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之语法知识(知识清单)【一、词性之实词和虚词】一、实词1.名词(七上P13)名词名词很常见,有的表示人,如“娃娃”“姑娘”“青年”“农夫”;有的表示具体的事物,如“绿萍”“水藻”“铃铛”“镰刀”“蟋蟀”;有的表示抽象的事物,如“精神”“传统”“法律”“爱情”;还有的表示时间,如“秋天”“昨天”“过去”“早晨”。
这些都不难区分,使用时也不太容易出错。
需要注意的是另一类表示方位的名词,一般称为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东”“南”“西”“北”“里头”“外边”“以上”“之下”等。
大多数情况下,方位名词用在其他名词性词语的后边,表示事物所在的位置或范围。
例如:(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朱自清《春》)(2)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
(刘湛秋《雨的四季》)2.动词(七上P49)动词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做着动作——走、跑、唱、跳、打、躺等;很多时候我们会有某种心理活动——爱、恨、担心、喜欢、讨厌、想念、忘记、佩服等;而事物又总在不断发展变化着——增加、减少、扩大、提高、降低、发生、出现等。
这些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词,叫作动词。
大多数动词意义实在,较好把握;有一些动词用法比较特别,需要特别注意。
一类表示可能、应该、意愿,如“能”“能够”“会”“可能”“可以”“可”“要”“应”“应该”“应当”“肯”“敢”“愿”“愿意”等。
这类动词常常放在一般动词的前面。
例如:当我最后能正确地拼写这个词时,我自豪极了……(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一类表示动作趋向,如“上”“下”“去”“来”“进”“出”“到”“过”“过去”“上来”“回去”“起来”等。
这类动词往往放在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后边,用来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
例如: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还有一类表示判断,主要是一个“是”。
例如: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
(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3.形容词(七上P80)形容词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上句中,加点的词是用来描摹人或事物的,都是形容词。
“凌乱”表示状态,再如“快”“慢”“软”“硬”“忙碌”“悠闲”“激动”;“强壮”表示性质,再如“好”“坏”“美”“丑”“纯粹”“高尚”“清脆”。
还有些形容词表示颜色,如“黑”“白”“橙”“苍白”“碧绿”“绿油油”“红彤彤”;有些表示形状,如“大”“小”“宽”“窄”“笔直”“弯曲”。
许多形容词前边可以加“很”“最”“非常”“十分”“极”“多么”“那么”等表示程度的词来修饰。
4.数词和量词(七上P97)数词和量词数词,我们都很熟悉:“一”“七千”“六万九千”,表示确数;“十来(个)”“二十几(只)”“七八(辆)”,表示概数;“第一”“老三”“初五”,表示序数。
量词是表示单位的词:“个”“台”“条”“只”等,表示事物的单位;“米”“千米”“克”“千克”等,表示度量衡单位;“次”“回”“趟”“遍”等,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
在汉语中,数词与量词一般结合起来使用表示数量。
下边几个句子都出自郑振铎的《猫》,读一读,看看其中数量词的使用有什么规律。
(1)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2)我刚才也寻了一遍,没有看见。
(3)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
5.代词(七上P120)代词下边两个句子分别出自《天上的街市》和《皇帝的新装》,注意其中加点的词:(1)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2)我倒很想知道,他们的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
这些加点的词都是代词。
“我”“他们”是代指人的人称代词,其他的如“你”“他”“她”“我们”“你们”“她们”“咱们”“自己”等,还有代指事物的“它”“它们”等。
“那”是具有指示作用的指示代词,其他的还有“这”“这儿”“那儿”“这里”“那里”“这么”“那么”“这样”“那样”“各”“每”等。
“怎样”是疑问代词,其他的还有“谁”“什么”“怎么样”“哪”“哪儿”“哪里”等。
