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键》高一化学说课稿

《化学键》高一化学说课稿

《化学键》高一化学说课稿《化学键》高一化学说课稿1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化学键与化学反应”是《化学(必修)2》中第二章第一节内容,继初中的物质变化、化学反应之后,通过对化学键概念的建立,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化学反应的本质;同时以“化学键”为桥梁,引导学生从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两个角度认识化学反应,为后面研究化学反应的利用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了解化学键的含义以及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增进学生对物质结构的认识。

通过了解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实质,使学生初步学会如何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化学变化的实质,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优秀品质。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和对化学反应的实质的理解。

难点:对离子键、共价键形成特点的理解。

二、说教法1、情景激发本节课教学内容抽象,这就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2、小组讨论采用讨论法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小组讨论,学会思考、分析和总结。

3、多媒体教学本节教材概念多,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可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使抽象概念形象化。

三、说学法本节课我通过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自然而然提出问题,通过观看动画、问题讨论,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感受成功的乐趣,同时又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请学生思考为何目前已有的一百多种元素却形成了世界上成千上万种物质,通过问题的提出,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学生积极的思考回答后,教师给予点评、鼓励。

导入新课。

(二)活动探索,建立概念1、关于化学键与物质变化的教学让学生观看水分解的微观动画,提出问题:1、水分子是如何分解生成氢气与氧气的?2、为什么要通电?通电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整合,从而引出化学键的定义,并对定义加以强调:(1)首先必须相邻。

不相邻一般就不强烈(2)只相邻但不强烈,也不叫化学键(3)“相互作用”不能说成“相互吸引”(实际既包括吸引又包括排斥)。

通过学生对化学键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从化学键的角度去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即为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2、关于离子键的教学让学生观看Nacl形成过程的动画演示,提出问题:1、如何运用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解释氯化钠是怎样形成的。

2如何运用化学键的知识分析这个反应的实质。

组织学生讨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从而引出离子键的概念。

在讲述离子键概念时,对于学生易于忽略的排斥作用加以强调。

通过对氯化钠形成过程的直观演示和具体的分析,既加深了学生对化学键的理解,同时让学生明白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3、关于共价键的教学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Hcl的形成过程是否和Nacl类似?让学生观看Hcl形成过程的动画演示,通过分组讨论,分析出Hcl的形成过程,从而得出共价键的定义。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学会分析、归纳和总结,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比较根据所学知识师生共同列表从概念、成键粒子、成键作用、成键条件等方面去比较二者。

培养学生掌握由个别到一般的学习方法。

最后得出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离子键结合,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共价键结合。

从而加深学生对离子键、共价键的理解,突破难点。

(三)巩固基础,拓展提高1.下列关于化学键的叙述正确的是A.化学键是指相邻原子间的相互作用B.化学键既存在于相邻原子之间,也存在于相邻分子之间c.化学键通常是指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吸引作用D.化学键通常是指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2.下列物质中哪些含有离子键,哪些含有共价键Na2s、K2o、mgcl2、H2、NH33.下列物质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的是A、H2oB、cacl2c、KoHD、cl2(四)交流收获,体验成功提出问题: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通过讨论,回顾本节课内容,对自己所学知识做出总结。

最后教师及时给出课后作业。

让学生在练习中评价自己,体会成功。

五、说板书设计第一节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1.化学键与物质变化(1)化学键:相邻的原子间强的相互作用叫化学键。

(2)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2.化学键的类型(1)离子键定义: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

成键微粒:阴、阳离子成键方式:静电作用离子键形成条件:活泼金属元素原子与活泼非金属元素原子之间易形成。

(2)共价键定义: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形成的化学键,叫做共价键。

成键微粒:原子成键方式:共用电子对共价键形成条件:一般在非金属元素原子之间易形成。

《化学键》高一化学说课稿2一、对教材的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立:1、教学内容:高中化学第一册(必修)第五章第四节《化学键》第一课时包括:①化学键;②离子键;③共价键;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2、教材所处的地位: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学习化学键知识。

