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课堂同步讲练测:2.2声音的特性同步练习

2020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课堂同步讲练测:2.2声音的特性同步练习

八年级上学期课堂同步讲练测:2.2声音的特性同步练习1.在学校组织的文艺汇演中,小希用二胡演奏了《二泉映月》,如图所示。

演奏过程中,她不断变换手指在琴弦上的位置,其目的是为了改变()A.声音的响度B.声音的音色C.声音的音调D.琴弦的振幅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B.吹奏笛子时,演奏者抬起压在不同出气空上的手指,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响度C.公共场合要“轻声慢语”指的是减小声音的音调D.超声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3.如图所示是某型号的钢琴与长笛发出的C调1(do)的波形图。

根据该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钢琴与长笛的音调不同,音色相同B.钢琴与长笛的音调相同,音色不同C.钢琴与长笛的响度相同,音色相同D.钢琴与长笛的响度不同,音色不同4.寄生蝇一般听到寄主(如蟋蟀)发声,就能凭听觉确定其位置,将卵产于寄主体表,幼虫孵出后就钻入寄主体内吞食其身体,寄生蝇一般听到捕食者(如蝙蝠)发声,就立刻逃逸。

蟋蟀发声频率是5.0×103Hz.蝙蝠发声频率是 1.25×105Hz.林区需要吸引寄生蝇杀灭害虫,养蚕中心需要驱赶寄生蝇以保护蚕宝宝,林区和养蚕中心需要设置声源的振动周期分别为()A.5×10-3s 1.25×10-5sB.1.25×10-5s 5×10-3sC.2×10-4s 8×10-6sD.8×10-6s 2×10-4s5.下列做法用来改变音调的是()A.依次敲击装有不同高度水的瓶子B.摩托车上装消音器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音叉D.老师用扩音器讲课6.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A.“响鼓也要重锤敲”,说的是要想响度大,应该用重锤敲,使振幅变大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C.“闻其声,知其人”,说的是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D.“隔墙有耳”,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固体能传声7.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C.打雷时捂住耳朵可以防止雷声的产生D.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8.关于声音的三个特征,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A.发声体每秒振动次数越多,音调就越高,响度越大B.人听到声音的大小跟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C.音色与发声体的结构、材料有关D.用力敲鼓,鼓面振幅越大,响度越大9.下列有关声的叙述正确的是()A.词语“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指的是声音的音调B.可以用超声波来测量地球和月球间距离C.拉二胡时演员调节弦的松紧是为了调节发出声音的响度D.生活中人们听到的声音大多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的10.声波可以在示波器上显示出来,先将话题接在示波器的输入端,再将两个敲响的音叉甲和乙分别对着话筒发出声音,在示波器上出现了如图所示的波形,通过对波形的分析,可知()A.甲声波的频率较大B.乙声波的频率较大C.两次声波的频率一样大D.甲声波传播速度较慢11.某中学生用复读机播放英语磁带学习英语,他想让播放的速度慢一点,便按下慢速的按键,于是播放英语的速度慢了,但他却听到复读机传出老师朗读的声音由“女声”变成了“男声”,导致声音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振幅不同B.响度不同C.音色不同D.频率不同1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主要判断依据是个人不同的音色B.“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响度大C.初中阶段男生一般都要经历的“变声期”是指音调发生了改变D.“轻声细语”指的是降低声音的音调13.物理课上,老师用力吹一根较长的塑料吸管的同时,用剪刀一小段一小段地剪短吸管,如图所示。

同学们听到的声音()A.音色不变B.音调变了C.是老师的声带振动产生的D.后排同学听到的与前排同学听到的相同14.关于图中的四幅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图中,是城市中禁止鸣笛标志B.乙图中,敲鼓时用力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越高C.丙图中,随着向外不断抽气,正在发声的闹钟铃声越来越大D.丁图中,演奏者通过手指在弦上按压位置的变化来改变发声的音调15.有两个发声体,第一次由甲单独发声,测得为88dB.第二次由乙单独发声,由固定在同一地方的仪器测得为56dB.下面判断中正确的是()A.甲发声体振动快B.乙发声体距仪器可能远C.甲发声距仪器可能远D.乙发声体振幅一定大16.如图1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其中音调相同的是和;响度相同的是和。

(填“甲”、“乙”、“丙”)如图2所示两种声音不同。

17.小漫自己制作了一个哨子,在筷子上缠一些棉花,做成一个活塞。

(1)这哨声是由管内的振动而产生的。

上下推拉活塞,可以改变声音的(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2)如图乙所示,、A、B、C图活塞在管中不同位置时,用嘴吹管的上端能分别吹出“do(1)”、“re(2)”、“mi(3)”三个音阶,则do(1)这个音阶与图位置对应。

