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健康)宫颈癌TNM分期标准(范文)第一篇:(一路健康)宫颈癌TNM分期标准(范文)宫颈癌原发肿瘤(T)Tx 原发肿瘤无法评估 T0 无原发肿瘤证据 Tis 原位癌T1 宫颈癌局限于子宫T1a 仅镜下诊断为浸润癌,间质浸润深度不超过 5mm,宽度不超过 7mm T1a1 间质浸润深度不超过 3mm,宽度不超过 7mm T1a2 间质浸润深度超过 3mm,但不超过 5mm,宽度超过 7mm T1b 临床可见的病灶局限于子宫颈或镜下病变超过T1a T1b1 临床可见的病灶小于或等于 4cm T1b2 临床可见的病灶大于 4cm T2 浸润范围超过子宫,但未及盆壁或阴道下 1/3 Ta 无宫旁浸润T2a1 临床可见的病灶小于或等于 4cm T2a2 临床可见的病灶大于4cm T2b 有宫旁浸润T3 侵及盆壁和/或下 1/3 阴道,和/或导致肾积水或无功能肾 T3a 侵及下 1/3 阴道,未到达盆壁 T3b 到达盆壁或引起肾积水或无功能肾T4 侵及膀胱或直肠粘膜,和/或超出真骨盆区域淋巴结(N)Nx 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估 N0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 区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M)M0 无远处转移 M1 远处转移分期:0期:Tis N0 ⅠA1期:T1a1 N0 ⅠA2期:T1a2 N0 ⅠB期:T1b1 N0 T1b2 N0 ⅡA期:T2a1 N0 T2a2 N0 ⅡB期:T2b N0 ⅢA 期:T3a N0 ⅢB期: T3b any T1-3 N1 ⅣA期:T4 any ⅣB期:任何T 任何N(UICC/AJCC第七版)M0 M0 M0 M0 M0 M0 M0 M0 M0 M0 M0 M0 M1第二篇:宫颈癌健康教育制度宫颈癌项目健康教育宣传制度一、项目办公室主任负责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每个宫颈癌筛查由专人负责宫颈癌健康教育宣传工作。
二、以提高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为目的,各村协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宫颈癌健康教育宣传工作。
三、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播放公益广告和专题片、开辟专栏等每年不少于4次,广泛宣传宫颈癌早诊早治知识,提高知晓率。
四、印发宫颈癌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册以及宫颈癌项目工作流程等,利用基层妇女组织发放到家庭、社区,开展社会宣传,提高知晓率和参检率。
五、医务人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积极主动地向服务对象传播核心信息,普及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第三篇:宫颈癌健康教育讲座资料宫颈癌健康教育讲座资料一般知识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原位癌高发年龄为30~35岁,浸润癌为50~55岁。
危险因素(1)性行为及分娩次数:性活跃、初次性生活<16岁、早年分娩、多产等。
(2)病毒感染:高危型HPV(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危险因素。
(3)其他:吸烟、毒瘾、艾滋病毒感染者、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等。
疾病信号早期宫颈癌常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随病变发展,可出现以下症状:(1)阴道流血:早期多为接触性出血,晚期为不规则阴道流血。
(2)阴道排液:可有大量米汤样或脓性恶臭白带。
