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第1章 绪论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学、区域性、综合性
3、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古代:以描述自然和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 德国的洪堡和李特尔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近代人文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 近代:发展成为独立学科 19世纪下半叶至二战前: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产生很多学派 现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地理学两大流派
4、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学派 代表人物 主张 环境学派 拉采尔、森普尔、亨丁顿 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人地相关学派 白兰士、白吕纳、罗士培 人对地理环境的适应具有选择性,两者相互作用 区域学派 赫特纳、哈特向 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 景观学派 施吕特尔、苏尔 探究一个原始景观转变成文化景观的过程是地理学的主要任务
第2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5、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五大主题) ① 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2 / 17
② 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 ③ 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 ④ 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 ⑤ 文化景观
6、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及其差别 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是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乡土文化区:是指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在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除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用一种符号作标志
差别: 形式文化区是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
功能文化区不是自然形成的,都有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的中心; 乡土文化区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区内缺乏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 7、文化的扩散 文化的扩散包括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的空间越来越大。这种扩散具有空间连续性的特点。即文化的新旧分布区相连。
扩展扩散分为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 1)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2)等级扩散: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
3)刺激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由于某种原因而无法在一地存在,人们不得不将其做某种程度的改变,使其得以存在并传播。 3 / 17
迁移扩散:是指拥有某种文化现象的个人或集团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的现象。
8、人地关系论 代表人物 流派 观点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博丹 孟德斯鸠、巴克尔、黑格尔 拉采尔、森普尔、亨丁顿 地理环境决定论 主张以自然过程的作用来解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 进程,地理环境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社会理论。
白兰士、白吕纳 或然论和可能论 自然条件与人文条件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 人地关系中除了地理环境的直接作用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起作用
罗克斯比 适应论 研究人-地之间双向的相互关系,主要探讨人类社会活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巴罗斯 生态论 研究人对自然环境的反应:既不是人类完全受自然的控制,也不是人类对自然的适应
环境感知论 人与自然环境相处中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的表现,它受一种思想意识的支配,这种思想意识就是环境感知。
阿加塔尔齐德斯 文化决定论 认为人类的文化决定地面上的一切 认为地面现象都受人类文化的影响 协调论或和谐论 主张分析人与环境的关系,以谋求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间的和谐
第3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9、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填空) 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本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 4 / 17
第4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 10、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 1)兰迪的“三个序列”理论 第一序列为原始阶段。人口增长的典型特点是极高的出生率、极高的死亡率和极低的自然增长律;
第二序列为中间过渡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律; 第三序列为现代阶段。先是死亡率持续下降、出生率却维持不变、人口增长加速,后是出生率也开始下降、自然增长率由高又转入低。
2)诺特斯坦人口转变理论 发展了兰迪的理论,提出“人口转变”的概念。将兰迪的第三序列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人口的高增长阶段。出生率维持高水平而死亡率已开始持续下降,人口增长开始加速;
第二阶段为人口的过渡增长阶段。死亡率继续下降,出生率开始下降,人口增长 仍然迅速,但已开始减速;
第三阶段为低增长阶段。死亡率和出生率都下降到较低水平,人口增长缓慢。 3)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 a.高位静止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并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处于静止状态; b.早期扩张阶段。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渐加速; c.后期扩张阶段。死亡率持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出生率也开始下降,人口增长扩张到最快而后减速;
d.低位静止阶段。死亡率和出生先后降至低水平并重新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再次处于静止状态;
e减退阶段。出生率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人口呈现负增长状态。
11、适度人口的概念 5 / 17
适度人口的概念是建立在人口容量概念基础上的,前者是后者的主要组成部分。 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而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
1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 分布特征:趋中纬性、趋低平性、趋海性、趋温湿性、趋水源性、人口向工农业地带集中、人口向城市集中、人口在旧大陆的集中、人口向发展中国家集中、人口趋交通线的分布。
一般规律:人口分布有明显的中低纬指向(纬向分布)、近海岸指向(沿海分布)和平原指向(人口垂直分布)及城市指向(城乡分布)
13、中国人口的分布特征 1)我国各区域的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东南地区人口稠密,西北地区人口稀少; 2)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疏; 3)我国人口具有明显低地指向性特点,即人口垂直方向上的分布不平衡。 中国人口地理分布区:东北区、黄河下游区、长江中下游区、东南低山丘陵区、西南高原区、川东陕南区、华北山地与高原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区。
14、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 拉文斯坦提出的7条迁移法则 ①迁移距离规律。短距离的迁移是主体。 ②圈层递补规律。大的工商业中心吸引周围乡镇人口迁入,使城市郊区出现空缺,再由边远地区的乡村迁来填补。
③迁移流与反迁移流。每个主要的迁移流都会产生一个补偿性的反迁移流。 ④城乡居民迁移倾向的差异。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有迁移性。 ⑤性别与迁移。短距离的迁移以女性居多,富有冒险和长距离的迁移主要以男性为主,且移6 / 17
民的年轻化的倾向明显。 ⑥经济发展与迁移。交通运输工具与工商业的发展,促使人口迁移量增加。 ⑦经济动机为主。迁移的方向主要在城乡间,主要动机是经济利益为主。
15、民族的概念 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民族是一种文化现象。
16、民族的特征 民族的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
17、民俗的概念 民俗即是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第5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18、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1)现代农业的产品是提供给非农业人口消费的。 (2)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口在该国或地区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比传统农业低得多。 (3)现代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大超过传统农业。 (4)现代农业农场规模,比一家一户为生产规模大得多,且这种趋势仍在增加。 (5)现代农业生产与其他农业企业形成联合体,联合经营,农业社会化程度高。
19、现代农业的类型(六大类型) 种植园农业、谷物农业、牲畜育肥农业、乳品业市场、园艺农业、大牧场 7 / 17
20、农业区位论的概念 农业区位论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
21、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农业圈 形成6个农业圈:自由农作带;林业带;作物轮作带;谷物农作带;三圃农作带;畜牧带
第6章 工业的出现和工业区位 22、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 首先出现的纺织工业,产生和发展了钢铁工业、采煤工业、运输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食品工业。
23、北美工业带 1)新英格兰区 2)中大西洋工业区 3)摩霍克河谷区 4)匹兹堡-伊利湖南岸区 5)大湖西岸工业区 6)圣劳伦斯河谷-安大略工业区 7)东南工业区 8)海湾工业区 9)佛罗里达中部工业区 10)西海岸工业区
24、欧洲工业带 1)英国工业区 2)莱茵-鲁尔工业区 3)莱茵中部工业区 4)意大利北部工业区
25、俄罗斯和乌克兰工业带 1)中央工业区 2)伏尔加工业区 3)乌克兰工业区 4)乌拉尔工业区 5)库兹涅茨克工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