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理学]第3章 文化与人文地理学

[理学]第3章 文化与人文地理学

国饮食文化:色、香、味、火候); (2)空间上不连续,呈“点”状分布; (3)速度快。
h
30
3、文化传承
文化的时间现象除了文化的横向扩 散,即不同文化区(相对静态)间的文 化要素交流、传播、冲击、融合之外, 在文化区这一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区域内 部,也有文化要素的代际间纵向的传承、 文化绵延乃至发扬光大的问题。
文化。
h
9
(2)制度文化:亦称社会文化
内涵:
强调文化的社会调节功能,反映社会关系
特点:
强制性和权威性-----刚性约束; 缓慢变迁性---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的成本有时很大,
尤其是对于既得利益集团而言;
相对独立性-----制度的孕育、制定、修改、完善与创 新涉及到很多因素,也有着自己的内在要求与规律。
h
10
(3)精神文化:文化的核心层精神
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 培育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 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是人类在 改造和创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精 神活动,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
结构层面:书面文化;行为文化;艺术文化; 心理文化。
h
11
第3章 文化与人文地理学
第1节 文化概念和文化结构 第2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
h
1
第1节 文化概念和文化结构
一、文化概念
1、泰勒:就文化的广泛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 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 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定义侧重文化中的软件,强调文化的多样统一。
内部彼此间相互联系并确定其分布范围的文 化区。例如,一个国家、一个城市都是一个 功能文化区。
特征:(1)功能性(政治、经济或某种社会 功能影响,尤其是政区、社区的影响)。
(2)界限确切性。
(3)有功能无区(报纸、开放思想、 文化辐射)
h
20
h
21
(3)乡土文化区
内涵:居住在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 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地缘意识、归 宿感、倚赖感等构成的情结、思绪)。 表现:(1)感情
文化源地是指人类古老文化的发生地。世 界古文明中心有5个:东亚黄河流域的中国、 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南亚印度河流域 的印度、西亚两河流域的:扩展扩散、迁移扩散
h
24
1、扩展扩散
内涵:某种文化现象通过其居民,不断 向四周传递、辐射,占据空间扩大的过 程。
h
4
工具发展(物质文化) (新旧)石器文化 青铜文化 铁器文化
h
5
h
6
二、文化结构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 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物质文化、制度 文化和精神文化。
h
7
1、文化结构图
结构分层:
文化分为两个方面-----物质文化与非物质
文化;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
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环境决定论:强调 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可能论:注重于人对 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其它的文化生态关系--还有生态论、环境感 知、文化决定论及和谐论等观点。
h
33
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2、环境条件对文化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3、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 4、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等级扩散
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 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
刺激扩散
受某种文化现象的刺激作用,为适应当地情况, 使改变后的该文化现象得以传播称刺激扩散。
h
26
h
27
h
28
h
29
2、迁移扩散
内涵:文化主体的迁移、流动对文化的 引进与传播引致文化扩散。
特点: (1)文化保持原汁原味(客家文化、中
h
46
e.文化各因素要个别分析,又要综合考虑;既 有独立性,又有依赖性,形成景观综合体。
f.文化景观反映人地关系。 g.文化景观有地域分异,又有时间变化。
h
47
2、文化景观的研究范围
文化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 聚落型式、土地利用类型和建筑。 (1)聚落型式
文化地理学者描述并解释当地居民建造的 房屋、道路及其它建筑物布局的空间差异。
h
48
(2)土地利用类型
土地利用类型反映了人们划分土地的方式,人们 把土地划分成经济用地和社会用地等。从全球来看, 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区差异极大,包括从综合经营的大 农场,到仅有成百上千块相互隔离、规模很小土地的 家庭经营农场,也包括美国郊区私人拥有的、用篱笆 围起来的一块块土地、到城市的公共广场。
文化。
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