18.小林在物理活动课上用橡皮筋(粗细不同)、图钉、宽木片、纸盒等器材制作“四弦琴”,如图所示。

制完,调节后就可以用该“四弦琴”演奏简单的“乐曲”。

(1)甲图可以探究声音的音调与琴弦 的关系。

(2)小林在乙图中依次用相同力度拨动木片左侧的“琴弦”探究音调与琴弦长度的关系。

是否合理: ,原因是: 。

(3)我国京族特有的单一琴弦的乐器独弦琴,主要是通过改变琴弦的 ,奏出的委婉如歌的曲调。

19.在学习二胡演奏过程中,小明发现琴弦发出的声音调高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和同学们找到了表中所列4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编号 、两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编号 、 两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3)在验证猜想三时,小明发现粗心的同学没有把表2中的数据填全,表中①的位置所缺数据是 。

(4)小明在这个探究实验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

20.如图1所示,某小组同学在甲、乙、丙、丁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入高度不同的水,来研究“音调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

首先,小组同学用嘴贴着瓶口吹气。

发现甲、乙、丙、丁四个玻璃瓶会依次发出“fa (4)”“mi (3)”“ri (2)”“do (1)”四个音阶不同的声音,接着小组同学用橡皮锤轻轻敲击瓶身,发现甲、乙、丙、丁四个玻璃瓶会依次发出“do (1)”“ri (2)”“mi (3)”“fa (4)”四个音阶不同的声音。

由此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同样的瓶子,例如玻璃瓶甲,为什么向瓶口吹气发出“fa (4)”的音,而用橡皮锤轻轻敲击瓶身发出“d (1)”的音?小组同学经过讨论后发现主要是由于 不同。

(2)小组同学由两次实验现象初步得出结论: 不同,音调不同。

(3)接着,小组同学又用示波器来显示敲击丙、丁两瓶身时的振动波形图,如图2所示,其中图2(a)是敲击瓶身的振动波形图,图2(b)是敲击瓶身的振动波形图;同时,小组同学还发现由于两次敲击时的用力程度不同,从波形图上能反映出瓶身发出的响度也不同,其中敲击瓶身的响度大(均选填“丙”或“丁”)。

(4)小组同学经过讨论还得出可以用此实验的规律判断生活中一些实例的发声体。

例如:吹笛子时,用手堵住笛孔能产生不同的声音,与上述实验的发声体是相同的,提着水壶向热水瓶里灌开水听到的声音会发生改变,与上述实验的发声体是相同的。

(选填“向瓶口吹气”或“用锤敲击瓶身”)。

21.如图所示,小明设计了下面几个实验探究声音的特征:(1)为了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你认为能够完成探究目的是。

通过探究可知: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决定的。

(2)如图甲所示,硬纸板接触齿数不同的齿轮,齿数越多,(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越高。

(3)如图乙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选填“钢尺”或“桌面被拍打”)振动发出的声音,若改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则听到声音的(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变大;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仔细聆听钢尺振动发出声音后,发现音调逐渐变(选填“高”或“低”)了,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4)如图丁所示,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水,用嘴对着试管口部吹气,使其发出声音,其发声物体是(选填“试管”、“水”或“空气柱”),当水量增加时,声音的音调会(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22.如图所示的是小明在课余时间制作的一个竹笛,在竹管开口处①向管内吹气时,竹笛可以发出美妙的笛声,推拉铁丝环⑥时,音调可以改变,吹奏歌曲。

(1)吹奏竹笛时,振动发声的物体。

(2)当布团⑤分别位于a、b、c三个位置时,竹笛发声音调最高的位置是。

23.下面是小娜和张婷同学做“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

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现象(如图所示)。

(2)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出现的变化是。

(3)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响度与声源的有关,而且是越大,响度越(4)探究过程中,将不易观察的音叉的振动转化成乒乓球的摆动,采用的思维方法是(填“转换法”“等效法”或“类比法”)。

24.小华是一个音乐爱好者,平时喜欢吹口琴,学习了声音的知识后,他想弄清口琴的发声原理,便把自己的口琴拆开,发现口琴芯结构如图所示,在琴芯的气孔分布着长短厚薄都不同的一排铜片,这些铜片在气流的冲击下振动发声,小华发现:在气流冲击下,较厚较长的铜片发出的声音比较薄较短的铜片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要低,对照小华的发现及示意图,推理填空:(1)较厚较长的铜片发声时振动要比较薄较短的铜片振动(填“快”或“慢”);(2)右图的Ⅰ区是口琴的音区(填“高”、“中”或“低”);(3)在同一孔处用不同的力度吹琴发生变化的是(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25.如图所示,小明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可乐饮料的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明。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

这一实验表明:。

(3)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4)某研究小组利用以上两个纸杯和一些长短、粗细不同的琴弦,又进行了探究“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

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材料在图16中已标出(其中琴弦的直径关系:a=c=d<b),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音箱”上的松紧程度一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