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_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中国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于20世纪30年代用一条简单的线条描述了
中国自然地理、人口地理与经济地理分布的不平衡特点:从东北黑龙江省瑷珲县到 西南云南省腾冲县之间,用一条近乎直线连接起来,把中国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西 部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49.2%,人口却只有全国总人口的3.7%;东部面积占全国 50.8%,而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96.3%。相应地,西部贫穷,东部富裕。“胡焕 庸线”只是大体上形象地描述了幅员辽阔的中国东西部的地理分界。现今对中国区 域经济的划分主要是按照行政省区,辅之以经济发展水平,大体将中国划分为东、 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这三大地带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由东向西呈递减阶梯状态。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一般说来,一个地区的非国有化程度越高,计划控制能力就越弱,市 场化程度也就越高。从表2-3可以看出,中国东部地区非国有经济的比重、 发展速度和市场化程度都明显高于内地。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又如价格体系改革。由于历史基础和资源禀赋方面的差异,沿 海与内地的产业结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沿海地区以制造业为主, 而内陆地区以资源开采业为主。这种状况导致了在区际产品交换中, 沿海地区输入能源原材料产品,输出加工制造品,而中西部地区输 入加工制造品,输出能源原材料产品。这种区域分工格局由于在 20世纪80年代价格体系维持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基础产品价格偏低 的不合理状况,导致了中西部地区的“价值双重流失”,一方面, 中西部地区以低于其价值的价格向东部地区出售能源和原材料产品; 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又以高于其价值的价格购买东部地区的加工 制造品。相应地,东部地区在这种产品交换格局中取得了“双重利 润”。
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在改革开放以前,北方地区领先于南方地区;在改
革开放前期,北方地区仍然领先于南方地区,而且差距 进一步拉开。20世纪90年代以后,南方地区经济迅速崛 起,人均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7.2%,北方地区经济 的领先地位受到动摇,南方地区后来居上,不仅在增长 速度上超过北方地区,而且在人均GDP的绝对值上也超 过了北方地区,其来势之猛烈,使南北地区间的静态不 平衡差迅速拉大,而且存在着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享有 “辽老大”美誉的辽宁省,近年来经济发展水平已降到 全国第10位左右,黑龙江和吉林省的排名也逐步下降。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 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著名发展经济学家M.P.托达罗(Michael P.Todaro)就特别重视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他说:“各种经济增 长理论的阶段及其有关迅速实现工业化的各种模式,对今日发展中 国家在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最初条件强调得太少。事实是,这 些国家今日的增长状况同当代发达国家着手现代化经济增长的时代 相比,在许多重要方面都有值得注意的差别。”中国在建国前是一 个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中国的工业分布具有明显的半殖 民社会色彩,大约3/4以上的工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广大内地, 特别是边远地区、民族地区,基本上没有现因
(3)制度因素
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樊纲在《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 学分析》一书中指出:“制度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 是决定经济效率和社会进步的最重要的因素。”邹东涛 更为直接地指出:制度是第一生产力,是推进生产力发 展的根本因素。可见,制度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 重要的作用。 中国自1978年以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由于各 地区体制转轨的程度不同,从而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的 不平衡。在所有制改革过程中,中国不同地区的改革进 程差异很大。
根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各省区专业技术人员的区位 商,在东部12个省区中,区位商大于1的有9个,占75%;中部9个 省区有3个区位商大于1,占33%;西部9个省区区位商大于1的有5 个,占56%。但由于东部地区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1.2%,超过 总人口的1/3。由此可见,东部地区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相对数量和 绝对数量上都占有较大优势。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无论怎么看,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即差距是客观存在的。那么, 为什么会产生差距?是哪些因素和原因引起区域 经济发展差距的?我们清楚地知道,中国区域经 济发展的差距是在改革开放后才明显地表现出来, 而目前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因此,除了历史 的因素之外,我们应将分析的着眼点放在中国改 革开放以来的这段时期。
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城乡差 距、区域差距之分析
赵磊 2011151533
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的30年间,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平衡发展战略,各种投资
