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空题1. 为了提高最终产品的回收率一是(提高每步分离效率),二是(减少分离步骤)。
2. 评价一个分离过程效率的三个主要标准是:(浓缩率),(分离系数)和(产品回收程度)3•生物产品的分离过程包括发酵液的预处理和(液固分离),(产品的提取),(产品的精制)和(产品的加工处理)。
4•生化反应所起的作用是产生目的产物,指标是(产率)和(转化率),而生物分离解决的是如何从反应液中获取这些物质,涉及的是(收率)和(纯度)。
5•生物分离的主要任务:从发酵液和细胞培养液中以(最高的效率),(理想的纯度)和(最小的能耗)把目的产物分离出来。
6•生物分离过程的特点包括:(生物分离过程的体系特殊),(生物分离过程的工艺流程特殊),(生物分离过程的成本特殊)。
7. 物质分离的本质是识别混合物中不同溶质间(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的差别利用能识别这些差别的(分离介质)和扩大这些差别的(分离设备)8. 性质不同的溶质在分离操作中具有不同的(传质速率)和或(平衡状态)9. 平衡分离是根据溶质在两相间(分配平衡)的差异实现分离;溶质达到分配。
平衡为扩散传质过程,推动力仅取决于系统的(热力学性质)。
10. 差速分离是利用外力驱动溶质迁移产生的(速度差)进行分离的方法。
1. 在细胞分离中,细胞的密度越(大),细胞培养液的密度越(小),则细胞沉降2. 区带离心包括(差速)区带离心和(等密度)区带离心。
3. 为使过滤进行的顺利通常要加入(惰性助滤剂)。
4. 发酵液常用的固液分离方法有(离心)和(过滤)等。
5•常用离心设备可分为(离心沉降)和(离心过滤)两大类;6•常用的工业絮凝剂有(无机絮凝剂)和(有机絮凝剂)两大类。
7. 工业生产中常用的助滤剂有(硅藻土)和(珍珠岩粉)。
8. 重力沉降过程中,固体颗粒受到(重力),(浮力),(摩擦阻力)的作用,固体匀速下降时,三个力的关系(重力=浮力+摩擦阻力)。
9. 发酵液预处理的方法包括:(凝集),(絮凝),(加热法);(调节pH法),(加水稀释法),加入(助滤剂)和(吸附剂)。
10. 发酵液中胶粒保持稳定的原因:(双电层)和(蛋白质周围水化层)结构。
11. 发酵液预处理过程中的相对纯化主要包括去除(高价态无机离子),(可溶性杂蛋白质),(色素)和(多糖类物质)。
12. 发酵液中杂蛋白的去除方法主要有(等电点沉淀法),(热处理法)和(化学变性沉淀法)。
13. 差速区带离心用于分离(大小)不同的颗粒,与颗粒(密度)无关。
等密度区带离心包括(预形成梯度密度离心)和(自形成梯度密度离心)两种方式。
离心达到平衡后,样品颗粒的区带形状和平衡位置(不再发生变化)。
1•单从细胞直径的角度,细胞(直径越小),所需的压力或剪切力越大,细胞越2. 常用的化学细胞破碎方法有(.酸碱法),(盐法),(表面活性剂处理),(有机溶剂法)和(螯合剂)。
3. 包涵体的溶解需要打断蛋白质分子和分子间的(共价键),(离子键),疏水作用及静电作用等,使多肽链伸展。
因此,包涵体的溶解需要强的变性剂,如(8mol/L尿素)和(6mol/L 盐酸)4. 蛋白质复性方法有:(稀释法除变性剂),(膜分离法除变性剂),(层析法)等。
5. 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破碎的主要阻力来自于 (肽聚糖网状结构)。
6. 溶菌酶破碎大肠杆菌的细胞,为了更好增加溶菌酶的溶胞作用,通常要配合加入螯合剂 (.EDTA ),其主要作用(产生空隙,从而酶进入肽聚糖发生作用)7. 酶解法分为 (细胞自身酶系自溶) 和 (外加酶制剂催化)。
自溶作用通过 (干燥 法)和(加热法)实现。
8. 机械破碎法只要是通过机械运动产生的 (剪切力) 来破碎细胞。
9. 测定细胞破碎率的方法包括: (直接测定),(测定释放蛋白质或者酶的活力)和测定电导 率)。
10.细胞破碎法包括 (机械破碎法)和(非机械破碎法) 匀浆法)(超声波破碎法)。
非机法包括:(化学渗透法)度)。
14.在变性溶解的过程中,变性剂破坏了蛋白质的高级结构,但(一级结构)和(共价键)没有破 坏。
当(除去变性剂),蛋白质会重新折叠,恢复蛋白质的天然构型,1. 防止蛋白质沉淀的屏障有 蛋白质周围的(水化层) 和 (双电子层)2. 常用的蛋白质沉淀方法有:(.盐析法)沉淀,(有机溶剂)沉淀,(等电点)3. Cohn 方程中,Ks 越 (大) 值越 (小),盐析效果越好。
4. 蛋白质溶液的pH 在其等电点时,蛋白质的静电荷数为(0)。
。
机械破碎包括,(珠磨法)(高压(酶溶法)(物理破碎法)。
11.渗透压冲击法使利用高渗透压溶液产生的(压差) 作用来使细胞溶胀。
12.影响高压匀浆法破碎的因素包括: 压力, 温度和 通过匀浆器的次数。
13.影响包涵体变性溶解的因素 :(作用的时间),(ph ),(离子强度),(变性剂的种类和浓5.等电点沉淀的操作条件是(低离子强度)和(PH=PI )6. 有机溶剂沉淀时,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则有机溶剂用量越少;在溶液等电点附近,则溶剂用量越(少)。
7. 盐析常数Ks随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的(增大)或分子结构的(不对称)性1•反渗透中,溶质浓度越高,渗透压越大,则施加的压力越(大)。
