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原因、进程和挑战作者:韦恩·M·莫里森来源:《金融发展研究》2020年第01期摘要:改革开放40 年以来,中国从一个比较贫困的发展中国家快速成为世界主要的经济大国。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原因一是持续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二是国内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
面对当前的经济增长放缓,以及国有企业、银行部门所面临的问题,中国将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在长期内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经济增长;劳动生产率;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增长方式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20)01-0040-06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事件研究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从一个比较贫困的发展中国家快速成为世界主要的经济大国。
1978—2017 年,中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接近10%。
根据世界银行报告,中国“经历了一个主要经济体最快的经济增长,并且使超过 8 亿人口脱贫”。
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主要的经济大国。
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经济规模、制造业附加值、进出口贸易和外汇储备规模,中国都在全球名列前茅。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也改变了美中贸易关系。
根据美国贸易数据,美中两国之间的贸易总额从 1980 年的50 亿美元增长到 2018 年的 6600 亿美元。
目前中国是美国的“最大商品贸易伙伴国、第三大出口市场、最大的进口来源地”。
为了能够在规模巨大的中国市场上出售产品,为了能使美国企业能够更多使用低成本劳动力,一些美国公司选择在中国开展各种业务活动,并且由此提高了美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还使美国国内消费者能够享受到成本较低的商品和服务。
中国大规模地购买美国国债,有利于美国政府为其预算赤字筹措资金,有助于美联储保持较低的利率水平。
截至 2019 年 4 月,中国持有美国国债总额约为 1.1 万亿美元。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引起美国和美国政府的关切。
一些人认为,中国利用不公平的贸易政策,包括汇率低估和企业补贴,使低成本的商品充斥美国市场,影响了美国工人的就业岗位、工资水平和社会福利。
一些人认为,中国一方面利用产业政策对国有企业实行行政性保护;另一方面缺少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持制度,影响了美国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挑战,包括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消费相对薄弱,还包括较为低效的国有企业,不断扩大的收入分配差距和环境污染等。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并没有回避这些问题,中国希望通过更多发挥市场作用,通过推动改革、鼓励创新、增加消费、扩大社会安全网、治理污染和发展服务业等来应对挑战。
二、中国经济发展:历史变迁(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经济1978年之前,中国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国家制定生产计划、管理销售价格、掌握资源分配。
20 世纪 50 年代,作为集体化的一部分,中国农村成立了人民公社。
20 世纪 60 年代和70 年代,为了加快工业化进程,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
到1978 年大约3/4的工业品由国有企业生产。
在自给自足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存在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对外贸易主要限于进口那些还不能自己制造的商品。
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了价格扭曲和效率低下,当时国民经济主要由政府管理和经营,不存在有效分配资源的市场机制,劳动者不太关心他们生产的产品质量,他们的工作只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生产任务。
根据中国统计数据,1953—1978 年,中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以 6.7%的年均速度增长。
有人质疑这些数据的准确性,因为在这一时期,中国可能会出于政治原因而夸大产出。
美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逊(Angus Maddison)认为,1953—1978 年,中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约为4.4%。
此间,中国还多次经历了经济萧条,包括1958—1962 年的大跃进、1966—1976 年的文化大革命。
1950—1978 年,以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一番;1958—1962 年下降了 20.3%;1966—1968 年下降了 9.6%(见图1)。
与一些西方国家相比,比如日本,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存在差距(见图2)。
1978 年,中国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改变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封闭状态。
(二)改革开放进程1978年,中国启动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
中央政府建立了对农民的价格激励和所有权激励,使农民能够在市场出售农产品。
中国政府还在沿海地区成立了4个经济特区,以便吸引外国投资,促进出口,并且将高技术产品引进中国企业。
中国通过渐进方式分阶段实施各项改革措施,下放部分政府权力,给予企业经营和管理的自主权,允许企业根据市场化原则开展业务活动。
后来中国将更多的沿海地区作为经济开发区,允许进行市場化改革的试验,并且为吸引外资而提供了多种税收激励和出口激励。
随着计划价格的逐渐放开,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市场竞争,吸引了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
(三)增长速度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
1978—2018 年,中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 9.5%(见图3)。
这意味着中国每过8年就能够使其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冲击,2000 万农民工受危机影响而失去工作。
2008年第四季度,中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下降至6.8%。
当时中国实施了5860 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为增加银行贷款而放宽货币政策。
2008—2010 年,中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 9.7%。
但在接下来 6 年中,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放缓,从 2010 年的 10.6%下降为 2016 年的 6.7%。
