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普通高中期末质量检测高二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试卷分选择题部分和材料解析题部分。
2.所有答案请答在答题卡上。
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材料解析题答案请用黑色水笔写在相应的答题卡上,不得超出答题扫描区作答。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中期以后,家臣伴随家主卿大夫势力的增强而膨胀,针对“家臣屡叛乱和陪臣执国命”问题,鲁国季孙氏改任“无土无民,但受谷俸”的孔子及弟子掌鲁政。
该举措:A.使得礼乐制得以延续B.推动官僚制度的萌发C.反映了卿权取代王权D.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2.根据表1可推之,秦国:表1:云梦睡虎地秦简部分行政法规统计表A.诸法合体,依法治吏B.君权神授,法自君出C.以农为本,保证赋税D.法网严密,行政早熟3.江苏连云港市尹湾村汉墓出土的木犊《集簿》有两段关于户口方面的摘录:(一)男子七十万六千六十四人。
女子六十八万八千一百卅二人。
女子多前七千九百廿六。
(二)年八十以上三万三千八百七十一。
六岁以下廿六万二千五百八十八。
九十以上万一千六百七人。
年七十以上受杖二千八百廿三人。
凡万四千四百九十三。
多前七百一十八。
以上摘录不能用于研究汉朝:A.官员考核制度B.赋役制度C.地方行政制度 D优抚制度4.南朝宋武帝刘裕在位期间,出现了“委任宗室子弟”“太子东宫重兵围积”“寒门辈机要”等现象。
据此可推之该时期:A.皇权有所强化B.门阀政治终结C.宗王势力崛起D.中枢权力转移5.唐代政事堂“合中书门下之职”,两省作为“机要之司”的职权被集中到了政事堂。
但是为了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中书、门下最重要的官员中书舍人和给事中参与决策的职权得以保留。
该举措:A.有利于防治腐败现象B.提高了行政效率C.加强了对皇权的制约D.强化了中央集权6.宋代对南方和西南各民族施以羁縻之道,然各民族“或以仇隙相寻,或以饥馑所逼,长啸而起,出则冲突州县,入则负固山林,致烦兴师讨捕”。
为此,在四川边疆、荆湖南北路边境、广南西路边境的地区开设众多的互市榷场,与各民族互市。
此举:A.表明宋代放弃了羁縻政策B.说明宋代疆域覆川桂鄂全境C.主要源自商品经济的繁荣D.体现了守中治边的传统观念7.明后期,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对此时人评议到:“今一切征银,农无银,贱其粟以易银”。
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A.税制改革引发银荒B.货币制度不够健全C.商品经济不断发展D.赋役承担趋向合理8.晚清时期,海关税、厘金迅速增长,在扩展税收总量的同时也改变税收结构,据统计,厘金和关税的收入,在1886年前后超过田賦,此后若干年份虽有变动,但在晚清时期基本成为常态。
这表明晚清:A.财政收支渐趋平衡B.经济结构发生变动C.中央财权得到强化D.税收结构得到优化9. 1901年清廷宣布“新政”。
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1906年,颁布预备仿行宪政的谕旨,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23条,1911年成立皇族内阁,立宪成一场骗局。
这些措施表明:A.改革加速了革命的进程B.清末新政加深了民族危机C.清廷主动适应时代潮流D.民主政治成为社会的共识10.表2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表211.1925年,马寅初评论道:“各省往来,几若异国,故(上海)规元不能通用于汉口,(汉口)洋例不能通用于上海”。
类似问题在全国其他地方也存在,东北、上海两地商人通过“购买日金(元)、间接汇兑”的方式解决货币繁复零乱的问题。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本土币种的混乱B.货币信用的崩溃C.外币涌入的冲击D.货币主权的缺失12.表3所示为1928年国民党《训政纲领》的主要内容(部分),这表明当时:表3条例主要内容第4条将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第5条指导监督国民政府重大国务之施行,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行之。
第6条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之修正及解释,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议决行之A.国民政府执政能力得到提升B.国民党意在实行“一党专政”C.政治民主化取得阶段性成果D.孙中山宪政思想被完全继承13.1941年5月,在陕甘宁边区第二次三级民主选举中,普遍实行直接选举,实行一定程度的竞选,并采取多种选举方式,如投豆、画圈、画杠、燃香在纸上烧眼等,保证了较大的参选率,有80%的选民参加选举,有些县甚至达到95%。
上述举措:A.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积累经验B.开创了协商民主的新形式C.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D.推动基层社区民主的发展14.图1作为史料可以证明,新中国成立初期:A.法律保护弱势群体B.社会习俗根本改变C.《婚姻法》得以贯彻D.家庭实现男女平等15.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并写人两国的协定,逐渐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据此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根本对立B.以意识形态作为对外交往的前提C.力图打破两极格局的国际政治秩序D.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并极具包容性16.针对我国油气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的状况,2013至2017年我国与有关国家建立了56个双边能源合作机制,覆盖了世界主要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
据此可知:A.能源主要产国是中国外交的首要对象B.中国积极拓宽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C.维护国家安全是中国外交的必然使命D.多极化趋势加强影响外交战略的制定17.习近平主席曾经指出,“民族区域自治,既包含了民族因素,又包含了区域因素,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
