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1.1任意角教案

1.1.1任意角教案

1.1.1任意角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数学必修4第一章三角函数中第一节的第一课时。

三角函数是基本初等函数,它是描述周期现象的重要数学模型。

这一节中包括任意角、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方法和象限角三个内容。

角的概念的推广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之一,是初中相关知识的自然延续。

为进一步研究角的和、差、倍、半关系提供了条件,也为今后学习解析几何、复数等相关知识提供有利的工具,所以学生正确的理解和掌握角的概念的推广尤为重要。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推广角的概念,理解并掌握正角、负角、零角的定义;
(2)理解任意角以及象限角的概念;
(3)掌握所有与角a终边相同的角(包括角a)的表示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类比思维能力;
(2)通过画图和判断角的象限,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分析探求的学习态度,强化参与意识;
(2)学会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任意角中正角、负角和零角和象限角的定义。

难点: 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方法。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角的定义。

从学生学过的东西出发,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将任意角的范围扩展到大于360度,可以引发学生的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这节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教法学法
教法分析:
探索与发现新知识是教学的重点。

所以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以问题驱动、层层铺垫,从特殊到一般启发学生获得新知识。

学法指导: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应该与学生熟悉的知识背景相联系。

在教学中,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通过观察、操作、归纳、思考、探索、交流、反思参与学习,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学会学习,发展能力。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反思
1.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到角的定义,角的范围仅限于 0--360 。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由教材的“思考”出发,引发学生的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体会角的推广的必要性。

(让学生利用类比和数形结合的思想,在动态的过程中(借助几何画板)体会“既要知道旋转量,又要知道旋转方向”才能准确的刻画角的形成过程的道理。

)
2.“终边相同的角之间的关系”的学习,可以从特例出发,通过填空的方式,使学生经历由具体数值到一般的k值的抽象过程,学生易于接受。

(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画出任意角,并测出角的大小,同时旋转角的终边,让学生观察角的变化规律,从而将数与形联系起来,使角的几何表示和集合表示相结合。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