵守法律 B.履行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责C.体现了理学倡导的社会责任感 D.反映了君臣间的权力之争19.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三大宗教,它们的产生虽然在时间上有先后差异,但是在地域上却有相似之处,它们都起源于:A. 亚洲B. 非洲C. 美洲D. 欧洲20.下列关于中国古代著名儒学家朱熹的评述中,不正确的是:A. 他是理学的集大成者B. 他提出了“明天理,灭人欲”C. 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D. 他注释的《四书》成为科举考试经典范本21.如果让王阳明穿越时空与朱熹对话,他们的共识应该是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C.知和行都产生于心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天理”22.“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

”这是清代《弟子规》中的句子反映了当时的教育A.鼓励儿童全面发展B.注重儒家伦理教育C.提倡进行家庭教育D.渗透天人感应思想23.王阳明主张“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其本质意图是A.克服程朱理学的弊端 B.挽救封建统治危机C。

修身养性,崇尚道德 D.实现儒学的道德化24.“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传习录》)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A.知德合一 B.格物致知 C.致良知 D.穷理格物25.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26.“天理”在朱熹的哲学思想中包含道理、规律、秩序、准则、规定等。

“天理”既是天之大理,又是物之小理,还是人之道理的观念系统。

现在有人做了坏事,仍被称之为“伤天害理”或“天理难容”。

朱熹认为要想知道“天理”何在,必须A.内心反省 B.考察事物C.消灭私欲 D.遵守三纲五常27.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共同点是A.理气一体,理先气后 B.心外无物,心即理也C.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D.内心反省,以致良知28.朱熹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分歧在于A.格物致知与发明本心的矛盾 B.“理”是否是世界的本原C.是否继承孔孟正宗治理国家 D.是否遵循三纲五常,维护社会秩序29.宋代是我国儒学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理学的产生,标志着儒家思想已进入了哲理化、思辩化的阶段。

下列有关“理”的理解,较为确切的是A.理就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理是人生来就固有的思想观念C.理是最高统治者的主观意志 D.理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伦理道德30.“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唐朝禅宗大师慧能的佛偈,其修炼的意境与下列哪种哲学吻合A.孔孟之学 B.老庄哲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31.在下列四个历史时期中,哪一时期的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的主张A.魏晋南北朝B.隋朝C.唐朝D.宋朝32.宋代新儒学吸收、融合的思想包括A.佛教和道教思想B.法家与“天人感应”说C.道教和“三纲五常”说D.佛教和“经世致用”说33.下列哪位人物不是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A程颢 B王阳明 C朱熹 D程颐34.“二程”和朱熹在认识论上提出的重要命题是A. “理气论”B. “致良知”C. “格物致知”D. “心外无物”35.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其实质是A.构建理学思想体系B.维护封建专制制度C.强调“理”是万物之源D.反对民主启蒙思想36.以下哪一观点比较经典地代表了南宋陆九渊的学说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B.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C.进学则在致知,穷理格物D.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37.提出“致良知”学说的是A.程颢B.程颐C.朱熹D.王阳明38.明代王阳明把“理学”发展到“心学”的新阶段,总体看来,“心学”的内容包括①“心即理也”②“天地万物皆备于心”③“致良知”④“心外无理、理外无心”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39.下列关于理学发展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北宋的程颢、程颐二兄弟是理学的重要开创者B.北宋的朱熹建立了理学体系C.陆王心学是理学的组成并推动了理学的新发展D.明代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40.学者对古代某思想家有如下的叙述:“(他)想把濂溪(周敦颐)、二程种种意見都包容和会通,再加上通诸孔孟先秦儒,兼及道释,而且组织一大系统……。

”请问这位古人是A.李贽B.朱熹C.王阳明D.王夫之41.国内某重点大学的校训取自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的“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该思想家应该是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42.宋代程朱理学的核心思想是A.天理是万物的本原B.“仁”与万物俱生C.“理气论”“心性论” D.封建的伦理道德43.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反映的思想核心是A.存天理,灭人欲 B.格物致知 c.致良知 D.发明本心44.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是指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理论45.史学家张岱年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文中的“良知”是指A.内心世界 B.自然规律 C.社会规律 D.天的意志46.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过程中,下列人物中宣扬“心外无物”的思想家是A.荀子 B.董仲舒C.朱熹 D.王阳明47.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

甲徒曰:“风催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

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A.万物皆只有一个理 B.有理而后有气C.宇宙便是吾心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48.下列对宋明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注重人的自然欲求,张扬个性 B.凸显人性尊严,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C.注重气节、品德 D.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49.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50.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美德传统在春秋战国时形成,汉代以后,尤其是历经宋明理学的发展,更进一步强化。

下列不能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A.“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C.朱熹在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忠、孝、廉、节”D.“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51. 宋代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由此导致的社会行为现象是A.知识分子埋头科举不问政事B.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C.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在潜滋暗长D.农民起义受到社会的广泛谴责52.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其重大发展有①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②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③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④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A.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①②④53.宋代是我国儒学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