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4章-2细胞化学染色检验(血液检验)
第4章-2细胞化学染色检验(血液检验)
NAP积分为: 30~130分
NAP染色结果既报阳性率又报积分值。
四、临床意义
2.病理性变化:
1.生理性变化:应激状态、妊娠、新生儿等。
(1)NAP:细菌性感染、慢粒(加、急)、急
淋、慢淋、恶性淋巴瘤、转移癌、 骨纤、真红、再障、原发性血小
板增多症、使用糖皮质激素等。
(2)NAP:慢粒(慢)、PNH、MDS、恶组等。
3. 疾病的鉴别:
(1) 类白与慢粒:
前者
前者
后者
后者
(2) 慢粒慢性期与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
(3) 细菌性感染与病毒性感染/寄生虫感染:
前者 后两者正常或
(4) 慢粒病情观察:
(5) 再障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前者 后者 (6) 恶组与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 前者 (7) 急性白血病类型: 急性髓细胞 后者常 急淋
NAP染色反应强度标准:
(-):胞质中无颗粒; (+):胞质含少量颗粒,约占1/4;
(++):胞质含中等量颗粒,约占1/2;
(+++):胞质含较多颗粒,约占3/4; (++++):胞质充满颗粒,无空隙。
钙 钴 法
++++
+++
++
++
+
+
-
EOS -
2. NAP染色结果报告:
NAP染色结果报告包括阳性率和积分值。
α-磷酸萘酚钠
α-萘酚+重氮盐
NAP PH9.6
α-萘酚+磷酸钠 不溶性沉淀定位 于胞质
二、正常血细胞染色反应
NAP主要存在于成熟的中性粒细胞胞 质中。严重的化脓性感染时,晚幼阶 段粒细胞也可见有阳性反应。
其他细胞基本呈阴性反应。
三、结果判断及参考范围
1. 结果判断:出现深褐色颗粒的量及密度
1. 特异性酯酶(specific esterase)
主要存在于粒细胞,又称“粒细胞酯酶”
-氯乙酸AS-D萘酚酯酶(NAS-DCE)。
2.非特异性酯酶(nonspecific esterase)
单核、组织细胞中含量较多,粒细
胞、淋巴细胞中含量少,且氟化钠抑 制单核细胞中的非特异性酯酶,而不 抑制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其他细胞。
红色化合物,定位于含多糖类的细胞内。
二、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
1. 粒细胞系统:(阳性逐渐增强)
原始粒C(-)或(+)
早幼粒C~成熟中性粒C(+):
细颗粒均匀红色
嗜酸粒C:颗粒不着色,胞质呈红色。
嗜碱粒C:颗粒阳性,胞质不着色。
2.单核细胞系统:分化差(-)其他(+),
细颗粒状。 3.淋巴细胞系统:多数(-)少数(+),
绿色箭头示:环形铁粒幼红细胞;蓝色箭头示:铁粒红细胞
三、参考范围
1. 细胞外铁: ( + ) ~( ++ ) 2. 细胞内铁:铁粒幼红细胞阳性率大约 19~44%, I~II型( I型为主),无Ⅲ 型、Ⅳ型、环形铁粒幼红细胞及铁粒
红细胞。
四、临床意义
1. 缺铁性贫血:
外铁(-),内铁<10%;
外铁增多。
五、应用评价
铁染色是临床常用的一种细胞化学 染色,虽不如血浆铁蛋白敏感,但是反
映机体储存铁的金标准。
外铁:反映骨髓中铁的储存量; 内铁:反映骨髓中可利用的铁量。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neutrophilic alkaline phosphatase (NAP)
一、原
理
Kaplow偶氮偶联法:
CML
类白
五、应用评价
NAP染色有多种检测方法,国际标准化委员会推荐
Kaplow萘酚AS-BI磷酸钠法和Tomonaga萘酚AS-MX
磷酸钠法。钙-钴法试剂成本低廉,操作繁琐,反应
时间长,临床上逐步被偶氮偶联法取代,阳性产物色 泽鲜明、定位精确,尤其以萘酚AS-BI磷酸钠法最为 广泛使用,利于评定NAP活性强度的分级。常用重氮 盐有坚牢蓝RR、坚牢蓝BB、坚牢紫酱等,不同偶联 有不同的灵敏度。
治疗有效后,内外铁 。
2.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外铁;内铁阳性率,环形铁粒幼 红细胞增多,可见粗颗粒的Ⅲ、Ⅳ型 铁粒幼红细胞。
3. MDS-RAS:内外铁增多,环形铁粒幼 红细胞>15%。 4. 非缺铁性贫血:溶贫、巨幼贫、再障、 白血病等,内外铁常增多。
5. 感染、肝硬化、慢性肾炎、血色病等:
细胞内铁(油镜观察幼红细胞)
Ⅰ型:1~2个小铁颗粒; Ⅱ型: 3~5个小铁颗粒;
Ⅲ型: 6~10个小铁颗粒或1~4个大颗粒;
Ⅳ型: 10个以上小铁颗粒或5个以上大颗粒。
铁粒幼红细胞(sideroblast):
胞质中出现蓝色铁颗粒的幼红细胞。
铁粒红细胞(siderocyte):
