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述学习动机的激发措施。
答: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②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③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④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答:①准确地示范与讲解②必要而适当的练习;③充分而有效的反馈;④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3、简述小学生品德培养的常用方法。
答:①有效的说服;②树立良好的榜样;③利用群体约定;④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4、简述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系统。
答:①认知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②情感目标;③动作技能目标;
5、简述影响学生观察直观对象的主要感知规律。
答:①强度律;②活动律;③差异律;④组合律。
6、简述促进知识保持的主要方法
答:①深度加工材料;②有效地运用记忆术;
③进行组织块化编码;④适当过度学习;⑤合理进行复习。
7. 简述心理发展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答:心理发展是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
具有以下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8. 简述促进知识迁移的教学措施。
答: 1.精选教材,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
9. 简述加里培林关于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
答: 1.活动定向阶段; 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3.有声言语活动阶段;
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10. 简述他律道德与自律道德的主要特点。
答: 1.10 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特点:服从权威;对行为的判断主要看结果,而不考虑动机。
2.10 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特点:服从规则;对行为的判断注重动机。
11. 简述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答: 1.强化法 2.代币奖励法 3.行为塑造法4.示范法 5.暂时隔离法 6. 自我控制法
12、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
①创设适应的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
③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13、简述桑代克试误学习的主要规律。
①准备律;
14、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①问题特征;
②效果律;
②知识经验;
③练习律。
③定势与功能固着。
15、简述元认知策略的具体形式。
①计划策略;
16、简述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①依从;
②监控策略;
②认同;③调节策略。
③内化。
17. 简述知识直观的主要方式。
主要直观方式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18. 简述布鲁纳的学习观。
学习的实质是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过程。
19. 简述学生良好思考习惯培养的方法。
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20. 简述皮亚杰关于个体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①感知运动阶段( 0~2 岁)②前运算阶段(2~7 岁)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④形式运算阶段(11~15 岁)
21.简述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答: 1.学生。
2.教师。
3.教学媒体。
4.教学环境。
5.教学内容。
22.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答: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 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2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填)
1.初创时期(20 世纪20 年代以前)
2.发展时期(20 世纪20 年代~50 年代末)
3.成熟时期(20 世纪60 年代~70 年代末)
4.完善时期(20 世纪80 年代以后)
24.简述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
答: 1.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25.简述性格的特征差异。
答: 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2.性格的理智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意志特征。
26.简述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答: 1.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
2.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3.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27.简述迁移的作用。
答: 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8.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答: 1.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29.简述知识学习的主要作用。
答: 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2.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3.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30.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答: 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
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31.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答: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提供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32.简述技能的作用。
答: 1.技能是合法则的活动方式,它能够对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
2.技能还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
33.简述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答:1.操作定向。
2.操作的模仿。
3.操作的整合。
4.操作的熟练。
34.简述高原现象及形成原因。
答: 1.练习增加,暂时停止现象。
2.出现在练习中期。
3.与身体疲劳、注意力涣散有关。
原因: 1.基础知识不牢。
2.需要采用新的技术和方法。
35.简述学习动机的含义及其功能。
答:含义: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功能: 1.激活功能 2.指向功能。
3.强化功能。
36.简述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答: 1.主体性原则。
2.内化性原则。
3.特定性原则。
4.生成性原则。
5.有效的监控原则。
37.简述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 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
2.道德言行人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3.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38.简述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重要条件。
答:外部条件:1、家族教养方式。
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
39.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2、社会风气。
2、态度定势。
3、同伴群体。
3、道德认识水平。
答: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对学校是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40.简述教学方法的哪些?
答: 1.讲解法 2.演示法 3.课堂问答4.练习 5.游戏
答:1.反思日记
2.详细描述
3.交流讨论
4.行动研究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