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
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收入水平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并且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这不仅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而且会影响到社会安定和国家政治、经济的统一。
因此,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
地区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
所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
要通过各种途径缩小地区差异,形成东西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关键词:地区差异,经济发展,缩小差距(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虽然经历了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但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从总体上看,扩大的趋势进一步加大,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又有一些制度性因素,还有历史地理环境资源等因素,它们的相互作用才使得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不断分化的现状。
1、历史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
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有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
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
(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如何缩小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1.从法律上为解决地区差异提供根本保障认识到地区差异的重要性后,就要从法律上为解决地区经济差异提供根本保障。
制定相关法律,使这项长期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意志,从根本上保证了解决地区经济差异,促进落后地区发展不是一项短期行为和个人行为,而是国家一项有组织、有目的、有步骤的长期行为。
这样,使每一届政府都必须按照法律的规定,采取措施,周而复始地促进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
2. 政府加大政策倾斜和财政扶持政府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倾斜。
东部地区长期以来享受来自各方面的优惠政策,是导致经济差异的一个原因。
政策上的倾斜要根据东西部之间资源禀赋、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相互在经济要素有很强的互补性,制定合理的区域政策和体制政策。
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来对不同类型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政策空间,给它们相应的发展经济的自由度,使它们发挥出经济发展的潜力,备展所长,创造条件。
而沿海的经济特区、各种开发区等地区的经济发展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政策上的倾斜也体现在税收、金融政策、开放政策上,在税收、贷款、利率、偿还期、政策性融资、吸引外资等方面,也应给予中西部地区更大的优惠。
3. 加大人才培养,推进科技教育的进步教育是具有很强外部性的产业,政府应作为落后地区教育的主要举办者,提供教育基础设施。
根据高等教育对一个地区企业有正相关影响的研究结果,中央政府可以有选择地将国家出资办学的高校设立在落后地区,以解除外来人才子女教育的后顾之忧,大大增强落后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
其次,要提高地区的人力素质,各地区要改变观念,充分重视教育的重要性。
各级政府要坚决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大力提倡优生优育,为提高人口素质奠定基础。
同时必须把教育看作是一种产业。
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促进教育产业的发展。
一是大力普及基础教育,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二是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和现代化市场经济意识。
三是要推动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接轨,充分释放现有高等教育的潜力,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4. 坚持地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特别要保持短期的自然资本总量的非减性,长期的递增性。
同时,要深入探索发展稳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多种可行途径,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可操作性。
此外,还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逐步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格局,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发展循环经济,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产的产业发展。
(五)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由于我国采取的地区不均衡政策、区位的差异等方面的因素,各地区间存在差距在所难免,但不能任由这种差异继续拉大,这直接影响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建设。
所以,必须认真、妥善处理局部与整体、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关系,实行总体协调与适度倾斜相结合、产业倾斜与地区倾斜相结合的区域发展战略。
打破地区经济封锁,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协作,优势互补,带动落后地区发展,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实现全方位开放。
积极改善东西交通联系和西部的投资环境。
继续贯彻中央扶贫政策,大力扶助贫困地区的资源开发,从而在沿海地区经济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内地也有相应的提高,以逐渐增强我国整体实力、缩小地区差异。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
所谓落后地区,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下层次的地区。
它包括以下含义:①落后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地域概念。
②落后地区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
③落后地区主要是针对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而言,但并不仅仅包括经济发展程度的落后,而且还包括社会、文化、观念、资源与环境等方面的落后,它是一个综合性指标体系。
④落后地区与农村地区、贫困地区以及老少边穷地区并不完全等同。
后发优势所谓后发优势,就是指落后地区(或后发地区)因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或迟缓所形成的有利条件或存在的各种机遇。
一般来说,落后地区所拥有的后发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容易形成一股强大的推动经济迅速发展的力量。
(2)可以学习和借鉴发达地区的知识和经验。
(3)有大量的先进科学技术可供利用。
4)可以吸收大量的外来资金,加快资本积累。
(5)有利于本地区人力资源的培育和开发。
(6)有利于提早实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2、后发劣势落后地区在经济发展上存在着后发优势的同时,也还存在着后发劣势。
所谓后发劣势,是指落后地区(或后发地区)在追赶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处的不利环境和条件。
这些不利环境和条件,也可以说是落后地区的发展障碍,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水平低下(2)经济关系上的依附性(3)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4)市场发育程度低,二元经济结构显著。
(5)人们思想保守,价值体系紊乱,文化差异很大。
落后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既有后发优势,也有后发劣势。
后发优势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它有助于为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一种强劲的动力,有助于为落后地区经济建设获取必不可少的资金、技术、人才和资源,有助于为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与确定提供重要的参照与借鉴,有助于为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尽可能地减少成本和代价,从而最终有效地推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进程。
但后发劣势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又会产生消级的影响。
由于落后地区在人口、制度、资本、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劣势,它会使落后地区经济发展质量有所降低,会使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进程受到阻碍,甚至产生摇摆与波动,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还有可能削弱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后续推动力。
因此,可以说,落后地区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既面临着困难和挑战,也面临着希望和机遇,如果只看到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都是错误的,必须全面、客观地分析自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显然,落后地区对于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的明智态度应是扬长避短,即尽可能地发挥、扩张后发优势,使之得到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尽可能地避免或抑制后发劣势,将其负面影响降至最低限度。
只有这样,才能迅速地发展自身经济,追赶发达地区,缩小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从而达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地区之间经济差异较大是我国基本国情之一。
长期以来,经济增长与平衡发展的矛盾一直困扰着我国宏观经济决策与布局。
平衡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长远战略目标,但从不平衡到相对平衡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当前改革开放与加快经济发展的形势下,我国地区差异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将长期存在并在近期有扩大的可能。
但如果地区差异过大,尤其是人民生活水平差距拉得过大,不利于经济发展、政治安定和民族团结。
因此,缩小中西部差距是当务之急。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也指出“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认真落实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规划和政策。
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
加强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支持。
重点抓好西藏和四省藏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工作。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重在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有针对性地解决各地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重在扭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增强发展的协调性;重在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性质决定了各地区需要有一个协调关系,其差距不能无限拉大和过于悬殊,不允许出现“两极分化”,否则有悖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属性和要求。
要充分认识地区经济差异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脚踏实地,坚持不懈,使沿海与内地的差距在发展中逐步趋向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