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昆虫的病原微生物
初,亚历山大一天之中就死了1000人。在黑死病的高峰期,开罗每天 死亡7000人。到了1349年,这场瘟疫袭击了整个中东地区,造成三分 之一的人死亡,其中城市人口死亡率达二分之一。 • 1346年,黑死病传到俄罗斯南部的克里米亚半岛。 • 1347年10月,带有黑死病菌的老鼠藏匿在热拉亚人的船上,从克里米 亚半岛来到西西里岛东北的墨西拿港,该岛很快就布满了瘟疫。 • 1348年1月,黑死病侵袭威尼斯和热拉亚两个港城,然后蔓延至整个意 大利。佛罗伦萨受灾最重,城里的95000人死掉了55000人。
立克次体也是个庞大的家族,科学家把它们分为3个属, 12个种。它们有些与动物有关,有些与人类有关
• 1.普氏立克次体,是流行性斑疹伤寒和斑疹伤寒的病原体。 它为短杆状,0.8微米~2微米×0.3微米~0.6微米,也可长 达4微米,单个存在或呈短链状。当人受到感染后,经10天~ 14天的潜伏期,骤然发病,有剧烈头痛、周身痛和高热,4 天~7天后出现皮疹,严重的为出血性皮疹。有的还伴有神经 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症状和其他实质器官损害。流行性斑疹 伤寒,在人口密集和昆虫繁盛的环境内比较严重。当流行时, 病人平均死亡率20%,严重时可达70%。病原体借人虱在人 群中传染,所以灭虱是预防流行性斑疹伤寒的重要措施。 2.莫氏立克次体,是地方性斑疹伤寒(也称鼠型斑疹伤寒) 的病原体。它的传播方式与普氏立克次体不同。它的自然宿 主是家鼠,主要由鼠虱在鼠群中传播,如果鼠死亡了,鼠虱 才离开鼠,转而叮吸人血,而使人受传染。
• 微生物都是微小生物? • 微生物都是低等生物? • 病毒属于生物五界系统中的哪界?
什么是病?
• 生理上或心理上不正常的状态
• 类型:
•
非传染性
•
传染性(由病原微生物的寄生而引起 )
一、昆虫的传染病和流行
1.1 感病昆虫的症状和病症
• 行动和反应异常 • 消化障碍 • 发育障碍 • 生殖障碍 • 体色变化
病症判断因病致死后的改变:
1. 真菌侵染致死的虫体干枯或僵化 2. 死于多角体病毒的虫体组织液化,体躯易于破裂。 3. 死于细菌病的虫体软化,体液变稀,从口及肛门流
出的液体和破裂后流出的液体均有恶臭。
• 但由于不同原因致死的虫体中,原属正常的肠道细 菌也可迅速繁殖,往往超过真正致死的病原,也能 破坏组织产生恶臭而引起诊断上的混乱。
• 3.立克次氏立克次体,是落基山斑疹伤寒的病原体。最初 发现于美国的落基山地区的蒙培拉州的山谷。疾病流行时, 病人的死亡率高达90%。立克次氏立克次体在自然界中寄生 于蜱和蜱所寄居的动物体内,人受蜱叮咬就会染病。
• 4.恙虫病立克次体,是恙虫病(丛林斑疹伤寒)的病原体。 本病首先在日本发现,目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和台湾省也 有病例报告。在日本,病人的死亡率约有60%。这种病原体 由恙螨叮咬侵入人体,随血液扩散至血管内皮细胞中生长, 发病。贮藏病原体的动物为野生啮齿动物并借螨传播。得了 恙虫病,先是被叮咬处出现溃疡,周围有红晕,溃疡上盖有 黑色焦痂,此外,还有皮疹,并造成神经系统、循环系统以 及肝、肺、脾等损害症状。
• 黑死病,医学上称作腺鼠疫、腹股沟淋巴结鼠疫,简称鼠疫
• 对于公众来说,普拉姆岛是严格的禁地。岛上有
陡峭的悬崖、森林、池塘——还有在世界各处肆虐的
病毒。本书想您展示了一个真实的普拉姆岛及它多变
的过去。这个坐落在美国人口最稠密地区的小岛,这
块看似田园牧歌般美妙的净土,其实是一颗定时炸弹,
而炸弹的定时器一直在嘀嗒作响,随时有爆炸的可能。
现的效果更为深刻
不足之处:
• 物理因子对短期防治效果影响很大,尤其是温、湿度的影响 • 作用较为缓慢,且需用于易感昆虫和在适期使用
3.2 病原的增殖
1. 人工培养基上增殖 (人造饲料) 2. 从活虫昆虫体内培养
(1)收集田间健虫在室内接种感染 (2)饲育昆虫室内感染 (3)田间收集病虫体
3. 在组织细胞系中培养
1.3.2 影响流行病的主要因素
• 病原的致病力 :品系、世代
• 病原在自然界中的滞留 :气候
1.4 病原的专化性
寄主的范围、感病性和免疫性
• 对人类和脊椎动物的影响 :无 • 对益虫的影响 :无 • 对害虫致病的专化性:强
பைடு நூலகம்
二、昆虫病原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 昆虫的病原生物有病毒、立克次体、细 菌、原生动物、真菌等,这些生物的个 体都很小,需在光学显微镜下或电子显 微镜下才能见到,常称为病原微生物。
