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智力残疾人康复训练的内容与技巧(共五则范文)

智力残疾人康复训练的内容与技巧(共五则范文)

智力残疾人康复训练的内容与技巧(共五则范文)第一篇:智力残疾人康复训练的内容与技巧智力残疾人康复训练的内容与技巧1.感知能力训练借着感觉能力,了解事物的外形,分辨声音和颜色,然后作出反应,并能将对外界的体验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以便更能适应环境。

进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范围的训练。

2.运动能力训练包括大运动训练和精细动作训练。

大运动是指身体姿势或全身的动作而言,如俯卧、抬头、竖颈、翻身、仰卧、爬行、独坐、独站、行走、跑步、跳跃等训练。

从儿童的发展来看,有很明显的顺序性(弱智儿童也按这个顺序发展),并在一定的月龄范围出现(弱智儿童就不一定按同龄正常儿童同样的月龄范围出现),这是因为运动的发展与生理成熟有密切关系。

要求:能逐渐做到感官与功能配合,动作协调,适当地控制动作的力度和速度,操纵物件和运用工具。

精细动作是指手和手指的动作,如大把抓、手指捏、穿珠、写字等训练,这些动作较小,也较精巧,精细动作训练是康复训练中必要的训练领域。

要求:能逐渐做到依据视觉指示做精细而准确的动作。

精细技巧训练时必须由大到小,由易到难,逐步加深。

3.语言与交往能力训练语言是思维的手段,是与人交往的工具,对于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小孩来说极为重要,弱智小孩绝大多数都有言语障碍,因此康复训练中。

言语训练占极其重要的位置。

要求:能逐渐做到会用目视、点头、摇点、微笑、动作等表示理解他人的说话,并能用别人能理解的声音、单词、句子、问题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4.认知能力训练认知能力主要是指认识事物的能力,弱智小孩这方面的能力很差,主要原因是认知能力建立在概念上。

而概念要用语言来表达,弱智小孩言语差,不能用语言表达概念,因而认知能力就很差。

要求:能逐渐做到利用视和听认知外界事物,懂得生活常识、自然常识等,并作出正确反应(语言或动作均可)。

学习的范围有:(1)身体主要部位名称。

(2)衣物、日常用品的名称及用途。

(3)室内物品,小家电的名称及用途。

(4)认识周围环境,包括通道、楼梯、街道、公厕(男、女标志)、公共场所、交通标志等。

(5)自然环境的知识,包括天气、温度、动、植物名称、习性等;方位、时间、颜色、形状、数量、是非好坏等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小孩在不依赖他人的帮助下,每日必须进行5的最基本动作,主要包括穿衣、进食、个人清洁、如厕等自理能力。

自理训练和认知、体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因而应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发育水平选择时机,训练越及时,效果越明显。

要求:能逐渐做到会运用基本的生活自理技巧和步骤。

照料个人每日的起居饮食及个人卫生;并能配合环境,运用已有的自理常识,应付生活上的需要。

6.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与他人(包括儿童与成人)交往的能力,作为社会的一名成员,小孩必须适应他所处社会的文化背景或要求,因此必须结合年龄教会小孩一些生活常识,以便被社会所接受。

主要掌握礼貌用语、与人交往的称呼、交通规则、公共场所规则、与同伴应友好相处等。

要求:能逐渐做到与别人友善合作,建立和维系良好的关系,掌握一般社会认可的行为,以便适应社会。

7.通过游戏进行训练和学习儿童之需要游戏,犹如成人之需要工作,儿童从游戏中学习,“游戏”就成为儿童学习的媒介,是儿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成长伴侣。

游戏能增进儿童身体的发育,增加受教育的机会.启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协助儿童的心理发展和社会化发展。

听力语言残疾康复.婴幼儿和小儿时期法生听觉障碍的儿童,由于听不到声音和语言,无法学会说话,因而发生言语障碍 8.教育干预教学着重形象思维。

主要利用挂图、投影幻灯片、录音、录像等方式进行直观教学,同时采取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方式。

特殊训练:主要利用在校午餐、午睡机会在老师的指导下刷碗、叠被、打扫卫生。

帮厨师摘菜、洗菜、做凉菜。

4年级以上的学生设有编织、缝纫机及手工制作工艺品课等。

此外还安排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集体上街购物,参加运动会、体操文艺表演等活动,从中培养和加强他们生活自理、经济活动,劳动技能、社会责任等能力的发展。

弱智儿童根据智力的高低选择进入正常教育机构随班就读,或进入特殊学校学习。

在正常小学上学:较轻的可接受正常儿童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但家长还需做许多辅导工作。

随班就读:与正常儿童一起学习、生活,但教师根据他的缺陷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教学。

在特殊学校学习:专为弱智儿童开设的特殊学校。

9.职业康复培训轻度智力低下儿童,生活完全能够自理,适应性行为能力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只表现在读、写、算等基本的文化学习和人际交流上存在缺陷。

通过及时的康复训练和个人努力,能够使他们获得社会交往和职业技巧。

通过职业培训,可以部分或完全自食其力。

中度智力低下,生活可以半自理,通过训练可从事简单的手工操作。

第二篇:残疾人康复训练残疾人健康教育知识讲座我国的残疾人大约有6000多万,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左右,平均每五个家庭就有一个家庭有残疾人,为了全面提高全国人口的综合素质,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残疾人的康复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康复训练是指针对残疾人的功能障碍的情况,采取现代康复技术和传统康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以康复机构为指导、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康复训练,以恢复或补偿功能,增强其生活能力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在康复训练的同时,应该通过谈心、劝说、开导等方式,解除或减少残疾人的焦虑、抑郁、恐惧、自卑等心理。