”由此可见,他意在强调民族区域自治:A.确保了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B.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C.加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D.推动了民族地区快速发展18.公元前406年,雅典在阿吉纽西海战中取得胜利,但参战将军们因未能及时打捞落水船员和阵亡者遗体而受到审判,在泰拉麦奈厮等人利用下,两次击败了公民大会从法治途径解决问题的努力,致使六名将军被处死。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精英具有丰富政治经验B.政治生活缺乏法制保障C.政治演说影响国家事务D.公民直接参与城邦事务19.英国议会最初由封建教俗贵族组成,旨在协助国王解决财政困难。
1265年骑士和城市市民代表首次参加议会,并于1341年起单独议事,最终组成议会下院。
通过议会,国王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金钱和人力的支持,而议会亦可向国王提出请愿。
关于中世纪英国议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国王可不经议会同意而加征新税B.下院形成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建立C.城市市民是国王联合的重要对象D.贵族通过议会掌握了国家行政权20.中世纪欧洲教会法主要是关于教会本身的组织制度和教徒个人的品德、生活守则的一些宗教规则、章程和法规。
同时,教会法对教会与世俗政权的关系以及土地、婚姻家庭与继承、刑法、诉讼等都有所涉及。
这反映了:A.神权与王权矛盾尖锐B.教会注重维护社会秩序C.公正司法贯穿全社会D.基督教伦理法律化趋势21.图2所示是发生在近代美国的一起政治事件,1881年7月2日,美国新任总统加菲尔德在华盛顿的一座火车站遭到一个没有得到满意官职的党内支持者刺杀,身受重伤,两个多月后不治身亡。
该事件主要反映出当时美国:A.政党分肥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B.政党政治加剧了南北冲突C.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激化D.政府腐败降低了行政效率22.詹姆斯·弗农在《政治与人民》一文中指出:经历了1832年、1867年和1884年的三次议会改革后,“虽然越来越多的人被纳入国家政治中来,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们作为政治主体却毫无能力”,事实上,英国正一步步变得“更加不民主”。
其意在说明:A.规范有序政治体系的建立B.资产阶级民主具有虚伪性C.议会政党制度的逐渐成熟D.垄断资本家控制国家命脉23.为了实现控制中东石油,排挤英法等在中东的传统势力,在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中,美国不惜运用金融权力,迫使英国退兵埃及,并使其最终丧失了对中东的控制权。
据此可知:A.美英之争取代美苏全面对抗B.美国旨在维护各国航行自由C.英国丧失了世界货币铸币权D.金融工具服务美国对外战略24.《世贸组织协定》规则详尽,不允许缔约方对任何条款作出保留,世界贸易组织有近似于国家法院的争端解决机制,只要是专家组或是上诉机构作出了裁定,便会依准自动通过原则成为对相关成员有拘束力的决定,拒不履行的成员便可能受到报复。
这反映了A.全球化提升了国际法的约束力B.强权政治是国际法的最大陷阱C.科技进步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D.主权原则是国际法的基本准则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25题8分,26题20分,27题12分,28题12分,共52分)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摘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根据材料,从A或B时段中概括一个有关实际人口数与统计人口数关系的现象,并结合所[该现象的原因。
(8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分)材料一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设置进士科算起,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发布上谕停罢料举止,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整整延续了1300年。
科举制的长期存在,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教育、政治、文学乃至社会风俗等各方面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的作用一直是双重的:它曾促进了中国的强盛统一,也一度使得中国衰败落后;既有利于吏治的清明,也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朋党;既促进了文化的普及,也阻碍了学术的进步;既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又使学校沦为其附庸;既选拔了大量才智之士,也虚耗了无数学子的人生光阴……总的说来,在科举制实行的前期,其进步作用较明显,而后期消极作用较突出。
及至清末,科举制还来不及完成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转变,便在历史的浪潮中消失了。
——摘編自刘海峰《科举制——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材料二二战以来,西方传统文官制度体系中政务官和事务官两官分途原则发生很大变化,逐渐呈现出相互交融的态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国家的文官试图打破“政治中立”的樊篱,表现出明显的政治化倾向。
随着政府所处环境以及文官制度核心价值观的变化,传统文官永业原则受到挑战。
统治阶级为实现自己的阶级统治往往僭越制度的规范,典型的做法就是不经过考试任用的程序直接任免文官;另一方面,出于技术方面的考量,西方国家越来越倾向于将行政职位的一部分特别是高级取位向社会开放,不拘一格招揽优秀人才,这淡化了考试任用的制度刚性。
——摘编自秦勃《全球化语境下西方文官制度的嬗变与重构》(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科举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