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这不仅是因为原始艺术几乎是伴随着原始生产过程产生的,更主要的是加恩格斯所说的,“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还是劳动的产物”,而艺术作品的产生是以人手由于劳动而达到的高度完善为前提的。
2.出土于内蒙古翁牛特旗的玉龙是红山文化的杰出作品,也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玉龙形象。
彩陶是新石器时代陶器中最重要的艺术形式。
3.以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的绘画方式在后世形成中国画发展的主流形式。
4.黑陶视为青铜器造型的先导5.商周时代青铜器的种类繁多,依照用途可分为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和车马器几类。
青铜器的用途主要在于祭祀和维护统治秩序两个方面。
即一方面在祭祀中用作人神沟通的工具,另一方面在于各种礼仪中象征奴隶主的权势和地位。
6.饰纹以想象中的动物的纹样为主,如饕餮纹,纹、凤纹,也有些现实世界动物的纹样如鸟纹、鸟首纹、牛纹、牛首纹、蛇纹、蝉纹、龟纹、蟾蜍纹等,此外尚有几何纹样如目雷纹、云雷纹、涡纹、乳钉纹等。
最盛行的是饕餮纹它其实是以牛羊等动物为生活原型,经过综合、夸张的艺术处理而创造出来的一种神秘的动物形象。
7.从商朝到西周青铜器的风格由奇诡转为典雅。
8.风格转变的过程:西周中后期饕餮纹已不多见带状花纹增加,流行顾首的夒纹、凤鸟纹以及窃曲纹、重环纹等几何纹样。
商代以来流行的神秘动物为主体的花纹在西周中期以后被分解和图案化形成新的装饰纹样,神话意义也日益减弱,比如夑纹蜕变而成窃曲纹,龙纹身上的鳞甲演化而成重环纹。
这些经演化后形成的纹样已经失去怪异的形象特点而变成抽象的几何图形了,使西周青铜器在装饰风格上趋于和谐雅典。
此外铭文在商代只有几个字,这时则达到数百字,比如陕西扶风出土的毛公鼎,铭文达497字。
如果说利簋在某种程度上还带有商代风格遗址的话,那么大克鼎、史墙盘等西周中后期的青铜器无疑已经具备成熟的西周风格。
它们大多造型简洁流畅,外形与纹饰极为和谐,富有音乐般的韵律感。
9.玉器在中国原始文化中曾作为原始部落的图腾标志,具有神秘的巫术色彩和浓厚的原始宗教意味。
10.帛画《人物驭龙图》出土于湖南长沙子弹库,是战国时期的作品。
巨大的龙体占据了画面一半以上的空间,奋步疾行的姿势极为生动,大有冲出画面之势。
男子的身躯略微后仰,意态若闲庭信步,从容自适,盖住了双足的宽大衣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感觉。
人物的衣襟于龙身隔得很开,只有绷紧的缰绳与龙首相连,画面上方的华盖、人物颌下的系带都随风飘荡,烘托出主人公凌虚遨游的快感。
巨龙尾端单足傲立并引颈长唳的鹤与人物的悠然自得相呼应,也更衬托出巨龙腾飞的力度与紧张感。
龙的形象被设计成舟形,其下有云纹状物体承托,仿佛主人公是在天河中遨游一样。
这种空间交错的意象使全图神秘奇幻的色彩更加浓郁。
帛画《人物龙凤图》出土于长沙陈家大山,与《人物驭龙图》大致同时。
着宽袖长袍的女主人公向左侧身而立,曳地的衣裙宛若轻柔翻卷的花瓣托起人物冉冉上升。
凤鸟华丽的羽尾翻到了鸟首的上方,使的凤鸟的形象格外意气风发。
这是迄今所见最早的独立的主题性绘画作品。
一般认为这两幅画性质属于文献记载中的“铭旌”。
将它们放在墓室是为了达到引魂升天的目的它们反映了当时人物肖像画所达到的新水平,其风格十分相近,都兼用了写实和夸张变形的手法,冠饰发髻、衣裙佩剑、华盖流苏等皆如实模写,而龙凤则带有明显的由传统蜕变而来的痕迹。
这充分说明,此时是中国绘画由商周以来形成的主要依据想象进行描绘的传统向主要依据现实们描绘的新的写实作风蜕变的过渡阶段。
两件作品均以墨线勾勒为主,仅局部施彩。
从《人物驭龙图》看,施彩的手法除了平涂以外已经采用渲染的技法。
战国帛画向我们透露出的另一个重要信息是中国传统绘画以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的艺术特征此时已经形成,线条的运用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它不仅能准确表现对象的外形,而且还能体现出对象的质感,同时这些元转流畅、飘逸潇洒的墨线本身已经具有极浓的形式意味。
一般认为,魏晋时期以顾恺之为代表的新的人物画风格正是这种风格的继承和发展。
