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生活中的透镜导学案
重点难点
透镜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自主
学习
合作
探究
自主
学习
教师
演示
自主
学习
精讲
点拨
学习过程
一、照相机:
1.自学课本P94-95一、二段 照相机。
(1)仔细观察图5.2-1,发现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_镜,胶卷相当于_______,来自物体的光经过这个镜后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立、像。
(2)比较物体、像到镜头的距离,会发现物距_____像距。
二、投影仪
1.自学课本P95投影仪,认真观察图5.2-3对照实物,
(1)投影仪的构造有:聚光镜、光源、镜头、反光镜、屏幕和投影片.
(2)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镜。
猜一猜,做一做:将投影片“F”放在投影仪的载物台上,显示出的像的大小正倒将会如何?影片F放到载物台上,调节镜头,在天花板上得到投影片上图案的清晰的像:
松山五中生本教育“三、五”高效教学模式
初二物理导学案
课题
5.2生活中的透镜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
主备人
王少辉
辅备人
初二物理组
教研组长
宋玉琴
学习目标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2、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4、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根据下列提示以小组分析、讨论实像、虚像区别:
1.是否由实际光线汇聚而成;
2.能否用光屏承接;
3.在凸透镜成像中,实、虚像与物在透镜的同异侧。
1--小孔成像2--照相机的像3--投影仪的像
4--平面镜成像5--“眼睛受骗”6--放大镜的像
五、当堂小结与学习评估
学习
小结
器材名称
像的性质(大小、倒正、
虚实)
5、小明同学用焦距为10cm的放大镜去察看地图,地图与放大镜的距离应该_____10cm(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而当摄影师给全班同学照完集体像后,又接着给一个
同学照半身像时,就应该(填“增大”或“减小”)照相机镜头和这个同学的距离.
①观察像的正倒、大小;
②比较像距物距的大小;
③观察像与物体在透镜的同异侧;
④再将平面镜装上,观察像的位置,分析平面镜的作用。
3.根据实验回答:(1)物体经投影仪成立、像,像和物体位于镜头的____侧(填同侧、异侧),比较物体、像到镜头的距离,会发现物距_____像距(填大于、小于)。(2)平面镜的作用是。(3)为了能使人们看到正立的像,投影片应该如何放置?
(4)如果希望像变得大一些,而且还要保持清晰,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三、放大镜
做一做,看一看
1.把手中的凸透镜放在课本上,适当调整距离,你看到了什么?(描述你看到的像的特征)
2.放大镜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镜,物体经放大镜成、立的像,像与物在透镜的___侧(同、异)。
四、实像和虚像
自学课本P96“实像和虚像”部分
像与物在透镜
的同、异侧
照相机
投影仪
放大镜
巩固
练习
1、(2012江苏淮安,第7题)一简易照相机的镜头焦距为6cm,则该相机中胶片离镜头的距离应为
A.小于6cmB.大于6cm,小于12cmC.大于12cm,小于24cmD.大于24cm
2、(2012贵州铜仁,第15题)如右图所示是利用航空摄影拍摄到的铜仁市碧江区一角,如果拍摄时所用照像机的镜头焦距是50mm,则胶片到镜头的距离应
A.大于100mmB.大于50mm小于100mm
C.小于50mmD.等于50mm
3、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中, 小明同学观察到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光学仪器的工作原理与该现象所反映的规律相同的是()
A.放大镜B.照相机C.投影仪D.汽车的后视镜
4、有两只干净且相同的玻璃杯,一只盛满纯净水,一只是空的,上面盖着盖子,你怎样用眼来判断哪只杯中有水?
(3)观察物体和像位于镜头的____侧(填同侧、异侧)。
2.小组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
(1)做一做将大纸筒的一端嵌上一个焦距为5—10cm的凸透镜,另一个纸筒的一端蒙上一层半透明纸,把两个纸筒套在一起,就做成了一个模型照相机。
(2)看一看拿起你做的照相机,对着明亮的室外,拉动纸筒,改变透镜和半透明纸的距离,你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像描述一下并展示给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