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见的盐【学习目标】1.记住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的化学式和俗名,并总结出他们各自的用途。
2.能说出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会写出简单的方程式。
3.通过粗盐提纯,能自己动手进行溶解、过滤和蒸发等操作。
【学习过程】盐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生活中常见的盐,除了调味用的氯化钠,还有碳酸钠(Na2CO3,俗名纯碱、苏打)、碳酸氢钠(NaHCO3,又叫小苏打)、高锰酸钾(KMnO4)和大理石(主要成分是CaCO3)等。
工业上还常用一种叫亚硝酸钠(NaNO2)的盐,外观与食盐很相似,但是有毒,不能用于烹调。
一、氯化钠1.氯化钠对人体的作用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
氯化钠是白色固体,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中性(pH=7)。
氯化钠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Na+和Cl-对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Na+对维持细胞内外正常的水分分布和促进细胞内外物质交换起着主要作用;Cl-是胃液中的主要成分,具有促生盐酸、帮助消化和增进食欲的作用。
所以,人们每天都要摄入一些食盐,但长期食用过多食盐也不利于人体健康。
2.氯化钠的用途(1)医疗上用氯化钠配制生理盐水(质量分数为0.9%)。
(2)农业上用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
(3)工业上用氯化钠原料制取化工产品。
(4)生活中用于腌制食品等。
(5)用于使公路上的积雪融化。
(6)是重要的调味品,被称为调味剂(调味品之王)。
(7)是化工原料等。
[状元笔记]医生给病人注射生理盐水,目的就是补充Na+和Cl-,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3.氯化钠在自然界的存在海水、盐湖、盐井和盐矿中都蕴藏着氯化钠。
用海水晒盐或用井水、盐湖水煮盐,都可以使水分蒸发,使食盐溶液得到饱和,再继续蒸发就可以析出食盐晶体,这样得到的食盐含有较多杂质,叫做粗盐。
要想得到纯净的食盐,需要提纯。
[活动与探究]实验原理:将粗盐溶解,过滤除去不溶物,再将滤液蒸发结晶。
实验仪器:量筒、托盘天平、小烧杯、药匙、胶头滴管、玻璃棒、酒精灯、铁架台、蒸发皿、滤纸。
实验药品:蒸馏水、粗盐。
实验装置:如下图。
实验过程:实验说明:1.过滤操作的要点是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要紧贴在漏斗内壁上,中间不要留有气泡;二低:液面低于滤纸边缘,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三靠:玻璃棒要紧靠漏斗中三层滤纸处,盛混合液的烧杯口要紧靠在玻璃棒上,漏斗的末端要紧靠在盛接滤液的烧杯内壁上。
2.过滤过程中若发现滤液浑浊,可检查滤纸是否破损、烧杯是否洗干净、过滤时液面是否低于滤纸的边缘等。
3.通过溶解、过滤、蒸发等操作,只除去了粗盐中不溶性杂质,而氯化镁、氯化钙等可溶性杂质并没有除去。
[状元笔记]粗盐提纯的各步骤中都用到玻璃棒,其作用依次是:(1)溶解——搅拌,加速物质溶解;(2)过滤——引流,使液体沿玻璃棒流下;(3)蒸发——搅拌,防局部过热,造成液滴飞溅。
[示例]下图是某学生进行粗盐提纯实验中过滤操作的示意图。
试回答:(1)写出仪器名称:①_________;②_________。
(2)漏斗中液体的液面应该_________(填“高”或“低”)于滤纸的边缘。
(3)蒸发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等到蒸发皿中出现_________时,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热使滤液蒸干。
移去蒸发皿时应使用的仪器是_________。
解析:由于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应采用蒸发溶剂法结晶。
实验中要掌握过滤及蒸发操作的要领。
答案(1)①烧杯②漏斗(2)低(3)使溶液受热均匀,以防液滴飞溅较多固体坩埚钳二、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1.碳酸钙(1)物理性质及名称:碳酸钙是白色晶体或粉末状固体,难溶于水,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于大理石或石灰石中。
(2)用途:重要的建筑材料;纯净的碳酸钙可用于补钙剂,实验室可用来制取二氧化碳。
(3)化学性质:①高温分解:CaCO3CaO+CO2↑②与酸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状元笔记]碳酸钙的化学性质可归结为:“高温分解、遇酸生气”。
或记作:碳酸钙喜欢“生气”,高温下自己跟自己“生气”,常温下与酸“生气”。
2.碳酸钠与碳酸氢钠(1)物理性质与名称碳酸钠俗称纯碱或苏打,白色粉末,易溶于水,水溶液显碱性。
化学式为Na2CO3。
碳酸钠晶体中含有结晶水,化学式为Na2CO3·10H2O,晶体在空气中易失去结晶水而变成碳酸钠粉末。
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白色粉末,易溶于水,化学式为NaHCO3。
(2)用途:碳酸钠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广泛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品和洗涤剂的生产。
碳酸氢钠常用作发酵粉,焙制糕点;在医疗上,它是治疗胃酸过多的一种药剂。
(3)化学性质[实验1]将分别盛有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大试管中各倒入少量稀盐酸,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将试管塞紧,导管另一端通入盛有石灰水的小试管中。