12、画像石、画像砖是一种兼具了绘画、雕刻或浮雕等因素的艺术形式,比起绘制在粉壁上的壁画更能保存长久。
所谓画像石,是在石块上雕刻画像而成。
画像砖,是在泥胚上模印画像后烧成的砖块。
它们是用于墓室或祠堂等建筑构件13、武士祠画像石是采用阴刻与阳刻、面与线相结合的技法,形象的轮廓内部则以阴线刻,形象外凹下的部分,用尖刀凿成密密的平行条文,这种技法,称之为“减地平雕加阴线刻”。
14、秦汉时期绘画艺术的特点秦汉时期的绘画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产生了飞速的进步和发展。
其鲜明的特点,首先表现在题材内容的广泛和丰富多彩,从幻想的神话世界到现实的人间百态,从历史故事到现实生活,从贵族阶层的奢华享乐到下层百姓的辛勤劳动,各种人物。
各种动物、各种事物、各种活动、各种场景,无不被纳入画幅,多方面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包括军事、政治、文化、天文、历史、地理;社会风尚、道德理想和思想意识等这无疑是秦汉绘画的一种进步。
再者,在艺术表现方面,作者运用写实的手法注入浪漫的激情加以大胆丰富的想象,创造出多种生动活泼、奇异的神话形象,创造出多种生动活泼、奇异的神话形象和奇幻的境界,也是秦汉绘画的显着特色。
这些奇异想象,并不具商周时那种神秘、恐吓威吓之感,而只是把现实中的人物或动物加以理想化,充满现实人间的乐趣,更富于世俗性。
构图局部方面,饱满朴实,灵活自由,虽然还不懂得后代讲求的诸般规律,一些场面庞大内容复杂的画面物象往往是满幅地平面排列,甚至人身混杂、百物交错,布满整个画面。
但形象简洁鲜明,动态夸张有力,呈现出飞扬流动的整体气势,整幅的构图,给人以琳琅满目,异常热闹的气氛。
而以绘画反映事物,表达主题的艺术技巧也相当成熟,作者善于选取事件发展的高潮,或富于戏剧性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情节或场景,注意人物之间和人物与事物之间的互相联系,把形象的刻画与气氛的渲染结合起来,甚至抓住对象具有鲜明特征的瞬间动态,进行夸张性的表现,出色的表达了主题。
绘画的技法,仍以线条为主、色彩为辅,线条的运用,劲健有力而流畅自如,色彩的应用浑朴单纯而绚丽鲜明,继承并发扬了中国绘画的优良传统。
艺术形象的塑造,简洁单纯概括而又生动有力传神,不以精雕细饰见长,甚至不需要细部的忠实描绘,而以粗犷洗练取胜,无拘无束而自由奔放,显示出力量、运动、速度的气势,构成了汉代艺术古拙而有气势美的特色。
这种雄浑朴厚、奔放有力的艺术风格,反映了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生气勃勃的精神面貌,也体现了中华民族蓬勃旺盛的精力,勇武豪迈的气概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15、《马踏匈奴》是纪念性石雕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
最能表现霍去病的赫赫战功。
16、马踏飞燕或称马超龙雀,这一艺术形象,现已被用为中国旅游的标志图案。
17、我国著名的石窟:新疆的克孜尔千佛洞、甘肃的敦煌莫高窟、山西的云冈石窟、炳灵寺、麦积山河南的龙门石窟都是沿古丝绸之路由西向东分布的。
18、顾恺之的画注重“传神写照”,代表作《女史箴图卷》、《列女传.仁智图》和《洛神赋图》等。
顾恺之被称为中国山水画最初的开拓者和先驱。
19、张僧繇与顾恺之、陆探微和吴道子被公认为中国早期人物画的四大家。
张僧繇的“画龙点睛“是人们对他画龙技术的赞誉,人称张家样。
他所塑造的形象具有生动性和真实性,给人以形神兼备“对之如面”之感。
20.谢赫提出拼花的艺术标准—六法论: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21、曹仲达以画“梵像”即西域风格的佛画着称,有“曹衣出水”之说。
22、王微《叙画》文中阐明了山水画写生的方法,主张不照抄自然和追求形貌的真实,要经过提炼、概括,表现景物的内在精神,特别是景与情的联系:“望青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
”见景生情,以情观景,达到主客体的融合、自然与精神的合一,便能使人获得对自然的真实美感,也只有大自然才最能激发人们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
宗炳、王微的山水画理论在当时是具有开创性的,对后世产生了持续影响。
