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4课 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程1

第4课 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程1

第五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第4课曲折的中东和平进程一、“六日战争”——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年6月5日早晨7时45分,以色列出动了几乎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的一切机场进行了闪电式的袭击。

空袭半小时后,以色列地面部队也发动了进攻,阿拉伯国家进行抵抗。

至十日战争结束,阿拉伯国家失败。

这就是第三次中东战争,也称“六.五战争”或“六天战争”。

1、战争的起因:(1)阿以矛盾的新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①以色列受到埃、叙联合威胁:埃、叙合并,签署共同防御协定埃及是阿拉伯世界的盟主,它在巴以冲突中一贯支持巴勒斯坦兄弟。

1948年5月15日,在以色列宣布建国的次日,埃及政府就派兵一万参加阿拉伯部队共同进攻新生的以色列。

这场战争被称为巴勒斯坦战争或第一次中东战争。

1949年签订停战协定时,以色列占领着原本属于巴勒斯坦阿拉伯国的加沙地带。

1956年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中,以色列伙同英法两国入侵埃及,占领了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

后来在联合国的干预下,以色列1957年3月撤出。

埃及与以色列之间的敌意和仇恨与日俱增。

苏伊士运河战争后,埃及在阿拉伯国家中领导者的地位得到巩固。

纳赛尔对在战争中没有完全实现埃及的作战目标心有不甘。

联合以色列周边的阿拉伯各国共同行动一直是埃及的愿望。

其中,叙利亚又是最主要的联合对象。

1958年2月,埃及和叙利亚合并,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

同年11月,埃叙缔结了《共同防御协定》。

以色列与叙利亚关系紧张起来,边境摩擦和冲突逐渐升级。

②巴解组织的成立和反以斗争:概况:巴勒斯坦人在战争中失去土地家园,流离失所,极大地唤起了他们的斗争意识。

各种反以民族主义组织纷纷成立。

1959年,阿拉法特组织巴勒斯坦青年组成了“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简称“法塔赫”。

他本人则当选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

该组织是阿拉伯人的民族主义组织。

主张:武装斗争,建立尊重宗教信仰和消除种族歧视的国家;意义:标志抗击以色列斗争进入有组织有统一领导的新阶段;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在“重建家园”的口号下,积极开展有组织的武装斗争。

从此巴勒斯坦解放运动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2)为争夺中东石油,美苏插足中东事务:原因:20世纪中期,随着石油和天然气在世界能源结构中超过煤炭成为主要能源,石油资源丰富的中东日益成为大国争夺的热点。

【争夺能源】第二次中东战争后,美国采取“填补真空”这个政策,逐步取代英法在中东的位置。

而60年代美国陷入越南战争以来,苏联利用这个机会,加紧在中东地区扩展自己的势力,先后同埃及、叙利亚、伊拉克等国缔结经济和军事援助协定,基本控制了向这些国家供应武器的优先权。

美国中东政策和目的:为了防止苏联在中东地区的渗透,加紧推行孤立苏联“盟友”埃及等国,同时大力扶植以色列,其中办法之一就是向以色列全面供应新式武器。

到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前,美国向以提供了3亿美元的援助,仅战争爆发前的三个月,就向以色列提供了400多辆坦克、250架新式飞机,向以色列空军派遣了1 000多名空军人员。

以色列在美国帮助下,积极扩军,到1965年,正规军已达7万人,预备役士兵20万人,各种飞机近500架,坦克2 000余辆,舰艇55艘。

以色列政策和目的:削弱阿拉伯联盟的力量,消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为以色列发动第三次中东战争的重要原因。

为了发动战争,以色列制造假情报,诱使埃及等国首先进攻。

使以色列获得了发动战争的借口。

苏联在中东的政策:担心卷入同美国的直接冲突,一方面要求埃及“克制”,一方面和美国接触,建议两国分别约束自己的支持的国家。

美国阳奉阴违,苏联则要求埃及等国“不要首先开火”,联合国安理会也通过决议,主张通过国际外交活动处理危机。

埃及等国因此放松了警惕,甚至解除了前线部队的最高戒备状态。

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的原因归纳:以色列为了削弱阿拉伯联盟的力量,消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重要原因】。

美苏插足中东事务,激化了阿以矛盾【主要原因】,最终爆发了第三次中东战争(六日战争)。

2、战争爆发与经过:(1)以军的“闪电”空袭:1967年6月5日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出动了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等阿拉伯国家发动了大规模的突然袭击。

【看书p121】(2)以军六天横扫三国:在六天的战争中,埃及、约旦、叙利亚三个阿拉伯国家遭受严重损失,三国共有2万官兵阵亡,近4万人受伤,6 500人被俘,50万阿拉伯人成为新的难民。

三国共损失了400多架飞机、500多辆坦克以及70%的重型装备,仅埃及一国就损失了价值10亿美元的军事装备。

而以色列只阵亡了900名官兵、伤4 500人,损失了20架飞机、60辆坦克。

通过这次战争,以色列占领了加沙地带和埃及的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旧城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这样,以色列占有的土地面积,从2.08万平方公里突增到10.24万平方公里,并且控制了苏伊士运河东岸。

战争中有100万阿拉伯人和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沦为难民。

在美国的支持下,以色列拒不执行联合国242号决议,不归还新占领土。

阿拉伯国家也没有承认以色列。

阿拉伯各国和以色列在交界地区冲突时有发生,为再次爆发战争埋下了伏笔。

(3)联合国叫停:在六天战斗中,美苏首脑使用“热线”达20多次,互相摸底,共同镇压阿拉伯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在战争爆发前,苏联一再保证,要和埃及“站在一起,并将不允许任何国家进行干预”。