2017年中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上升至6.8%,2018 年又下降至6.6%。
2019 年 4 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世界经济展望》预测,未来6年中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可能进一步放缓,2024 年有可能下降至 5.5%(见图4)。
(四)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原因分析通常经济学家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归结为两点:一是持续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由国内储蓄和外国投资提供;二是国内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
中国长期保持着很高的储蓄率。
1979 年,中国国内储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2%。
其中,大部分储蓄由国有企业利润产生,主要用于国内投资。
经济改革还带来了中国家庭储蓄和企业储蓄显著增加。
中国储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第一。
巨大的储蓄规模使中国能够长期支持规模较大的投资。
中国国内储蓄总额远远超过国内投资水平,从而使中国成为一个巨大的全球净出贷者。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而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的主要原因则是由于生产要素源源不断地流向那些具有更高效率的行业和部门。
农村改革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解放了广大农民,使他们能够从农业部门到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就业,相比之下,后者的劳动生产率更高。
作为经济体制改革重要选项的简政放权使民营企业像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的市场化程度更高、效率更高。
外国直接投资也给中国企业部门带来了新技术和新工艺。
经历了高速发展之后,中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开始放缓。
其实,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包括亚洲和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在 20 世纪 60 年代和 70 年代也曾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之后陷入“滞涨”的情况,经济学家将这种现象定义为“中等收入陷阱”。
现在中国也正处在“十字路口”上。
世界银行使用人均国民总收入方法对各国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类。
按照世界银行的说法,1997 年中国从一个低收入国家转变为中低收入国家,2010 年中国成为一个中高收入国家。
2017 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8690 美元,这比中国要成为一个高收入国家所需要达到的人均收入水平低 38.7%。
中国希望通过科技创新和经济改革于2025 年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
在图5中,深色部分表示中国要成为高收入国家所需要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此为世界银行测算)。
《经济学家》杂志预测,未来中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可能进一步放缓,2037年将与美国经济增长率趋同。
那时,美中两国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都被预测为1.9%。
不过,根据欧盟预测,2037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将高于中国(见图6)。
而中国将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更为“灵巧”的经济增长,即减少经济对能源密集型和高污染行业的依赖,更多地依赖科学技术进步、绿色能源和服务业部门,从而使中国经济能够在长期内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经济规模的度量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有些人在猜测,中国能不能取代美国,中国在什么时候可能取代美国。
其中,关于中国经济的实际规模一直存在争论。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組织估算,2018 年按照名义美元计算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 13.4 万亿美元,是美国经济规模的 65.3%。
2018 年按照名义美元计算的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 9608 美元,是美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15.3%。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使用名义汇率将中国经济数据换算成美元,并不能反映中国经济的真实规模和相对于美国的真实生活水平。
名义汇率只是外币相对于美元的价格,没有考虑各国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差异。
比如,一个美元换成等值人民币,在中国可以购买比美国更多的商品和服务,这是因为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在中国国内市场普遍低于美国。
反过来,由于日本国内的商品和服务价格普遍高于美国,一个美元换成等值日元后,在日本只能购买更少的商品和服务。
一些经济学家使用购买力平价来计算和比较各国的经济数据。
以购买力平价方法计算,增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规模。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中国国内商品和服务价格约为美国的一半。
根据这种价格差异进行调整,可以使中国2018 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从13.4 万亿美元(名义美元计算)增加到 25.3 万亿美元(购买力平价计算,见表1)。
也就是说,使用购买力平价计算, 2014 年中国就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用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 1980 年的 2.3%增长到 2017 年的 18.3%。
用购买力平价计算,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4.3%下降到2017年的15.3%。
(见图7)。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到2024 年,用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经济规模将比美国大 56%。
使用购买力平价计算, 2018 年中国名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18110 美元左右,约为美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 28.9%。
四、中国制造业部门根据世界银行报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
在图8中,列出了以美元计算的对中国、美国和日本在 2006—2016 年制造业附加值总量的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