(如下图所示)现象:试管中迅速产生大量气泡,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碳酸钠与碳酸氢钠都能与盐酸反应。
[实验 2]向盛有少量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澄清的石灰水。
现象: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
Ca(OH)2+Na2CO3====CaCO3↓+2NaOH(这是工业上生产烧碱的原理)[状元笔记]检验化合物中含有-23CO 的方法是:加入稀盐酸,若有气泡冒出,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若变浑浊,证明化合物含-23CO 。
3.复分解反应 (1)概念分析上述反应的共同点是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两种化合物,像这样: 两种化合物两两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
[状元笔记]中和反应是复分解反应的一种。
复分解反应是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一,可表示为: AB +CD====AD +CB[示例]下列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 A.Na 2CO 3+Ca (OH )2====CaCO 3↓+2NaOH B.Na 2CO 3+2HCl====2NaCl+H 2O+CO 2↑ C.Fe+H 2SO 4====FeSO 4+H 2↑ D.HCl+NaOH====NaCl+H 2O解析:复分解反应必须是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两种化合物,且生成物都是反应物交换成分生成的。
在C 选项中,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因而不是复分解反应,而是置换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B 选项中,尽管生成物是三种化合物,但也是复分解反应。
因为该反应先生成了H 2CO 3,H 2CO 3又分解为H 2O 和CO 2。
答案:C(2)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两种化合物交换成分后,生成物中至少有沉淀、气体或水三者中的一种,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
[示例]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混合,不能发生反应的是( ) A.碳酸钠与盐酸 B.氯化钡与硫酸 C.氢氧化钠与硝酸 D.硝酸钾与氯化钠解析:先将上述物质改写成化学式的形式,再将两种反应物相互交换成分,再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进行逐一判断。
A 中Na 2CO 3+HCl 交换成分后,生成的H 2CO 3立即分解为CO 2和H 2O ;B 中H 2SO 4+BaCl 2交换成分后,生成BaSO 4沉淀;C 中HNO 3+NaOH 交换成分后生成水; D 中KNO 3+NaCl 交换成分后,NaNO 3和 KCl 都易溶于水,无沉淀、气体或水生成,不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所以D 中两物质不能反应。
答案:D [状元笔记]复分解反应通常在酸、碱、盐之间发生,如酸+碱、酸+盐、碱+盐、盐+盐之间都可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但并不是任意两种酸、碱、盐之间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发生复分解反应,必须具备一定条件。
4.盐的分类和溶解性盐是由酸根离子与金属离子两部分组成,盐的分类可以根据金属离子也可以根据酸根离子。
如K 2SO 4、KNO 3、K 2CO 3、KCl 的金属离子都是钾离子,故统称为钾盐;Na 2SO 4、NaNO 3、Na 2CO 3、NaCl 金属离子都是钠离子,故统称为钠盐;同样有钙盐、镁盐、铵盐等。
像KNO 3、NaNO 3、 Mg (NO 3)2、Ca (NO 3)2酸根离子都是硝酸根,故统称为硝酸盐,同样有盐酸盐、硫酸盐、碳酸盐等。
有的盐易溶于水,如NaCl 、K 2CO 3等,有的盐难溶于水,如CaCO 3、AgCl 等。
盐的溶解性是盐的重要物理性质,是判断复分解反应常用的条件之一,因此要熟记常见盐的溶解性。
(见书后附录Ⅰ)。
所有的钾盐、钠盐、铵盐和硝酸盐都易溶于水;盐酸盐只有AgCl 和Hg 2Cl 2不溶;硫酸盐只有BaSO 4和PbSO 4不溶;碳酸盐只有Na 2CO 3、K 2CO 3、(NH 4)2CO 3易溶,其余难溶。
在初中阶段,有两种常见的重要的沉淀一定要记住:AgCl 和BaSO 4,这两种物质不但不溶于水,而且不溶于酸。
经常利用它们来检验Cl -和24SO 。
[示例] 下列各组物质不能用水来鉴别的是( )A.CaCO 3和 Na 2CO 3B. K 2SO 4 KNO 3C.生石灰和熟石灰D.CuSO 4和Fe 2(SO 4)3 解析:用水来鉴别的物质,一般根据两种物质的溶解性或水溶液的颜色或溶于水时溶液的温度变化来鉴别。
A 选项中,CaCO 3难溶,Na 2CO 3易溶,可以鉴别;B 选项中K 2SO 4和KNO 3都易溶于水,且溶液都没有颜色,不能鉴别;C 选项中,生石灰遇水放热,而熟石灰不放热,可以鉴别;D 选项中,CuSO 4溶液呈蓝色,而Fe 2(SO 4)3溶液呈棕黄色,可以鉴别。
答案:B [状元笔记]盐的溶解性可以按如下口诀记忆: 钾、钠、铵盐、硝酸盐,(全溶) 其余都是溶不全,盐酸盐不溶银和汞,(AgCl 和Hg 2Cl 2)硫酸盐不溶钡和铅,(BaSO4和PbSO4)碳酸盐只溶钾、钠、铵。
〔K2CO3、Na2CO3、(NH4)2C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