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韩饮食文化差异论文通用多篇

中韩饮食文化差异论文通用多篇

中韩饮食文化差异论文通用多篇一、中国饮食文化我国不仅是具有数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而且幅员辽阔,资源丰富。

气候、风土、生活习惯的差别导致饮食习惯也有很大差异。

各地的大城市,产业文化中心,各大,城市,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饮食特点。

(一)中国饮食的历史背景(二)中国饮食一般性特征我国饮食的特点:色.香.昧.形。

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我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

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位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三)中国饮食的地域性特征我国地大物博,饮食习惯差异很大,有些地方爱吃酸。

有些地方爱吃辣,有些地方爱吃咸,喜辣的食俗多与气候潮湿的地理环境有关,我国东部地处沿海,东北的朝鲜族当地气候也湿润多雨,冬春阴湿寒冷,而四川地处盆地,更是潮湿多雾,一年四季少见太阳,这种气候导致人的身体表面湿度与空气饱和湿度相当,难以排出汗液,令人感到烦闷不安。

时间久了,还是易使人患风湿寒邪、脾胃虚弱等病症,吃辣椒浑身出汗。

汗液当然能轻而易举地排出,经常吃辣可以驱寒祛湿,养脾健胃,对当地人健康极为有利,另外,东北地区吃辣也与寒冷的气候有关,因为吃辣可以驱寒。

(四)中国的饮食礼仪我国地域辽阔,礼仪繁多而且不同,但有些用餐礼仪是通用的。

如主人长辈先食,不伏碗吃饭,应端碗吃饭,使用匙。

不举碗喝汤,不用筷子搅拌热汤,不伏汤而饮。

如果盘中的菜已不多.你又想把它“打扫”干净,应征询一下同桌人的意见。

不狼吞虎咽,不用嘴送食他人的让菜。

不用舌头舔食餐具。

用餐时不大声说话。

吐出的骨头鱼刺等饭渣,应放到指定的的地方。

如果要咳嗽,打喷嚏,要用手或手帕捂住嘴,并把头向后方转。

如果有长辈,那么应礼节性的让菜或斟酒。

筷子不可对夹,如果用餐时一双筷子因为夹菜而夹到另一双筷子,称为筷子打架,这是非常不礼貌的事情。

用餐时如果餐具失落到地上而损坏,比如打碎了碗,是非常不好的。

有些地方新年打碎餐具有说:“(碎碎)岁岁平安”的习惯。

任何餐具反扣的行为被视为不礼貌。

二、韩国饮食文化(一)韩国饮食的历史背景韩国是—个有着丰富历史和美味饮食的国家,500多年来,至今还保留着朝鲜时代饮食风格。

韩国人对饮食很讲究,有“食为五福之一”的说法。

韩国菜的特点是“五昧五色”,即由甜、酸、苦、辣、成五昧和红、白、黑、绿、黄五色调和而成。

韩国人的日常饮食是米饭、泡菜、大酱、辣椒酱、咸菜、八珍菜和大酱汤。

八珍菜的主料是绿豆芽、黄豆芽、水豆腐、干豆腐、粉条、椿梗、藏菜、蘑菇八种。

菜肴以炖煮和烤制为主,基本上不做炒菜。

韩国人喜欢吃面条、牛肉、鸡肉和狗肉,不喜欢吃馒头、羊肉和鸭肉。

韩国人普遍爱吃凉拌菜,还有生拌鱼肉、鱼虾酱等菜肴。

汤也是用餐时必不可少的部分。

韩国人爱吃辣椒,家常菜里几乎全放辣椒。

(二)韩国饮食的一般特点韩国饮食的主要特点:高蛋白、多蔬菜、喜清淡、忌油腻,喜欢凉辣。

韩国准备的食物一般是都准备好之后才吃,按开胃菜到甜点的顺序,西餐食物和饭的提供方式是显然不同,主食和副食有明显的区别,有主食的饭和各种副食的菜肴。

一般都会有一份汤.那样会是更愉快的用餐。

调理的方法也是多样的.炒、煎、青菜、蔬菜、酱、酱菜、泡菜、汤、炖菜、烩菜等多种方法做饭吃。

酱类、泡菜、酱和黄酱,吃发酵的食物也很多.食物切好。

做成能进入口的小块。

