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产业价值链的战略选择董文波(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电子商务)摘要:在全球制造网络中,“中国制造”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及其逐步形成的规模与配套能力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能够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的低端领域在我国制造业纳入全球分工重要作用,为全球经济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截止2009年超过150种工业制成品中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截至2009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中2.4万亿美元直接来自于制造业创汇。
但是这些并不能说明我国制造业已经进入强国行列,制造业还有很多的根本性问题及挑战,甚至会是毁灭性的威胁。
我国制造业领域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与挑战。
2007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及其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使得我国出口依赖型的制造业大量倒闭就说明了这一点。
那么我国制造业的未来在何方?本文基于产业链战略做出了探讨。
关键词制造业产业链产业链战略先说两个概念,价值链和产业价值链。
价值链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首先提出的。
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相互分离的活动的集合。
”按照迈克尔·波特的逻辑,每个企业都处在产业链中的某一环节,一个企业要赢得和维持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其内部价值链,而且还取决于在一个更大的价值系统(即产业价值链)中,一个企业的价值链同其供应商、销售商以及顾客价值链之间的联接。
企业间的这种价值链关系,对应于波特的价值链定义,在产业链中、在企业竞争中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仅从价值的角度来分析研究,称之为产业价值链。
制造业产业链条主要可分为7个大环节:产品设计、仓储运输、原料采购、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和生产制造。
而这7个环节所含有的价值是不相等的。
“6+1战略”产业链即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制造。
在全球化的今天,制造业也同样加快了全球化的步伐。
国际分工在制造业产业中表现尤为突出。
谁能控制住价值高的环节,谁就控制了游戏规则。
在我国,制造业同样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核心和工业化的原动力,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相对于国内其他产业发展较快,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如今世界制造业中心正在向中国转移,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已被世界所公认,但是制造业大国并不说明我国就是制造业强国,我国更多的企业占据的只是7大环节中的生产制造,其他的6个环节都控制在欧美国家企业手中。
只有控制产业链价值中的高价值的环节才能使得我国制造业走向强大之路。
一我国制造业产业现状制造业产业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以掌握技术标准和核心技术为标志产业体系;第二层次是以制造和研发为标志产业体系;第三层次是以加工、组装为标志。
在我国,除了香港、北京、上海、台湾等地区的制造业处于第二层之外,其他的地区大都处于第三层即以加工、组装为主。
很明显,第一层次的产业链价值最高,而第三层次产业链价值最低。
研究我国制造业现状主要是从制造业总量、制造业增加值、制造业增加值率这三个方面的指标来看。
(一)、中国制造业总量很高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09指出,中国制造业总量2011年将成为世界第一。
与1985年的中国制造业总量数值相比,2007年中国制造业总量增加了1199.37%,平均增速为12.36%。
按照这个速度,2011年中国制造业总产值的预测数值为118 054.737 4亿美元。
届时,中国制造业总量将首次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
【Y】(第28页)(二)、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很高美国商务部公开数据,2008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16376.71亿美元,而同年,中国工业增加值以时价计算达18633亿美元,若剔除矿业和水电煤等公用事业工业部门,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为16190亿美元,是美国的98.86%,几乎相等。
(三)、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率却很低制造业增加值率是指制造业增加值总额除以制造业总产值的比率。
在一定程度上能表征制造业价值链上的价值分配及制造生产与销售中间环节的价值创造能力。
制造业增加值率越高,说明制造业获利能力越强,制造业技术水平越高,制造业生产与销售环节获利能力越丰厚。
【Y】(第30页)1993- 2006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率平均值为26.6%,而美国为47.2%,日本为36.9%。
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率大大低于美国和日本,说明中国制造业的获利能力不强,制造业技术水平较低。
也说明了中国制造业在生产中的物耗比重偏大、加工程度低下、技术含量不高,从而导致制造业产品附加值较低。
【Z】(第50页)虽然我国制造业总量以及制造业增加值都很高,从制造业增加值率很低可以看到在国际分工更加细化的今天,我国制造业企业依然处在附加价值最低的哪些环节,依然位于国际产业链边缘。
如何使得我国制造业能够在未来的世界制造业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就必须对产业链重新定位其战略。
二制造业产业价值链的战略选择(一)、产业价值链的重要性1952—2002年,商业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平均高达80.21%,最高为90.6%,最低为66%。