本节内容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化学键的学习,学习这些知识有利于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识。

同时对下节教学——电子式的学习提供基础,下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学生首先要知道化学键的概念。

学习化学键知识对于今后学习氮族元素、镁铝等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教材分析:第一部分是关于离子键的内容——复习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对这段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第二部分是关于共价键的内容——跟离子化合物一样,复习初中学过的氯气和氢气起反应形成共价化合物氯化氢的过程基础上提出共价键的概念;第三部分介绍非极性键和极性键,它是对共价键知识的加深,学生学习了共价键之后,必然要考虑成键原子之间对共用电子对吸引能力的大小以及共用电子对在成键原子间的位置,教材回答了学生的疑问,引出了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概念。

4、教学目标的确定:1)知识目标: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条件;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2)能力目标:对立统一论思想:阴、阳离子构成了离子化合物中的矛盾的两个方面。

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钠跟氯气起反应、氯气和氢气的演示实验,从宏观上体验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所引起的化学变化,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通过课件演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是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

难点:化学键的概念,化学反应的本质。

确立依据:化学键存在于微观结构中,我们无法进行观察,只能通过cAI 演示,使学生去了解形成过程。

这部分内容属于化学基本概念,这在高考试题中也属于重点,所以很有必要去突破这部分内容。

三、教材处理:内容调整:这节课先讲解化学键相关的知识,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内容放到下一课时去学习。

四、教学方法:3w教学法(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怎样做)。

五、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一)引入:请学生回忆钠和氯气反应、氢气和氯气的反应实验现象。

接着播放上述两个实验的录象,让学生加深实验现象。

过渡,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反应的微观实质是什么?引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新课教学:(1)离子键:演示Nacl的形成过程引出概念,分析成键原因、特点,粒子间的相互作用。

再来分析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离子键结合?在周期表中处于什么位置?(2)共价键:通过演示Hcl的形成过程引出概念,分析其成键原因、特点,粒子间的相互作用。

同样来分析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共价键结合?根据原子吸引电子能力不同共价键分为非极性共价键和极性共价键。

(3)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比较:从概念、成键粒子、粒子间作用、形成条件等方面去比较二者。

(4)化学键:由演示甲烷各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引出化学键的概念。

强调:存在与分子内或晶体内,分子间不存在;必须是相邻的原子或阴、阳离子间。

(5)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通过对Nacl、Hcl形成的讨论,得出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及反应条件和反应热的原因。

六、课堂小结:离子键、共价键、化学键的概念,化学反应的本质。

七、布置作业:课后习题一,巩固本节所学内容。

《化学键》高一化学说课稿3一、教材分析1. 地位和作用本节课选自高中化学课本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为下一章的化学反应与能量奠定基础,也为第三章解释有机物的分子结构打下基础。

2. 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和学双方合作实现的共同目标。

既是教师教的目标,也是学生学的目标,表现为教学活动所引起的学生终结行为的变化,它着眼于教师的教而落脚于学生的学。

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

我深入的研究课标、教材、学生找到三者的结合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 通过阅读自修,能正确说出离子键的概念、找出离子键的构成微粒、形成条件;2. 通过讨论、总结、练习,能用电子式准确表示离子化合物及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离子键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2.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2.培养学生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

3. 培养学生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2.用电子式表示典型离子化合物及形成过程。

难点:用电子式表示典型离子化合物及形成过程二、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参与状态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要落实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之上。

A.知识基础1. 学生已经具备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基本知识,知道粒子在最外层电子为2或8时稳定。

2. 原子间的结合方式与各自的最外层电子数有关。

B. 能力分析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实验探究能力。

C.障碍分析在微观概念的理解上要由有表征性抽象到原理性抽象过渡,不易吃透,知识迁移和应用上还比较缺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