战争爆发后,苏联由于害怕同美国发生直接冲突,背弃了自己的诺言,袖手旁观。

当埃及空军遭到毁灭性打击后,要求苏联给予补充时,苏联则以种种借口加以拒绝。

在联合国,1967年6月7日,当以军占领了耶路撒冷东区和约旦河西岸约旦管辖的全部地区后,美苏操纵联合国安理会炮制了“立即实现停火”和“限期停火”的决议。

这个决议不分侵略者和被侵略者,公然袒护已经占领阿拉伯国家大片领土的以色列侵略者。

后来,由于苏联软硬兼施,施加压力,阿拉伯国家被迫接受停火协议。

11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开会讨论解决阿、以冲突的办法,会上,通过了英国提出的一项决议。

决议主要内容是:①以色列军撤出在最近战争中占领的领土;②终止一切交战要求或交战状态,尊重和承认该地区每个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极其在牢固和被认可的疆界内和平地生活而免遭武力的威胁或行为的权利。

决议还确认了以下的必要性:保证该地区国际水道的通航自由;使难民问题得到公正的解决;通过包括建立非军事区在内的各项措施,保障该地区每个国家的领土的不可侵犯性和政治独立。

第三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失败的主要原因:①以色列突然袭击,阿拉伯国家放松警惕;②美国支持以色列;③苏联袖手旁观。

④阿拉伯国家离心猜忌,合作不够。

二、“十月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10月,埃及、叙利亚为收复失地和摆脱美、苏造成的“不战不和”被动局面,向以色列开战。

伊拉克、约旦、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沙特阿拉伯、苏丹、科威特、突尼斯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均派部队或飞机参战。

这次战争又称第四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称“斋月战争”,以色列称“赎罪日战争”或“十八天战争”。

1、战争的原因:埃、叙收复在“六日战争”中失去的土地和洗刷耻辱;2、战争经过:战争进程大体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0月6日至9日),埃叙军队获得初期胜利。

第二阶段(10月10日至15日),埃军进攻受挫,以军实施反攻,双方展开坦克大战。

以军损失坦克50辆,埃军则损失了200辆,被迫退回进攻出发阵地。

第三阶段(10月15日至24日):西线以军向埃军发动进攻,北线以叙两进对峙。

双方停火。

3、战争的结果:双方损失惨重,埃叙取得部分成果,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以埃、以叙缓冲区。

4、战争的影响:阿拉伯国家团结一致,运用“石油武器”引发西方国家一场新的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10月中东战争中,阿拉伯石油生产国为了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把石油作为捍卫国家主权,收复失地和反对霸权主义的战略武器,采取减产、提价、禁运以及国有化等措施开展了一场震憾世界的石油斗争,成为第三世界反霸斗争的一个伟大创举。

这场石油斗争,不仅在经济上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在政治上分化了西欧、日本与美国的关系,孤立和打击了美国和以色列。

许多西欧国家为了获得中东的石油供应,都对美国支持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的政策,采取拒绝合作的态度。

极大地鼓舞了第三世界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保护民族经济权益的斗争,它为第三世界国家的反帝反殖反霸斗争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

【综合归纳】四次中东战争概况表次别时间原因发起国与参与国结果影响第一次1948.5以色列的成立引起了阿拉伯人的不满埃及、约旦、叙利亚、伊拉克、黎巴嫩阿拉伯国家失败①长期的战争阻碍了中东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第二次1956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英法纠合以色列发动了对埃及的战争英法撤出,埃及维护了民族利益第三次1967以色列和叙利亚的边疆冲突以色列向埃及、叙利亚、约旦发起进攻以色列占领了埃及和叙利亚的大片土地展,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②推动了中东和平进程第四次1973收复失地埃及、叙利亚向以色列发动进攻埃及、叙利亚夺回部分土地三、曲折的中东和平之路:1、埃以签署“戴维营协议”,双方实现和解并建交:1978年和解;1980年建交。

原因:双方不仅在战场上拼得你死我活,而且在军备竞争中也是你追我赶。

这都给双方的经济增加了巨大的负担。

埃及需要一个和平环境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

以色列也同样认识到,战争并不能最终解决以色列的生存问题。

与周边阿拉伯国家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不利于以色列国家和民族的正常发展。

长期的战争和紧张环境,使埃及和以色列两国人民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厌战情绪。

美国支持埃以和解。

国际和平力量的推动。

这些因素推动埃以双方走上了和解之路。

在卡特的直接介入下,萨达特和贝京在美国总统休假地戴维营举行会谈。

1978年9月17日,埃以签署了“戴维营协议”。

1980年2月,埃以正式建交。

埃及根据协议收复了西奈半岛2/3地区,到1982年3月,最后一个以色列犹太定居点从西奈半岛上撤走,自此埃及对整个半岛拥有了主权。

埃及不费一枪一弹收复失地,解决了埃以之间三十多年的领土争端,为日后其他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的和解做出了榜样。

萨达特和贝京因此而获得了1978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

1981年10月6日,在开罗举行庆祝十月战争胜利8周年的阅兵式上,萨达待遇刺身亡。

贝京也于1992年病逝。

2、巴以和解及问题:(1)巴勒斯坦建国:法理上的国家巴以分治以来,巴勒斯坦国一直没有建立起来。

一方面这是由于长期没有一个能为巴勒斯坦人接受的合法代表,另一方面由于巴勒斯坦的不少地区处于被以色列占领状态,无法确定相应的领土范围。

1976年联合国通过了关于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建立一个巴勒斯坦国的计划,为巴勒斯坦建国提供了最后的法律依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