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库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库

1.简述学习动机的激发措施。

答: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②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③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④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答:①准确地示范与讲解②必要而适当的练习;③充分而有效的反馈;④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3、简述小学生品德培养的常用方法。

答:①有效的说服;②树立良好的榜样;③利用群体约定;④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4、简述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系统。

答:①认知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②情感目标;③动作技能目标;
5、简述影响学生观察直观对象的主要感知规律。

答:①强度律;②活动律;③差异律;④组合律。

6、简述促进知识保持的主要方法
答:①深度加工材料;②有效地运用记忆术;
③进行组织块化编码;④适当过度学习;⑤合理进行复习。

7. 简述心理发展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答:心理发展是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

具有以下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8. 简述促进知识迁移的教学措施。

答: 1.精选教材,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

9. 简述加里培林关于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

答: 1.活动定向阶段; 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3.有声言语活动阶段;
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10. 简述他律道德与自律道德的主要特点。

答: 1.10 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特点:服从权威;对行为的判断主要看结果,而不考虑动机。

2.10 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特点:服从规则;对行为的判断注重动机。

11. 简述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答: 1.强化法 2.代币奖励法 3.行为塑造法4.示范法 5.暂时隔离法 6. 自我控制法
12、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

①创设适应的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
③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13、简述桑代克试误学习的主要规律。

①准备律;
14、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①问题特征;
②效果律;
②知识经验;
③练习律。

③定势与功能固着。

15、简述元认知策略的具体形式。

①计划策略;
16、简述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①依从;
②监控策略;
②认同;③调节策略。

③内化。

17. 简述知识直观的主要方式。

主要直观方式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18. 简述布鲁纳的学习观。

学习的实质是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过程。

19. 简述学生良好思考习惯培养的方法。

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20. 简述皮亚杰关于个体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①感知运动阶段( 0~2 岁)②前运算阶段(2~7 岁)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④形式运算阶段(11~15 岁)
21.简述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答: 1.学生。

2.教师。

3.教学媒体。

4.教学环境。

5.教学内容。

22.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答: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 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2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填)
1.初创时期(20 世纪20 年代以前)
2.发展时期(20 世纪20 年代~50 年代末)
3.成熟时期(20 世纪60 年代~70 年代末)
4.完善时期(20 世纪80 年代以后)
24.简述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

答: 1.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25.简述性格的特征差异。

答: 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2.性格的理智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意志特征。

26.简述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答: 1.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

2.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3.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27.简述迁移的作用。

答: 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8.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答: 1.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29.简述知识学习的主要作用。

答: 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2.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3.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30.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答: 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

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31.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答: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提供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32.简述技能的作用。

答: 1.技能是合法则的活动方式,它能够对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

2.技能还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

33.简述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答:1.操作定向。

2.操作的模仿。

3.操作的整合。

4.操作的熟练。

34.简述高原现象及形成原因。

答: 1.练习增加,暂时停止现象。

2.出现在练习中期。

3.与身体疲劳、注意力涣散有关。

原因: 1.基础知识不牢。

2.需要采用新的技术和方法。

35.简述学习动机的含义及其功能。

答:含义: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功能: 1.激活功能 2.指向功能。

3.强化功能。

36.简述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答: 1.主体性原则。

2.内化性原则。

3.特定性原则。

4.生成性原则。

5.有效的监控原则。

37.简述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 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

2.道德言行人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3.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38.简述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重要条件。

答:外部条件:1、家族教养方式。

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

39.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2、社会风气。

2、态度定势。

3、同伴群体。

3、道德认识水平。

答: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对学校是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40.简述教学方法的哪些?
答: 1.讲解法 2.演示法 3.课堂问答4.练习 5.游戏
答:1.反思日记
2.详细描述
3.交流讨论
4.行动研究
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