(3)晚期症状:尿频、尿急、尿痛、便秘、下肢肿痛、贫血、恶病质等。
就诊须知一旦出现性交后阴道出血或不规则阴道流血、阴道排液等症状,应立即到妇产科就诊,根据病情选择以下检查。
治疗原则(1)手术治疗:主要用于早期宫颈癌患者,年轻患者可保留卵巢及阴道功能。
(2)放射治疗:主要适用于晚期患者、全身情况不适宜手术的早期患者、宫颈大块病灶的术前放疗、手术治疗后病理检查发现有高危因素的辅助治疗。
(3)化疗:主要用于晚期或复发转移的患者。
特别医嘱(1)避免早期性行为及性活跃,提倡晚婚少育。
(2)18岁以上有性生活的女性应该进行宫颈癌的筛查。
(3)30岁以上的女性应常规每年进行宫颈癌的筛查。
(4)高发人群应每年做一次宫颈细胞学检查。
第四篇:妇产科学指导:子宫肉瘤临床分期标准子宫肉瘤一般按国际抗癌协会(UICC-AJCCS)子宫肉瘤的分期标准进行临床分期,近年来也有人主张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和恶性苗勒管混合瘤参照1988年FIGO子宫内膜癌的手术病理分期标准分期。
UICC-AJCCS分期标准子宫肉瘤的临床分期:Ⅰ期:癌肿局限于宫体;Ⅱ期:癌肿已累及宫颈管;Ⅲ期:癌肿已超出子宫,侵犯盆腔其他脏器及组织,但仍限于盆腔;Ⅳ期:癌肿超出盆腔范围,侵犯上腹腔或已有远处转移。
第五篇:老人健康标准老人健康标准我国老人健康标准1.躯体无明显畸形,无明显驼背,骨关节活动基本正常。
2.无偏瘫、老年性痴呆等神经系统疾病。
3.心脏基本正常,无高血压、冠心病。
4.无慢性肺部疾病。
5.无肝肾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恶性肿瘤。
6.有一定的视听能力。
7.无精神障碍,性格健全,情绪稳定。
8.能恰当地对待家庭,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
9.能适应环境。
10.具有一定的学习、记忆能力。
中医老人健康标准1.眼有神。
2.声息和。
3.前门松。
4.后门紧。
5.形不丰。
6.牙齿坚。
7.腰腿灵。
8.脉形小。
美国高龄老人健康标准躯体健康:1.能走1公里路。
2.能爬1层楼。
3.能举5公斤的重量。
4.能弯腰、下蹲、下跪。
5.保持标准体重。
6.没有糖尿病。
7.很少接受医疗照顾。
心理健康:1.适应体力与健康的衰退。
2.消费欲望逐步降低。
3.适应配偶、朋友、家属的死亡和由此带来的死亡临近感。
4.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的关系,不自我封闭。
.继续承担公民的义务,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关心他人,鼓励他人,帮助他人。
6.降低对物质生活满足的要求。
7.适应社会角色的改变,有平常心。
衰老自己能测出单脚立:断衰老被测者双手自然下垂,紧贴大腿两侧,闭上眼睛,用一只脚站立,另一人看秒表。
根据其单脚独立稳定不移动的时间,来判断衰老的程度。
测定标准(男性)为:30-39岁为9.9秒;40-49岁为8.4秒;50-59岁为7.4秒; 60-69岁为5.8秒。
女性比男性推迟10岁计算。
未达标准者,生理年龄已经高于实际年龄了,需要保养身体,保持心情愉悦。
爬楼梯:看体力以5层楼为限,30岁左右的人,一步迈两层台阶,能快速登上5层楼,仍觉得轻松,说明健康状况良好;50岁左右的人应该能一级一级登上5层楼,中途不休息,不用借助扶手,没有明显的气喘现象,说明健康状况不错。
不论哪个年龄阶段的人,如果登上3楼就气喘吁吁,心跳加速,说明体力较差,应加强锻炼。
屏气:检测肺健康屏气的测试可以让你察觉肺是否健康。
游泳或盆浴时,先深吸一口气,然后将头埋进水里,屏住呼吸,再慢慢吐出,看能维持多长时间。
如果在30秒以上,就说明肺很健康;能达到1分钟,肺就十分强壮了。
想提升肺的质量,可以在空气良好的环境里做深呼吸,并主动咳嗽,这样可以排出沉积在肺中的杂质。
老年人可自测心功能人进入老年时期,心脏经过几十年日夜不停的跳动,功能会不断衰减,容易发生病变,如想知道自己的心功能情况,以下几点可作粗略自我鉴定:1.心率:正常人每分钟心跳应在60~100次之间,超过或低于都属不正常之列。
但是不同年龄有不同心跳次数。