文 化
非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
h
8
2、文化内容
(1)物质文化:
内涵: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总和,是文化整体演 进的基础。
特点:物质性(实体性)-----文化的支撑骨架与表 现载体;
(经济)基础性--------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 (社会)时代性--------变化快,如服饰文化、建筑
致的外围区、边界模糊的过渡带。 (2)自然状态的形式。
h
15
评价: 形式文化区,以文化的同质性和均质
性为主要特征。形式文化区具有同心圆的 模型空间模式。另外,形式文化区,是自 然形成的文化圈。而功能文化区带有明显 的人工影响烙印。
h
16
h
17
h
18
h
19
(2)功能文化区
内涵:受政治、经济或某种社会功能影响,
(2)符号
h
22
(4)三种文化区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的差异 性在于,其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 边界线;与形式文化区的区别在于,其 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 一致性。
联系:三种文化区具有作用上的互补性、 空间上的重叠性、时间上的动态性。
h
23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 — 文化扩散
2、克罗伯和克鲁克洪:文化是通过符号而获得,并通过 符号而传播的行为模型,这类模型有显型的和隐型的;其 符号也像人工制品一样体现了人类的成就;在历史上形成 和选择的传统思想,特别是所代表的价值观念,是文化的 核心;文化系统一方面可以看作是行动的产物,另一方面 又是进一步行动的制约因素。
h
2
克罗伯和克鲁克洪
(3)建筑
在文化景观中可以区分出两大类建筑,即民间建
筑和职业建筑。
h
49
h
36
h
37
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 协调
文化除了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外,它们
各又可文化特质。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 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
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
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其文化
系统实现整合,就可发挥文化上的正向功能作用。 社会或国家的改革,实际是在文化系统中消
第2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 文化区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 —— 文化扩散 三、文化生态学 —— 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四、文化整合 —— 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五、文化现象的综合体——文化景观
h
12
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1.文化区的概念 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
b.自然条件、自然景观是基础。自然条件对文 化景观的物质内容的基础作用,同时对文化 景观的形成的潜移默化的背景影响。
h
45
c.人文因素是文化景观主体(自然是被动的, 人是主动的;自然变化慢,人文变化快)。
d. 文 化 景 物 ( 物 质 因 素 ) 是 文 化 景 观 躯 干 (形),非物质因素是血肉(神)。文化景 观的外在形式、物质原料组成、装饰色彩等, 是物质的,而其所反映的价值趋向、折射的 追求等内在的含义与意义,是文化景观的神、 气所在。
特点:(1)空间上的(相对)连续性。
(2)扩散速度的差异性
类型:
接触扩散(传染扩散)
等级扩散(等级性)
刺激扩散(刺激—反应)
h
25
接触扩散
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 接受, 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 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 而实现了其扩散。
h
39
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二者相互冲击 与包容、进而整合而演进,区域文化观念在 与经济的互动中显示出巨大效应。可以说, 经济领域和文化观念领域的改革具有同步性 、一致性,二者构成了两条改革主线,而二 者的复合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h
40
五、文化现象的综合体—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的概念 文化景观的研究范围
定义的三个层次: a.文化是行为模型; b.文化符号是文化载体; c.文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定义侧重文化的形成机制及作用功能特点
h
3
文化的表现:
工具发展 :(新、旧)石器、 青铜、铁器文化 主导产业 :农业、 工业、 信息产业文明 时间角度 :古代、 近代、 现代文明 宗教角度 :基督教、 佛教、伊斯兰教文化 地域角度 :东方、 西方文化 起源角度 :大河、 山(玛雅)、 海文化 颜色角度 :黄色、 蓝色文明 国家角度 :华夏、大和、 美国文化 内容角度 :物质、 制度、 精神文化 文化主体 :精英、 大众文化 社会形态 :原始、 奴隶、 封建、 资本 、 社会主义文化 社会生活 :游牧、 农业、商业文化
h
31
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生态学起源于生物学,主要研究生物 与环境的关系。
文化生态学研究人类和地理环境的相 互作用及其对文化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