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上的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是小班化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形式。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环节、效果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考虑选择最佳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
下面谈谈本人在课堂教学中是如何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组织教学的。
一、小组讨论,中心发言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而四人小组的自由讨论正符合小学生的这些特征。
例如,在学习“得数是8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一课中,要求看一幅小学生跳高的图后,能看题目懂图意,口编题目,并写出两个相应的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口述相应算理:由于前几节课已经学会了看一幅图写出两个相应的加法算式或减法算式,因而所学内容现在属于“跳一跳摘果子”的要求。
学生认识水平不同,摘的“果子”可能不一样多,为了缩短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我讲清解题要求后,利用小组讨论、中心发言的形式,先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讨论:看了这幅图,你能用三句话讲清题意,并想出相应的算式、说出是怎么想的吗?由于题目的讨论要求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们讨论得兴趣盎然。
同组同学很快地统一了看法,编一题,并说出相应的算式及算理:7+l=8,1+7=8,8-1=7,8-7=l。
再由组长综合大家的意见,代表本组作中心发言。
这样做,既让学生主体参与学习、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又让认识水平低的学生在同伴或老师的激励性评价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二、两入互动,互帮互学
小学生具有好动和有意注意时间短的特点,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一般只能持续15分钟左右。
所以,作为教师,应抓住时机,在学生处于最佳学习状态时不失时机地采用两人互动、相互促进的小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把讨论时获得的知识,及时运用到实践中去,使之转变为自己的能力。
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左边5个黄图片,右边3个红图片,动脑想一想:怎么列出两道相应的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动手写一写:在书上把算式填完整。
由于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有一部分学生仍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再用同桌互查的方式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互相提高。
首先,在小组里,两人互相动口说一说:我是怎么列式的?不看图,我是怎么想的?其次,同桌互查,如果一方有错,另一方可以帮助他(她)找出错误产生的原因,直到弄懂、会做、理解为止。
这样,通过有目的地实践操作,学生在互帮互学的小组互动中把获得的知识转化成技能,提高了学习效果。
三、自由组合,互相检查
同桌的座位和小组成员的搭配,是班主任根据异质分组的原则安排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不排斥合理的流动性,这样安排的目的是突出优势互补。
自由组合是学生选择好朋友进行交流检查的一种新形式,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已往的经验寻找兴趣爱好相似的同学,当作自己交流检查的对象。
采用这种形式,由于交流时几乎不受各方面的约束,因而能较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间的竞争合作意识。
在前两轮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基本掌握了知识和方法,
在做完“想一想”题目后,教师组织学生离开座位,自由组合,可以让学生自由地互相听、说、查、订正错误。
这种开放式的自由结合,可以让学生自由地互相听、说、查、订正,让同学分享自己成功的快乐,认识自己存在的错误,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提高了活动的频率,增加了师生间的交流密度,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思维能力、拓宽解题思路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四、组织比赛,及时巩固
在自由组合的基础上可以组织组际比赛,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在其中。
在巩固新知时,每个小组发一张小纸片,按顺序写出得数是8的加法算式和8减几的算式。
组长写第一个算式,组员接下去一个接一个写算式,把得数是8的加法算式和8减几的算式按顺序全部写出来,要求后面写的算式与前面同学写的算式不能重复。
为了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可以连续进行几轮比赛。
轮到哪个同学写最后一道题,就由他负责把小纸片交给老师。
通过紧张有序的比赛,快速准确地写出算式,及时巩固了新知,受到了表扬和鼓励,又一次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和小组合作的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