胞质中出现蓝色铁颗粒的成熟红细胞。 环形铁粒幼红细胞(ringed sideroblast) 幼红细胞胞质内铁颗粒>6个,围绕 核周1/2以上者。
4. 疾病发病机制的探讨
白血病的诊断:MICM分型
M:morphology C:cytogenitics I:immunology M:molecular biology
形态学分型:进行初步的诊断
免疫学分型:明确细胞种类 细胞遗传学分型:与疾病预后有关 分子生物学分型:提高到分子水平
四、基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骤
淋巴细胞系统、红细胞系统、巨核
细胞系统、浆细胞、组织细胞(-)。
四、临床意义
主要用于鉴别急性白血病的类型 (1)急淋和急性髓细胞系的鉴别:
急淋:(-),阳性率<3%;
急单:弱阳性; 急粒:阳性(
+ ~ + + + )。
ALL
ALL
原粒阴性
原粒弱阳性
原粒阳性
早幼粒 强阳性
(2)鉴别诊断: a. 小原粒(+)与原淋(-) b. 急性早幼粒白血病(+++)与急单(+) c. 急单(+)与组织细胞白血病、
粗颗粒或块状。
4.红细胞系统:(-),病理情况可(+)。 5.巨核细胞系统:(+),颗粒状或块状。 6.其它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
a 粒细胞、b 巨核细胞、c 单核细胞、d 幼红细胞
三、结果判断
各种细胞阳性反应强弱不同 1. 粒细胞系统:
红色、弥散状。
2. 淋巴细胞系统:
粗颗粒状、小块状、大块状红色。
2. 帮助鉴别急性白血病的细胞类型:
急淋:(+)呈粗颗粒状或块状。 急粒:(+)细颗粒状或均匀红色。
急单:(+)细颗粒状,均匀分布,
有时胞质边缘颗粒较粗大。
3. 其他细胞: 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 淋巴瘤细胞多呈强阳性
戈谢细胞呈强阳性 尼曼-皮克细胞多呈阴性
CLL
ALL
酯 酶 染 色
一、分类
嗜酸性粒细胞(-)或弱(+) 嗜碱性粒细胞(+)
②单核细胞系统: (-) ③肥大细胞:(+) ④淋巴细胞、浆细胞、幼红细胞、
巨核细胞、血小板: (-)
3. 临床意义
主要用于辅助鉴别急性白血病细胞类型: ①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 ②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强(+)
③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④急粒单: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⑤急性巨核细胞性白血病:(-) 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二氨基联苯胺法
二盐酸联苯胺法
复方联苯胺法
三、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
1. 粒细胞系统:
原始粒细胞(-)或(+) 早幼粒以下细胞均(+),阳性逐渐增强。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强阳性
嗜酸粒细胞:阳性最强 嗜碱粒细胞:(-)
2. 单核细胞系统:
(-)或弱(+),阳性颗粒少而细小。
3. 其它系统细胞:
低于SBB;
2. SBB步骤较繁琐。
过碘酸--雪夫反应(糖原染色)
periodic acid-Schiff reaction(PAS)
一、原理
过碘酸是氧化剂,使含有乙二醇基的
多糖类物质(糖原、糖蛋白、糖脂、粘多
糖等)氧化,形成双醛基。醛基与Schiff ’s
液中的无色品红结合,使无色品红变成紫
1、+
2、++
3、+++
4、++++
5、-
3. 红细胞系统:
均匀红色或块状
4. 单核细胞系统: 细颗粒状
5. 巨核细胞和血小板:
颗粒状、块状。
1.巨核细胞和血小板阳性
四、临床意义
1. 帮助鉴别巨幼细胞性贫血和骨
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红白血病:
前者(-),后两者(+)。
A 红白血病(+)
B 巨幼细胞性贫血(—)
胞内的各种化学物质(酶类/脂类/糖类/铁
/蛋白质/核酸等)作定性、定位、半定量
分析的方法。
二、必要性
从形态学观察,存在较多的主观性; 有些原始细胞形态较相似,难以鉴别;
结合细胞化学染色,提高疾病的诊断率。
三、临床应用
1. 辅助判断急性白血病的细胞类型
2. 辅助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 诊断 3. 观察疾病的疗效和预后
含铁物质 亚铁氰化钾
酸性 Fe [Fe(CN) ] + 12K+ 4 6 3
亚铁氰化铁
二、结果判断
1. 细胞外铁(骨髓小粒-含铁血黄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