全社会应多理解关心残疾人,对待他们要做到“五心,”即“热心、关心、细心、耐心、贴心。

”如何做好残疾人康复训练工作?通过读书学习,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1、向残疾人介绍康复训练的知识,并加大宣传力度。

2、悉心为残疾人讲解康复训练指导的内容与具体过程。

3、建立规范的康复训练档案,及时填写康复服务记录和评估。

4、分类比较研究,总结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和完善。

残疾人的人生中如何才能保持心理健康?发挥个人的优势,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要点是什么,什么是心理情绪的问题,如何才达到良好的心理状态? 1.要有正确的人生态度。

正确的人生态度来源于正确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

抱有正确人生态度的人,对周围的事物有清醒的认识与判断,又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且头脑清楚,眼界开阔,立场坚定,即不保守,也不冒进……总之,正确的人生态度使他们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比较客观、稳妥,与时代共同进步,心态始终保持健康水平。

2要有满意的健康心境心理。

有了满意的心境是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工作、对学习、对生活都比较满意,没有心理障碍。

满意的心境来源于正确的认识,由于他们能一分为二地论人论事,因而既能接受自己,又能悦纳他人。

他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外貌、德才学识有正确的分析。

他们在别人的议论包围中既不会被赞扬、歌颂冲昏头脑,又不会因批评、责备而烦恼,因为他们对自己心中有数,能从别人的议论中吸取有益的东西。

不自骄自傲,也不自轻自贱。

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不会淹没在别人的议论中无所适从,总是处于一种独立自主的状态。

对别人也有一种客观的、全面的评价,不会忽冷忽热,不会苛刻地要求别人。

对工作、生活、学习也有正确的标准,既不好高骛远,也不急功近利,因而心境总是愉快的。

3、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的人往往能在相互交往中得到尊重、信任和友爱。

这是因为他们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因而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

与人为善的人能够与大家互相理解、彼此感情融洽,协调一致,相互配合默契。

人际关系和谐,心情就会舒畅,心理会处于健康状态中。

4、良好的个性,统一的人格良好的个性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保持统一的人格,做到自信而不狂妄,热情而不轻浮,坚韧而不固执,礼貌而不虚伪,灵活而不油滑,勇敢而不鲁莽,既有坚持到底的精神,又不顽固执拗,始终保持坚强的意志,诚实、正直的作风,谦虚、开朗的性格。

5、适度的情绪,充分的理智健康心理必须有自我控制能力,有适度的情绪,不过悲、过喜、过忧、过怒。

要用积极的情绪战胜消极情绪,不使消极情绪、过激情绪维护较长的时间。

要始终保持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而不低下猥琐、泪丧悲观的情绪,更不会反复无常。

家长在智力残疾儿童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的作用是什么(1)关注孩子生长、发育的状况,通过对儿童的外表、早期的异常行为表现、发育速度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比较,发现孩子在某些方面存在发育迟缓或能力不足的情况,主动向医疗、康复等机构的专业人员寻求帮助;(2)主动向康复人员报告孩子的相关情况,包括家族病史、孩子的出生史、病史、孩子和家庭遇到的困难以及特殊需要等等,为医疗和康复人员提供信息上的支持;(3)参与孩子的评估和鉴定过程,了解孩子目前的状况和应有的发展水平,与康复人员共同为孩子制定适当的康复目标和康复训练计划;(4)配合专业人员对孩子进行康复训练,及时向专业人员反映孩子在生活和康复训练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专业人员提供修订康复计划所需的信息。

好了,今天我要讲的内容暂时告一段落,有什么疑问大家可提出来,咱们共同学习,一起来进步。

第三篇:残疾人康复训练《残疾人康复训练》读书体会我本人是一名残疾人,在社区负责残疾人工作,最近读了一本关于残疾人康复训练指导的书,让我对残疾人的康复训练有了全面的了解。

我国的残疾人大约有6000多万,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左右,平均每五个家庭就有一个家庭有残疾人,为了全面提高全国人口的综合素质,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残疾人的康复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康复训练是指针对残疾人的功能障碍的情况,采取现代康复技术和传统康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以康复机构为指导、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康复训练,以恢复或补偿功能,增强其生活能力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在康复训练的同时,应该通过谈心、劝说、开导等方式,解除或减少残疾人的焦虑、抑郁、恐惧、自卑等心理。

全社会应多理解关心残疾人,对待他们要做到“五心,”即“热心、关心、细心、耐心、贴心。

” 《残疾人康复训练》这本书对我从事残疾人工作,更好地为残疾人服务帮助很大,如何做好残疾人康复训练工作?通过读书学习,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1、向残疾人介绍康复训练的知识,并加大宣传力度。

2、悉心为残疾人讲解康复训练指导的内容与具体过程。

3、建立规范的康复训练档案,及时填写康复服务记录和评估。

4、分类比较研究,总结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和完善。

友谊街道康乐社区张翼翔第四篇:智力残疾儿童早期康复训练的基本原则和内容有哪些智力残疾儿童早期康复训练的基本原则和内容有哪些智力残疾儿童早期康复训练的基本原则包括:(1)趣味性原则。

要求康复人员了解智力残疾儿童的心理特点,调动智力残疾儿童的兴趣,寓教于乐,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训练环境,以利于儿童的主动参与和全面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