(三)韩国饮食的地域性特征地形上.北部地区因山多,主要种旱田,所以多产杂谷。

面向西海岸的中部和南部主要种稻。

因此。

北部以五谷饭为主食。

南部以大米饭和大麦饭为主食。

平时以蔬菜为主菜,并有能储藏起来吃的泡菜、酱菜、酱肉、酱汁等。

在山区因购买肉类和新鲜鱼比较困难。

所以多吃腌鱼或干鱼。

海草以及用山菜做的食物;在海滨或岛屿城市主要吃用海鲜、蛤蜊、海草做的食物。

首都产的蔬菜虽然不多,但因全国各地的各种蔬菜都集中到首都首尔,所以。

能用它们做许多奢侈的食物。

所以首尔、开城、全洲的饮食最为奢华。

种类也繁多。

南海和东海有着很好的渔场,所以有丰富的海产品。

在洛东江周围肥沃的土地上.更是盛产足够的农产品。

在此地主要吃海鲜。

甚至把鱼肉就直接称为肉。

并把新鲜的海鲜当作最美的佳肴。

饮食的种类不奢侈。

较朴素。

济州道饮食的主要材料为海龟、蔬菜、海藻,并用大酱调味.用海鱼熬粥,熬汤。

主要用猪肉和鸡肉做肉片。

(四)韩国的饮食礼仪韩国人以前有习惯盘腿席地而坐,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改变.很多人为了方便都选择有桌椅的餐桌。

不端碗。

左手要,老实地藏在桌子下面,右手一定要先拿起勺子,从水泡菜中盛上一口汤喝完,再用勺子吃一口米饭.然后再喝一口汤、再吃1:3饭后,便可以随意地吃任何东西了。

这是韩国人吃饭的顺序。

勺子在韩国人的饮食生活中比筷子更重要。

它负责盛汤、捞汤里的菜、装饭,不用时要架在饭碗或其它食器上。

而筷子则只负责夹菜。

不管你汤碗中的豆芽儿菜怎么用勺子也捞不上来,你也不能用筷子。

筷子在不夹菜时,传统的韩国式做法是放在右手方向的桌子上,两根筷子要拢齐,三分之二在桌上,三分之一在桌外,这是为了便于拿起来再用。

与长辈一起用餐时,要等长辈放下汤匙和筷子以后再放下。

三、结论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历史区域性文化。

是中华各族人民在漫长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韩国美食虽然不如中国饮食文化那么博大精深,但是勤劳智慧的韩国人民同样把对生活的美好憧憬与礼义孝的文化信念根植在韩食中,最终形成了独特的韩食文化,让韩食在世界饮食文化长卷中留下了美好的篇章。

论文关键词:中国韩国文化交流论文摘要:本文在分析中韩文化交流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基础之上,试图在政府、企业以及民间交往等不同层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中韩文化交流的深入开展。

一、中韩文化交流现状中韩文化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双方都有古老的文明和丰富的文化遗产,通过相互间的频繁的交流而取得许多优秀的成果。

在历史上,两国属于一个文化圈,具有相近的价值观、伦理观和文化理念,这正是长期文化交流的结果,我们要加以珍惜。

近些年来,“韩流”在中国、“汉风”在韩国盛行,对两国人民的生活影响很大,原因之一可能是历史上形成的思想文化的其中一种同质性为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提供了有利条件。

现在中韩两国文化交流在大众文化的普及方面取得很大成效,特别是电视、电影、音乐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比之下,在精英文化、学术研究领域内的交流则做得不够,需要大力加强,因为只有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的中的深层因素之后,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使人民间的相互理解达到更高的水平。

