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全册全套试卷测试卷附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全册全套试卷测试卷附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全册全套试卷测试卷附答案一、初二物理 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 点和C 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1)该实验原理:______;(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选填“大”或“小”); (3)图中AB 段的路程s AB =______cm ,如果测得AC 段的时间t AC =2.5 s ,则AC 段的平均速度v AC =______m/s ;(4)为了测量小车在BC 段的平均速度v BC ,_______(选填“可以”或“不可以”)将小车从B 点静止释放。

【来源】湖北省武汉二中广雅中学2018-2019学年九年级3月月考物理试题 【答案】sv t= 小 40.0 0.32 不可以 【解析】 【分析】 【详解】(1)[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s v t=。

(2)[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这样小车下落速度较小。

(3)[3]从图中可以看到,图中AB 段的路程是AB s =80.0cm -40.0cm=40.0cm[4]AC 段的路程是AC s =80.0cm=0.8m那么AC 段的平均速度是0.8m0.32m/s 2.5sAC AC AC s v t === (4)[5]由于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 点和C 点的时间,从而得到小车在BC 段的运动时间,这个时间段是对于小车在B 点是有速度的,速度不是零,所以不可以将小车从B 点静止释放。

2.如图所示,某学习小组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时,在内径为1cm 、长约50cm 的玻璃管中注满水,管内留一小气泡。

(1)在此实验中,我们研究__________(玻璃管/水柱/气泡)的运动情况。

(2)在气泡上升过程中,以气泡为参照物,玻璃口的塞子是________的。

(3)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为了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_______(快/慢)。

(4)实验中气泡经过A点开始计时,测出气泡从A点运动到10cm处、20cm处、30cm 处、40cm处所用时间分别为13.0s、26.0s、39.0s、52.2s,把这些数据处理后按要求填入下表中,并计算出各区间相应的速度(小数点后保留2位)。

(_______)区间0~1010~2020~3030~40时间t/s速度v/(cm/s)(5)根据表中的数据可判断气泡做__________运动,你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

(6)根据测量结果,以路程s为纵坐标,时间t为横坐标,在如图所示的坐标上画出s-t 图像。

(_______)【来源】江苏省盐城市东台第一教育集团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期末考试物理试题【答案】气泡运动慢区间0~1010~2020~3030~40时间t/s13.013.013.013.2速度v/(cm/s)0.770.770.770.76匀速直线运动;各段平均速度相等(通过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相同)【解析】【详解】(1)[1]由于本实验是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所以,在此实验中,我们是研究气泡的运动情况;(2)[2]在气泡上升过程中,以气泡为参照物,玻璃口的塞子距离气泡越来越近,所以,玻璃口的塞子是运动的;(3)[3]物体运动的越慢,运动时间会越长,越容易测量时间,所以,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慢;(4)[4]根据题意知道,0~10cm对应的时间为13.0s,10~20cm对应的时间为26.0s-13.0s=13.0s;20~30cm,对应的时间为39.0s-26.0s=13.0s;30~40cm,对应的时间为52.2s-39.0s=13.2s;所以,1110cm0.77m/s 13.0ssvt==≈2210cm0.77m/s 13.0ssvt==≈3310cm0.77m/s 13.0ssvt==≈4410cm0.76m/s 13.2ssvt==≈如下表所示:区间0~1010~2020~3030~40时间t/s13.013.013.013.2速度v/(cm/s)0.770.770.770.76(5)[5][6]根据表中数据知道,气泡在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相等,所以,气泡做匀速直线运动;(6)[7]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在坐标系中描出相应的点,然后连接各点即为气泡运动的s-t图象,如下图所示:3.某同学在探究速度的变化实验中,要测自己骑自行车下坡时(不蹬脚踏板及不抓刹车手把),自行车速度的变化情况: (1) 测量原理是____________;(2) 根据实验要求你认为应该选择的器材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3) 该同学找了一段90m 长的下坡路,并测得一些数据,请你帮他将表格中的数据补充完整;t 2=__________s ,v =____________m/s 。