二、虚词6.副词(七下P8)副词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朱自清《春》)这句话给你怎样的感受呢?你是不是好像闻到了沁人心脾的花香,看到了累累的果实?这种美好的想象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加点的三个副词的使用。
副词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边,起修饰、限制作用,表示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或语气等。
常用的副词有:很、更、最、都、只、才、就、没、不、非常、已经、曾经、刚刚、立刻、马上、忽然、终于、大概、简直、难道等。
读一读下边《邓稼先》中的句子,看看其中的副词分别起怎样的作用。
(1)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2)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7.介词(七下P21)介词把书(送去)向我(点头)往那边(走)沿河边(跑步)从昨天(开始)比前几天(热)上面的短语你可能经常在说在用,你能说出它们语言结构上的特点吗?加点的词都是介词,它们都没有单独使用,而是跟名词或代词结合在一起组成短语,表示对象、方向、地点、时间、比较等。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介词:自、从、以、当、为、按照,由于、对于、为了、到,和、跟、把、比、在、关于,除了、同、对、向、往、朝……8.连词(七下P36)连词(1)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
(都德《最后一课》)(2)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
(臧克家《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3)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时原子弹制造工作。
(杨振宁《邓稼先》)这些句子中加点的词,是起连接作用的连词。
常见的连词有和、跟、同而、或、或者、而且、并且、虽然、但是、如果、只有、只要、因为等,用来来示并列、转折、选择、递进、条件、因果等关系。
9.叹词和拟声词(七下P68)叹词和拟声词“唉”“哎”“嗨”“喂”“嗯”“哎呀”“哎哟”,这些词在口语中很常见,表达感叹、呼唤、应答等,称为“叹词”。
叹词一般都是单用,独立成句或做独立成分,强化情感的表达。
例如:(1)啊!海滩上,居然有这么多人在乘凉。
(表示感叹)(2)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表示感叹)(3)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表示感叹)(4)喂,你听见了没有?(表示呼唤)(5)“嗯,我们听了非常高兴。
”两个织工齐声说。
(表示应答)拟声词是模拟事物声音的词。
如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朱自清《春》)(2)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
(都德《最后一课》)(3)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
(李森祥《台阶》)10.助词(一)(七下P86)助词(一)助词是起辅助作用的词,不能单用,没有实在意义。
助词分为结构助词、动态助词和语气助词。
结构助词主要有“的”“地”“得”“所”“似的”。
例如:(1)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2)“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3)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朱自清《春》)(4)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
(杨绛《老王》)(5)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
(杨绛《老王》)“的”“地”在连接前后词语时,前边的词语“明确”“牧童”“极其郑重”“嘹亮”主要起修饰或限制作用;“得”则主要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表示它后面的成分起补充说明作用。
“所”用在一部分动词的前边,后边加“的”,组成一个名词性成分。
如“所写的”“所说的”“所认识的”“所面临的”等。
“似的”附着在词或短语的后边,相当于“像……一样”,用来做比喻,或者说明情况相似。
例如: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见蒙古狗深夜的嗥鸣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11.助词(二)(七下P91)助词(二)动态助词包括“着”“了”“过”,附着在动词的后边,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