政策和财政支付转移明显地向边远和落后地区倾斜,然而效果不佳,付出的代价非 常大。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来了一个大转 变,从平衡发展战略转向不平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发展和开放的政策 明显向沿海地区倾斜,使得沿海地区得以迅速发展起来,也迅速地拉大了沿海与内 地的经济发展差距。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03年广东省为13626亿元,约相当于3 个湖南(4639亿元)或10个贵州(1365亿元)或35个青海(390亿元)。从人均地 区生产总值来看,2003年浙江为20147亿元,3倍于江西(6678元),4倍于甘肃, 5.6倍于贵州。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这些优惠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外商投资中国大陆的积极性。 据有关资料统计,1985-1995年中国各地区实际利用外 资1499.50亿美元,其中东部沿海地区实际利用外资达 1309.56亿美元,占全国利用外资总额的87.3%,而中、 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分别为127.06亿美元和 62.88亿美元,仅占全国利用外资总额的8.5%和4.2%。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给予沿海地区的倾斜政策,包括 投资、财税、外资外贸、金融等方面,使得沿海地区和 内陆地区在发展能力上产生了极大的差距。尽管后来中 国政府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老 工业基地的战略,但这些政策效应根本不能与优先发展 沿海地区所创造的经济发展奇迹相媲美。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此外,实行城乡不平等的制度,如严格的 城乡隔离的户籍管理制度,也造成城乡之间的 差距进一步拉开。
总之,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 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富裕, 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 一步扩大。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中,最高的广东达13625.9亿元,
最低的西藏只有184.5亿元,广东是西藏的74.7倍。2003 年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上年=100),最高的内蒙古有 116.8,最低的云南为108.6,相差8.2。2003年地区工业 总产值,前五位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分别 为21513.5亿元、18036.7亿元、15380亿元、12864.2亿 元、10342.8亿元,后五位的西藏、青海、海南、宁夏、 贵州分别只有21.4亿元、247.9亿元、333.5亿元、352.8 亿元、977.6亿元,后五位都在1000亿元以下,前五位都 在10000亿元以上。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1978年 改革开放后,中国实施了不平衡的地区发展战略,这种战略在政策 上的体现是沿海地区已得到了制度创新和对外开放的优惠,给沿海 地区带来了明显的先发优势,抑制了内陆地区的发展积极性。自 1980年以来,中国政府先后制定了旨在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政 策、法律和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经济特区和沿海14个港口城市减征、 免征企业所得税和工商统一税的暂行规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法》等。这些带有严重政策倾斜的法律法规形成了建国以来全面完 整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集中体现了中国在经济特区对海外投资者 的政策优惠,包括土地使用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和经营管理方 面的优惠政策。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应该说,中国的现代化始于沿海和沿江的一些城市。因 为19世纪下半叶,中国受到的威胁主要来自于海上,外 国列强对中国的入侵和掠夺也是以船舰可到达的沿海和 沿江的通商口岸为据点。当时的上海、广州和武汉三个 城市的工厂数占全国工厂总数的60%左右。就中国成立 初期,全国70%以上的工业和交通运输设施集中在占全 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上海的工业总产值与 宁夏相比,前者竟是后者的292倍,这就说明,新中国 成立时,各省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就已非常突出,实际差 距就已十分悬殊,今天的差距只是昨天的继续和发展。
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城乡二元结构被视为造成中国城乡差别的主要因素,城乡差距的实质是城乡居
民收入的差距。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大大高于大多数国家(1.6:1) 的水平,按照国际劳工组织1995年发表的36个国家的相关资料,城乡差距超过2:1 的国家只有3个,中国便是其中之一。从绝对差距看,1978年农民年人均收入与城 镇居民收入相差209.8元,之后几乎每年都在扩大,1992年差距突破千元大关,达 1242.6元,2000年达到4027.0元,2003年达到5850.0元。
如前所述,中国在建国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曾 以备战和平衡发展作为生产力布局的指导思想,致使沿 海地区因处于战略前沿而无法得到较快发展。1978年 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采取了不平衡发展战略,使沿海 地区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特别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既邻近 港澳、台湾、日本和韩国等国家或地区,又有上海、广 州、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为依托,区位条件优越。中部 地区同样也有一些大城市作依托,但在地理区位上与东 部地区相比,其对外联系明显不如东部沿海地区。西部 地区虽也开通了一些对外贸易口岸,但由于与中国西部 接壤的国家,其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具有明显的优势,无 力带动中国边疆地区的发展。另外,东部地区自然条件 较好,气候宜人,土壤肥沃,有利于开展较大规模的经 济活动和产业布局,而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特别是 西北地区干旱严重,生态恶化,土地贫瘠,经济和社会 发展面临的困难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