60岁以上老年人,心跳可减慢,但最慢不能低于每分钟50次,运动员或强体力劳动者,由于心排量比正常人明显增大,心跳次数可在45次左右。
发热、情绪激动、精神紧张、恐吓等均可有一过性心跳次数加快,这是机体正常调节的反映。
总之,心跳次数快慢,可以反应自身心功能情况。
有力、强劲、规则、协调的心跳是心功能良好的标志之一。
2.节律:心脏负担着全身各器官的血液供应,通过心脏有力的搏动,经氧化后的血液不断输送给全身各个部位;进行新陈代谢,使人保持饱满精神状态。
正常人每次心跳间隔互差不能大于0.12秒以上,明显的节律不等是心脏病佐证,如出现过度的长期间歇,很可能是各类传导阻滞,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心电图,明确诊断,及早用药。
3.睡眠:睡眠也能反应心脏功能,有部分老年人睡到深夜突感心慌、气促。
坐起后气急缓解,这是夜间性左心衰表现,也是心功能不全的一种反映,有以上情况的老年人,应服药治疗,以改善心脏切能,睡眠枕头适当增高可避免气促现象。
正确的睡眠姿态是右侧卧位。
4.症状:各类心脏病有各种症状,一旦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吐泡沫样血痰、眼前发黑,这些都是心脏病症状,不能麻痹大意,应及早去医院治疗。
5.运动:有部分心脏病人在平静情况下不能显示出心脏病变,只有在增加心脏负荷情况下,才能显露心脏病本质,最典型的是冠心病人。
正常心脏有足够储备能力。
它能承受一定运动负荷。
当心脏发生某一疾病,这种储备力就会明显减弱,轻微活动就会感气急。
疑有冠心病但又没有确切依据,应去医院做前动态心电图检查,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
长寿有方比速度慢者健康走得快更长寿(华盛顿讯)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研究员发现,行走速度快的人比行走速度慢的人长寿。
匹兹堡大学研究员最近在美国老人医学学会的常年大会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报告。
研究数据分析员劳曼尼和老人病学者斯图德斯基对堪萨斯492个成年人进行了长达九年的研究。
数字显示,在这9年里,行走速度快的人有27%逝世,行走速度慢的人当中,则有77%死亡。
行走速度快的定义是每小时在步行机上行走达4公里。
研究组考虑了性别、种族、年龄、慢性病、住院治疗等因素后发现后,一个人行走速度的快慢依旧是决定寿命长短的因素。
斯图德斯基说,人们常以步伐蹣跚或者依旧健步如飞来形容一个人的身体状态。
她说:“这是很简单的分析。
叫我们惊讶的是:如此简单的信息竟然可能成为医生判断一个人健康状况的征兆。
”一个人的步行速度可以显示出他身体各器官的机能,例如、心、肺、四肢、循环系统的机能,一旦行走速度突然慢下来,医生可能就得仔细地诊断了,以确定是否是心脏功能减弱等问题造成的。
每月禁食一天患心脏病几率可降低40%(中国)金羊网(2007-12-06)禁食,不仅意味着减肥,还能降低心脏病几率。
据英国《每日邮报》近日报道,美国犹他大学研究人员最近发现,如果一个人每月至少有一次连续24小时的禁食,患心脏病几率能降低40%。
专家们表示,这是由于停止一段时间的食物摄取,可重新调整新陈代谢。
这一结论是从对摩门教的研究中得出的。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专家们就发现,摩门教教徒患心脏病几率比一般美国人低。
犹他大学生物化学信息教授本杰明·霍恩所领导的小组,在该教教徒集中的盐湖城进一步分析发现,其教规中每月禁食一天,对减少心脏病发病起了很大作用。
1994—2002年,霍恩对4600名64岁以上进行过x光血管透视的病人进行了研究。
其中,摩门教徒有心血管狭窄症状的人比其他人少得多。
其后,在对2004—2006年515名64岁以上接受x光血管透视的人进行对比时发现,凡每月至少禁食一天的人,不管是否为摩门教教徒,患心脏病几率比不禁食的人低40%。
关于禁食的好处,之前也有过相关研究:美国加州大学老化研究中心华福特教授研究发现,每周禁食1—2天,可以让人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