23、阎立本的《步辇图》特点此画突出描绘人物而省略背景,制作简练而工致。
构线细劲坚实,松紧适度,设色浓重妍丽,并适当运用了晕染法,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都体现了鲜明的初唐风范。
《历代帝王图》造型准确,用笔舒展,色彩凝重,咸湿佬作者在肖像画方面的艺术造诣。
24、吴道子是宗教人物画坛最具代表性的画家,也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画家之一。
作品为“莼菜条”式的描法有“吴带当风”25、张萱画的妇女形象的特点是以朱色晕染耳根,衣饰华丽,曲眉丰颊,体形丰满,表现出一种健康的美和雍容华贵的气质。
他也很注意人物与景物位置如亭台、花鸟、树木等环境关系的描绘。
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不仅“形似”,而且传神,能切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
作品《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
26、周昉在仕女图人物画上继承和发展了张萱的艺术风格,他笔下的仕女以关中的贵妇形象依据,具有“丰厚为体,衣裳简劲,彩色柔丽”的特点。
作品有《簪花仕女图》、《纨扇仕女图》《调琴啜茗图》他创造的“水月观音”的形象被称为周家样27、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展子虔的《游春图》28、以李思训为代表的青绿山水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人把李思训推为“北宗”或青山绿水画派之鼻祖。
29、王维是水墨山水画的鼻祖。
绘画特点:王维山水画最重要的特色是诗和画的有机结合,将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因此苏东坡称他的画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山水画由于受到诗的影响,在意境、构思、落笔、着墨等方面,都与诗取同一态度,具有高度洗练、婉丽的笔墨,使画面充满了清新恬静的诗一般的气氛和情调。
诗和画结合,即以自然景物为题材,同时加入画家的主观感受。
这一特点构成了王维作品的独特风格。
这一独创的绘画风格,是王维对山水画发展的突出贡献,影响到后来山水画风格的演变。
王维以诗文书画的紧密结合,以朴拙清新的画面意趣,以水墨画的风格特点,被后世“文人画”派推为始祖,即南宗之祖。
作品《江山霏雪图》、《雪溪图》、《辋川图》30、五代的荆浩《匡庐图》、关仝《关山行旅图》董源《潇湘图》巨然《秋山问道图》31、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是我国第一系统的完整的关于绘画艺术的通史,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绘画百科全书。
他指明了“成教化、助人伦’道德教育作用。
提出了“子开户牖”、青出于蓝等见解。
32、唐代三彩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赭、蓝等,唐三彩最重要的特点还在于它的釉彩33、宋四家:米芾、苏轼、黄庭坚、蔡襄、苏轼代表作《枯木怪石图》在北宋兴起的文人士大夫画坛中,苏轼、米芾堪称领袖.南宋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李唐《万壑松风图》、刘松年《四景山水图》、马远《踏歌图》、夏圭《溪山清远图》34、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李公麟善于画鞍马,常观察群马生活,“终日不去,几与俱化”.现存《五马图》35、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简述清明上河图以及特点简述: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汴河及其两岸的风光,以全景式构图、严谨精细的笔法,展现了12世纪中国都市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和社会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