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

三、临床症状
潜伏期为5~46天,一般为1~2周。
本病典型表现有:
1.起病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胃肠道症状、胸闷、全身关节痛等;
2.充血、出血和外渗体征:皮肤粘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重者球结膜突出如水泡称为“鱼泡眼”。软腭部充血和有出血点,腋下、胸背部皮肤有出血,形如搔抓样和条痕样,重症患者可有浆膜腔积液、腔道出血、脑水肿等神志改变。
4、心脏损害:汉坦病毒能侵犯心肌,而引起心肌损害,临床上常见为心动过缓和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由于高血容量综合征、肺水肿等使心肌负担过重。
5、肝损害是病毒损害肝脏所致。4%~60%患者ALT升高,少数患者出现黄疸或明显肝功能损害,肝损害以SEOV感染多见。
6、胸腔积液和肺不张以普马拉病毒引起的出血热多见。这些患者均有较明显的低蛋白血症,因而认为毛细血管漏出及炎症可能是肺部异常的原因。
3、肺水肿是本病常见的合并症,肺脏内血管与组织之间液体交换功能紊乱所致的肺含水量增加本病可严重影响呼吸功能,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急性呼吸衰竭的病因。
主要临床表现为极度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紫绀,大汗淋漓,阵发性咳嗽伴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双肺布满对称性湿啰音,X线胸片可见两肺蝶形片状模糊阴影,晚期可出现休克甚至死亡。
8、高渗性非酮症昏迷。少数患者检查血糖明显升高,常大于22.9~33.6mmol/L,血钠>145mmol/L,尿酮阴性,血浆渗透压>350mmol/L。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这是肺毛细血管损伤,通透性增高使肺间质大量渗液,此外肺内微小血管的血栓形成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生成减少均能促成ARDS。临床表现为呼吸急促,30~40次/min。早期没有明显发绀和肺部啰音,中期可出现发绀,肺都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和干湿啰音。X线胸片,可见双侧斑点状或片状阴影,肺野外带阴影浓,而边缘薄,呈毛玻璃样。常见于休克期和少尿期。常于发病第2~6天内因呼吸窘迫导致急性呼吸衰竭而死亡。
四、并发症
1、腔道出血呕血、便血最为常见,腹腔出血、鼻腔和阴道出血等均较常见。
2、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发病早期因病毒侵犯中枢神经而引起脑炎和脑膜炎,休克期和少尿期因休克、凝血功能障碍、电解质紊乱和高血容量综合征等引起的脑水肿,高血压脑病和颅内出血等,可出现头痛、呕吐、神志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节律改变或偏瘫等。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
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知识
一、定义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临床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特征的乙类急性传染病。
二、传播途径
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
3.肾脏受损:发病初即有少尿倾向,重患者无尿,发展成为急性肾衰,可见蛋白尿、血尿,部分见膜状物、管型,随病情发展出现高氮质血症的多尿,重者尿量可达l万毫升以上。
典型病例病程中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象,而重型患者则可出现发热期、休克期和少尿期之间互相重叠。如处理不当,病死率很高。
目前认为有以下途径可引起出血热传播:
⒈呼吸道。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颗粒经呼吸道感染。
⒉消化道。进食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水,经口腔粘膜及胃肠粘膜感染。
⒊接触传播。被鼠咬伤、鼠类排泄物、分泌物直接与破损的皮肤、粘膜接触。
⒋母婴传播。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⒌虫媒传播。老鼠体表寄生的螨类叮咬人可引起本病的传播。
7、自发性肾破裂多发生于少尿期,由于严重肾髓质出血所致。如能及时手术能降低病死率。常因恶心、呕吐或咳嗽等,使腹腔或胸腔压力突然升高,引起肾血管内压力升高而促进出血;突然坐起或翻身,使腰大肌急剧收缩,肾脏受挤压亦易引起肾破裂。
临床表现为患者突感腰部或腹部剧痛,严重者血压下降,冷汗淋漓。若血液渗入腹腔,可出现腹膜刺激征,腹穿有鲜血。B超检查能发现肾周围及腹腔包块中有液平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