二、加强中韩文化交流对策和建议(一)中韩两国交往的历史之久,其间由于政治原因,两国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相互敌视和隔绝状态,尽管1992年中韩再次实现关系正常化,但由于恢复交往时间不长,两国民众之间还缺乏相互了解,在历史、文化、领土、政治、经济利益等问题上存在误解和分歧是不可避免的。

1、对于这些误解和分歧,两国政府必须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确定正确的政策基调。

对于近年来韩国国内学术界以及部分网民、民间团体等关于高句丽历史问题和所谓的间岛领土问题等种种争端,韩国政府基本保持尊重事实的态度和立场,有效避免了民族主义情绪的再度升级。

随着中韩两国交流的不断深入,难免还会出现新的问题和矛盾。

双方应继续本着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精神,互信互利,实现合作共赢。

2、为了消除中韩两国间的种种误解,不仅要协调好中韩两国政治关系,加强经济合作,还要积极利用文化的力量,大力开展两国间的文化交流活动。

中韩两国应加强对对方国情、文化、习俗等方面的研究和成果普及工作,对民间交流进行指导,努力办好韩国访问年”。

3、两国政府应加强沟通和交流,使韩国政府认识到中国的经济发展不仅仅是中国自身的发展问题,而且也对韩国经济发展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近年来,韩国事实上已成为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最大受益者。

在文化交流领域,韩国政府应进一步推动文化多元化,适当开放国内市场,引进中国一些现实题材的优秀作品,加深韩国民众对于中国现实生活的了解。

(二)推动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深化中韩文化交流中韩文化贸易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导致中韩两国文化交流的不对等,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韩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也反映出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紧迫性。

1、向韩国学习文化产业发展经验。

目前,韩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已走在中国前面。

中韩两国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也有相通之处,研究、学习和借鉴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无疑有利于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而且向韩国学习文化产业发展经验的过程本身就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2、必须在思想意识上改变对传统文化以及文化商品化的态度。

长期以来中国对于传统文化重视不够,中国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之后,各种外国文化蜂拥而入,占领中国文化市场。

在中国人的意识当中,文化与生意是两个领域的问题,没有认识到文化商品化的重要性,中国必须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并融合其他先进文化,加强自身品牌建设,以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打入韩国市场。

3、加大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

政府应提供优惠的税收、补贴政策,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在韩国建立文化产业基地,鼓励中小文化企业与韩国企业合作出口,推动不同层次的文化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我国的文化产业。

政府还应利用金融危机背景下海外人才回流的有利时机,吸引了解国际文化市场运作的专业人才,推广中国的文化产品。

同时,设置高层次机构,培养优秀文化艺术人才,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储备力量。

(三)推动中韩民间文化交流,减少误解和分歧中韩两国建交初期,双方交流以政府为主导,官民并举。

在两国文化主管部门通力合作下,双方的交流由官方主导扩大到民间,中韩两国应从下述方面着手,不断提高文化交流水平和质量。

1、加强中韩学术界和媒体间的交流与合作,避免学术问题政治化和媒体歪曲、误导的倾向。

中韩两国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边界等问题上不存在严重的分歧,但在学术领域还存在有意无意的学术分歧政治化的倾向。

中韩两国媒体间的交流也十分必要,应通过交流增加对彼此的了解,尽可能按照事实及早纠正毫无依据的虚假新闻和因相互了解不够而出现歪曲报道,特别需要通过韩国媒体让韩国民众了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良好的发展形势,减少不必要的误解,消除敌对情绪。

3、推动中韩旅游事业合作发展,增加普通民众相互了解的机会。

中韩两国地理位置相邻,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随着两国文化交流的增多,受“韩流”与“汉风”的影响,双方出境旅游人数逐年增加。

中国的长白山、山东的儒家文化发祥地是初到中国的韩国旅游观光者必访之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