• 立克次体是一类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它的许多生物学性状接近细菌,比如:有与细菌相似的细 胞壁结构,也是一个分成两个,两个分成4个的二分裂方式 繁殖,它有比较复杂的酶系统,对多种抗生素敏感,等等。 它能引起人类患病,如引起斑疹伤寒、斑点热、恙虫病等; 它与一些昆虫关系密切,如森林蜱、体虱,都可以是立克 次体的宿主或储存宿主,通过它们作为传播媒介而感染人。
三、病原微生物防治害虫的作 用和病原的增殖
3.1 微生物防治的作用
1. 速效性短期防治 2. 长效性持久防治 (亚死传病)
微生物杀虫剂与化学杀虫剂的主要区别:
• 1、有较高的选择性,对脊椎动物一般无害。 • 2、害虫对微生物制剂的抗性发展较慢。 • 3、病原能在寄主内繁殖,可以通过寄主传递和扩散。 • 4、病原可通过选择而增强致病力。 • 5、病原体对被防治害虫种群的影响比单纯死亡率所表
• 微生物的繁殖 • 毒素的作用 :内毒素、外毒素
1.3 昆虫疾病的流行
1.3.1 自然界中昆虫的流行病
• 昆虫病原经过传播扩散和再侵染,可使病原扩大到昆 虫的整个种群,在自然界中形成疾病的流行,而起到 抑制种群的作用
• 自然条件下,以病毒流行病最为常见,真菌流行病次 之,细菌性流行病又次之,而原生动物、线虫和立克 次体的流行病则偶可发生。
第二节 昆虫的病原微生物
什么是微生物?
•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 微小生物的总称。它们是一些个体微小、 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大多为单细胞, 少数为多细胞,还包括一些没有细胞结 构的生物。主要有古菌;属于原核生物 类的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枝原体、 立克次氏体;属于真核生物类的真菌、 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属于非细胞生物 类的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又称朊粒)
1.2.2 感染类型
• 感染的速度:有急性的、慢性的、潜伏性的, • 次序上:原发性的和次生性的, • 种群中感染的分布与范围方面:偶发性的,地方性的
和流行性的, • 感染的程度上:局部的和全身性的等。 • 病原细菌感染血液:败血症Septicema 、毒血症
(T.xemia)
1.2.3 感染过程中的破坏因素
• 线虫的体形较大,严格说来不是微生物, 但习惯上也列入此类相提并论
显微镜下的线形细菌 花样细菌
病 毒
冠状病毒
真菌
半知菌亚门真菌病害
中世纪扫荡亚欧的幽灵
• 14世纪20年代,黑死病在戈壁滩流行并向东传播,10年后在我国中原 地区蔓延
• 1339年,中亚的老鼠们带着黑死病菌东奔西走, • 1347年,黑死病传至君士坦丁堡和亚历山大(今埃及城市)。1348年
• 立克次体是1909年美国病理学副教授立克次(Howard Taylor Ricketts, 1871–1910), 在研究洛基山斑疹热 时首先发现的。第二年,他不幸因感染斑疹伤寒而为 科学献身。1916年罗恰·利马首先从斑疹伤寒病人的体 虱中找到,并建议取名为普氏立克次体,以纪念从事 斑疹伤寒研究而牺牲的立克次和捷克科学家普若瓦帅 克。1934年,我国科学工作者谢少文首先应用鸡胚培 养立克次体成功,为人类认识立克次体做出了重大的 贡献。
1.2 病原微生物对昆虫的侵染
1.2.1 侵入途径
口腔、体壁
了解侵入途径的意义:
由于病原侵入途径的不同,在利用微生物防治害虫时, 必须创造有利于侵入的条件。如细菌和病毒制剂要均 匀地撒布在被保护的植株上,增加口服的机会,而由 表皮侵入的真菌制剂则须尽可能创造孢子和虫体接触 的条件。不同的病原类型对虫体诱发疾病的作用形式 与化学杀虫剂中的胃毒剂或接触剂的使用有些相似之 处,但它们都是微生物,有特定的侵染过程,作用机 制也是绝然不同的。
一个“世界上最安全的实验室”,现在却成了世界上
最危险的实验室。
•
——摘自《257实验室:美国政府操控的病毒实验室内幕》
似蚓蛔线虫
线 虫
立克次体
• 立克次体(Rickettsia)是介于最小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类 独特的微生物,它们的特点之一是多形性,可以是球杆状 或杆状,还有时出现长丝状体。立克次体长0.3微米~0.8 微米,宽0.3微米~0.5微米,丝状体长可达2微米。一般 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