(4)分析表格中的数据,你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

路程(m ) 前半程s 1=45 后半程s 2=45 全程s =90 时间(s ) t 1=9 t 2= t =15 速度(m/s )v 1=5v 2=7.5v =【来源】云南省昆明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答案】v =st; 刻度尺; 秒表; 6; 6; 自行车下坡时速度越来越大。

【解析】 【详解】 (1)[1] 测量原理是v =s t; (2)[2][3]根据测量原理可知要测量长度和时间,故应该选择的器材有刻度尺和秒表; (3)[4]后半程速度为22245m 6s 7.5m/s s t v[5]全程平均速度为90m 6m/s 15m/ss vt(4)[6]比较1v 、 2v 可知自行车下坡时速度越来越大。

4.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 、B 、C 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进行测量的;(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_____(填“大、小”);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AC v =_____m/s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BC v _____AC v (填“>”、“<”或“=”);(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 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 段的平均速度AC v 偏_____(填“大、小”)。

【来源】四川省苍溪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答案】sv t= 小 0.03 > 大 【解析】 【详解】(1)[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s v t=; (2)[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很小;(3)[3][4]由题图知,小车通过全过程走的路程10cm 0.1m s ==,所用的时间t =3s ,小车从A 点到C 点的平均速度:AC AC AC 0.1mm/s 3s0.33s v t ≈==; 小车从B 点到C 点的路程BC 5cm 0.05m s ==,所用时间BC 1s t =,小车从B 点到C 点的平均速度:BC BC BC 0.05m 0.05m/s 1ss v t ===; 故BC AC v v >;(4)[5]让小车过了A 点才开始计时,所计时间偏小,根据sv t=可知,所测AC 段的平均速度ACv偏大。

5.如图所示是某同学设计的测量小车在固定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装置图。

小车从带有适当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自由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时钟所显示的三个不同的时刻,则:(1)斜面上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_cm;(2)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3)在本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倾角适当__________(选填“大”或“小”)一些;(4)由图可知:小车在AB两点间运动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

小车由A运动到C的过程中是做____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

【来源】云南省个旧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考试物理试题【答案】1 v=st小 0.2 变速【解析】【详解】(1)[1]由图可知,刻度尺上一个大格是1dm,里面由有10个小格,一个小格表示1cm,分度值是1cm;(2)[2]该实验是根据公式v=st测量的;(3)[3]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倾角小一些,使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4)[4] AB段的距离是s AB=10.00dm-6.00dm=4.00dm,所用时间为t AB=2s,所以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为v AB=ABAB4.00dm =2sst=2dm/s=0.2m/s;[5]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属于变速直线运动。

二、初二物理光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6.如图所示,小明将茶色玻璃板作为平面镜竖直放置在一张方格纸上,并准备了两个相同的棋子A和B,刻度尺、铅笔等,用来探究棋子A在平面镜中成像的特点。

(1)小明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______。

(2)用两个相同的棋子A和B,是为了比较______。

(3)为了研究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的关系,应多次改变______,重复实验。

(4)实验时,他应该站在______(选填“A棋子”或“B棋子”)侧观察棋子的像,移动______(选填“A棋子”或“B棋子”),直到它与A的像重合。

(5)移去棋子B,在其原来的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棋子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选填“虚”或“实”)像。

(6)把棋子A远离玻璃板,发现所成像的大小______(选填“变大”、“变小”、“不变”)。

(7)小明选择两只棋子,而小华却选择了两支蜡烛,请你针对其中一位同学,说出他选择的理由______。

(8)若将显示时间为12:01的电子时钟放在平面镜前,则在平面镜中看到时钟显示的时间是______。

【答案】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棋子A的位置 A棋子 B棋子不能虚不变小华选择了两支蜡烛,因为蜡烛本身是光源,成像更清晰,便于确定像的位置10:51【解析】【分析】(1)实验时选择透明的玻璃板,在物体的一侧,既能看到物体的像,也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在此实验中,为了比较物像大小关系,利用等效替代的方法,用相同的棋子进行比较,来获得物像大小关系。

(3)一次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应采取同样的实验方案多做几次,才能保证结论的正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