而制造业即使在短缺经济时代也没有超过15%以上,基本是在10%以内徘徊。
从这一比例关系看,中国制造业就没有真正意义上控制流通渠道的证据。
【X】(第50~51页)可以看出,我国制造业从一开始发展就没有重视产业价值链链的发展,导致我国制造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2008~2009年金融危机中,我国大量制造业企业倒闭、亏损,给我国制造业也敲了警钟,我国必须加快制造业企业的升级换代,改变我国企业的增长模式,也就是加大对价值链中高附加值的环节的控制。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说,产业链高效整合是现代成本控制的新思维,它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在运费和劳动力上节约成本的思想,而是从高效出发,加快资金和商品的周转率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做市场的快速反应者。
产业链的高效整合是6+1的整合,除了产品设计、仓储运输、原料采购、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外,还有生产制造的整合,在整条产业链当中,价值含量最低的是生产制造环节。
而我国制造业企业家们还在迷信高新设备、高科技创新,以为只要具有了这些硬件,就可以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就可以在制造业产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也就凸显了控制产业链的重要性,那么产业链的战略选择就成为了我国制造业企业头等大事。
(二)、产业价值链的战略选择很多人认为做制造业不赚钱,毛利率低。
其实不然,玩具制造业里的巨头美国美泰的毛利率达到40%,与高科技产业是一样的。
而美国美泰的战略就是6+1战略。
7大环节中它不做生产制造,把生产制造交给我国企业来做。
比如做芭比娃娃,一个芭比娃娃在美国超市的零售价是10美元,而我国制造业企业按照美泰的要求生产出的芭比娃娃出厂价是1美元。
从下图可以很明显地看出,7大环节中各个环节的附加值大小。
“6+1”理论起源于美国,美国大企业把价值最低的制造业一端(即“1”)放在发展中国家。
价值最低的制造业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劳动力成本也比较低。
因此,美国企业把它放在发展中国家,而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等六块非制造业(即“6”)都掌控在自己的手里。
我国传统的发展战略过度依赖于低价格的劳动力供给,产品附加值低,产业利润率、技术水平等绩效指标与总量地位不相称。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加大,汇率风险也就随着加大,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设置的技术、环保等非关税壁垒日益提高,针对我国企业与产品的反穷销案也越来越多,能源和原材料供应日趋紧张,传统的制造业发展战略在新的国际市场环境中很难持续。
【W】(第3页)我国制造业企业中装备加工企业占了制造总量的90%。
图中可以看出装备加工是附加值最低的环节。
这就导致了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很高而制造业增加值率很低的局面。
广东一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领头羊,但其GDP的增长主要来自出口,经济外贸依存度却很高,所以2007下半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对广东制造业企业打击很大,赖以生存的传统发展模式失效。
但到了2010年广东企业终于走出了低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9%。
更让人感到惊喜的是广东省2010年2月份的贸易额是逆差,也就是进口大于出口。
这说明广东省企业已经开始了制造产业转型,而且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其中我们以怡亚通模式来简单说明达到产业链战略的市场运作。
怡亚通模式是基于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供应链管理。
其大意就是指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来进行的产品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的管理方法。
怡亚通作为专业的“一站式”供应链管理服务商,所从事的主要业务是:为企业(客户)提供除其核心业务(指产品设计、开发、制造、销售、市场)以外的其它供应链环节的服务,并根据客户需要提供包括代理采购、产品营销支持、进出口通关、供应商管理库存(VMI)、国际国内物流、物流加工、供应链结算配套服务、供应链信息服务等一系列、全方位的供应链管理服务。
怡亚通是一个第四方物流企业,而它却整合了产品设计、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生产制造,使得各个环节的企业通过怡亚通链接在一起而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这个链条上各个企业都能都到长远的发展。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产业链整合。
虽然它并不是像美泰一样一个企业做附加值高的6大环节,但是在中国现在特殊的大背景下,这条产业链就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另一个好的模式就是灵狮模式。
灵狮模式就是把专业产品设计的企业整合到一块,形成了一个设计园,里面有三诺、毅昌这样的优秀设计企业,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产业链整合。
三诺本来是一个濒临倒闭oem的小企业,后来经过转型做大公司不愿意做的小部件的设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据经济学家郎咸平计算,在7个环节中的工业设计领域,工业设计每投入一美元,可以给企业带来1500美元到2500美元的销售收益。
在我国企业“走”完整个“6+1”的流程,需要90到180天的时间,而在著名的服装品牌zara走完这个流程是12天,也就是说国外品牌的速度是国内品牌的15倍。
因为zara公司已经完全把这7个环节控制在自己手中。
而我国更多的企业只是占有一个、两个环节,我国企业的关注点是如何降低我自己这个环节的成本,殊不知这一个环节降低的成本远不如与其他环节上企业打交道花费的成本高。
在产业链竞争的时代生产制造的成本已经远没有那么重要了,产业链的整合所节约的交易成本远大于新技术带来的生产制造上成本的节约。
有人说我的产品大部分要出口,我不需要其他的环节,我干嘛要整合产业链呢?这是很大一个误区,我国人口众多,现有消费率还很低,也就是内需还有一个很大的增长空间,企业产品内销也会是一个很大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