其中“着”表示动作、行为在进行或持续中,“了”表示已经完成或实现,“过”表示曾经发生过。
例如:(1)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2)吃了用了人家的东西,不说清楚还行?(彭荆风《驿路梨花》)(3)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鲁迅《阿长与(山海经〉》)语气助词主要包括“了”“嘛”“啦”“吗”“呢”“吧”“啊”等,放在句子末尾,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或感叹等语气。
例如:(1)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杨绛《老王》)(2)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杨绛《老王》)(3)山,好大的山啊!(彭荆风《驿路梨花》)【二、短语结构】★短语,也叫词组,是词和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构成的造句单位。
★特点1、组合不限于两个词,有时是三个或多个词,如“中学语文”是两个词,“中学语文教材”是三个词,“中学语文教材教法”就是四个词。
2、词和词可以按照不同的顺序组合成不同的短语,如“学校管理”和“管理学校”;3、也可以借助不同的虚词组合成不同的短语,如“父亲的母亲”和“父亲和母亲”。
★短语的基本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补充短语、主谓短语一、并列短语(P108)并列短语由两个或更多的名词、代词、动词或形容词组成,词和词之间是并列关系,一般没有轻重主次之分。
有的直接组合,有的则靠连词组合在一起。
例如:报纸杂志雄伟壮丽改革开放油盐酱醋你与他土地和杂草热烈而粗矿表扬与鼓励◆结构1.结构:名+名报纸杂志今天明天2.结构:动+动调查研究讨论并通过3.结构:形+形雄伟壮丽庄严肃穆4.结构:代+代我和他这样那样5.结构:数量+数量四面八方千秋万代半斤八两◆并列短语一般要求词性相同,但个别也有不同1.姐姐和我(名词+代词)2.勤劳、勇敢、善良(形+形+形)◆并列短语一般前后可以互换位置,但有些是不能前后颠倒位置的,因为它有一定次序1.时间顺序:春夏秋冬2.大小顺序:省、市、县3.年龄顺序:老、中、青4.逻辑顺序:集成和发展5.语言习惯:男女老少金银铜铁油盐酱醋二、偏正短语(P116)我们学了结构助词“的”和“地”,由它们把词连接起来组成的短语就属于偏正短语。
你能从下边的例◆前偏后正:“偏”修饰、限制“正”◆结构1.结构:定+中(名、代)祖国大地一个顾客可爱的人我的老师江南水乡两只老鼠2.结构:状+中(动、形)整齐排列清晰记得顽强生活详细叙述尽情欣赏详细记录出神望着仔细观察顽强战斗熟练操作飞快奔跑激动欢呼勤奋学习默默沉思轻轻抚摸坚毅地说绝望尖叫整齐排列★结构: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主语可以回答谓语“谁”、“什么”、谓语可以回答主语“怎么样”风景优美 内容丰富 思想进步感情激动 掌声热烈 辩论激烈态度坚决 气候恶劣 体会深刻 彩旗飘舞 乌云密布 星光闪耀地势险要 关系密切 工程艰巨 歌声飞扬 阳光灿烂 心情舒畅★特殊主谓短语:名词做谓语今天星期五 后天中秋节 一月一日元旦★结构:动词+宾语(名词、代词)宾语是回答动词“谁”、“什么”、“哪儿”的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发展生产喜爱东西爱好运动战胜困难发现问题发布新闻发明成果开展活动开发资源发射火箭发出声响发出警告开辟土地改进技术改进方法改进工作改进工艺改造环境改造自然改造思想交换看法交换作品交换意见交流经验交流人才交流商品坚定立场坚定信念坚定信心坚定思想改变模样传递信息传播花粉采取措施营救遇险群众抢救危重病人挽救失足青年看<清楚> 去<一趟> 拿<起来> 打量<一番> 吓<跑> 盛<满> ★形补短语:形+补好<极了> 热<死了> 强得<多> 暗得<很> 冻得<麻木>★结构助词“得”是补语的标志如:跑得快、机灵得很、密得不透气总结★如何判断短语类型1.看关系并列——并列、平等偏正——前者修饰(限制后者)主谓——陈述与被陈述动宾——支配与被支配补充——后者对前者起补充说明作用2.看结构、辩词性并列:名+名、动+动、形+形、数量+数量偏正:定语+名(代)、状语+动(形)如:聪明的她、十分清楚主谓:名(代)+形(动)如:天气晴朗、铁树开花动宾:动+名(代)如:热爱生命、打篮球补充:动+补、形+补如:打扫干净、清楚得很3.看结构短语(中间可加什么词)并列短语——“和”如:老师和同学偏正短语——“的”、“地”如:我的童年、飞快地跑主谓短语——“是不是”如:会议是不是结束动宾短语——“了”如:结束了会议补充短语——“得”如:跑得飞快【三、句子成分和句子主干】一、句子成分一、主语——是一句话陈述的对象,表示谁或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