2. 不对称膜主要由起(膜分离)作用的表面活性层和起(支撑强化)作用的3. 料液的流速增大,则透过量(增大),透过通量的极限值(增大)。
4. 当料液浓度提高时,透过通量(减小),极限透过通量(减少)。
5•浓度极化不存在时,表观截留率= 真实截留率;当溶质完全被截留时,表观截留率等于(1);当溶质自由透过膜时,表观截留率等于(0)。
6. 工业上常用的超滤装置有(板式),(管式),(螺旋差式)和(中空纤维式)。
7. 膜污染包括:(沉淀污染),(吸附污染),(生物污染)。
8. 影响膜过滤的因素:(料液浓度),(流速),(压力),(浓差极化),(PH值和盐浓度)。
9. 反渗透的的传质理论(溶解-扩散)(优先吸附-毛细管流动)(氢链理论)模10. 膜分离是利用膜的选择性(孔径大小),以膜的两侧存在的(能量差)作为推动力,由于溶液中各组分透过膜的(迁移率)不同而实现分离的一种技术。
11. 微滤和超滤的传质模型包括(筛子模型)和(细孔模型)。
12. pH和盐浓度对于膜分离速率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膜表面电位、膜结构特性)的影响,二是对(溶质电荷特性)的影响。
13. 对于膜分离过程,不仅需要具有优良分离性能的(膜),还应该将其安装在结构紧凑,性能稳定的器件使用,这就是(膜固体)。
1. 在较低的pH下有利于青霉素在(有机)相中的分配,当pH大于(水)相中。
2. 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两相之间(溶解度)不同而使溶质分离的方法称为萃3. 分配常数的适用条件是:(稀溶液),(溶质对溶剂互溶没有影响)和(必须是同一分子类型,不发生缔合或溶解)。
4. 溶质在液一液两相中达到萃取平衡时,具有化学位(相等),萃取速率为(0 )6. 弱酸性电解质的分配系数随pH (减小)而增大,弱碱性电解质随pH (减小)7. 萃取过程中有机溶剂的选择原则为(相似相容)原理。
包含两方面的相似:(分子结构)相似和(能量)相似。
8. 发酵液中夹带有机溶剂微滴形成(水包油0/W)型乳浊液;有机相中夹带发酵液形成(油包水W/0 )型乳浊液。
9. 无机盐的存在,可以(增强)溶质在水相中的溶解度,(增加)溶质向有机相10. 破乳常用的方法有(过滤或离心去除),(化学法),(物理法)和(顶替法和转型法)。
11.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相似一般以“介电常数”评价溶解的定量方法。
介电常数(近),极性(近),互溶性好;介电常数差距(大),极性相差(大),不容易1. 双水相中溶质在两相中的分配有(静电)作用、(疏水)作用、(生物亲和)2. PEG/DX双水相中,若降低PEG的相对分子质量,则蛋白质的分配系数(增大),若降低DX的相对分子质量,则分配系数(减小)。
3. 双水相中无机盐的添加对溶质分配系数的(相间电位差)和(表面疏水性)的4. 两水相萃取中,高聚物和高聚物形成两水相的原因是(聚合物不相容性),而高聚物和无机盐形成两相的原因是(无机盐盐析作用)。
5. 双水相相图中,系线(越长),两相间的性质差别(越大)6. 疏水因子HF是描述上相与下相之间(疏水性)的差异的参数。
疏水因子HF与成相聚合物的(种类),(相对分子质量)和(浓度)有关,与添加的盐的(种类)和(浓度)有关,还与(pH值)有关。
1•反胶团直径减小,则蛋白质的溶解率(减小);蛋白质的相,则溶解率(减小)。
2•常用的形成反胶团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是(AO下丁二酸-2-2基己酸酯磺酸钠)3. 表面活性剂)是构成反胶团的必要条件。
只有浓度达到(临界胶束浓度)以4. 蛋白质溶入反胶束溶液的推动力为:(静电作用力)和(位阻效应)。
1. 液膜萃取过程中,溶质的迁移方式包括(单纯迁移),(反萃相化学反应促进迁移),(膜向载体运输同向迁移)和(膜向载体运输反向迁移)。
2. 超临界萃取的方式包括:(等温法),(等压法)和(吸附法)。
3.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过程是由(萃取)和(反萃取)组合而成的。
4. 液膜分离系统的膜是由(膜溶剂),(表面活性剂),(流动载体)和(膜增强剂)构成的。
1. 吸附按作用力主要分为(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和(离子交换)吸附。
2. (交换容量)和(滴定曲线)是评价吸附剂性能的主要参数。
3. 离子交换树脂由(骨架),(活性基团)和(活性离子)组成。
4. 良好的吸附剂应该具备四个特点:(较强吸附能力),(较高吸附选择性),(机械强度高)和(再生容易)。
5. 大孔吸附剂是在聚合反应时加入了一些不参加反应的(制孔剂),聚合完成后将其除去,因而留下了永久性的(孔隙)而形成大孔网状吸附剂结构。
6. 离子交换树脂按树脂骨架分可分为(凝胶性树脂),(大网格树脂)和(均孔树脂)。
按活性基团可分为(阴~)和邙日离子交换树脂)。
7. 离子交换树脂中,交联度越大,交联剂含量(越高),树脂孔径(越小),机械强度(越高),一般不能用于(大分子物质或两性分子)物质的分离。
交联度大的树脂可以起到(分子筛)的作用。
8. 离子交换树脂的制备可以分为(缩聚)法和(加聚)法。
分别以(甲醛)和(二乙烯苯)作为交联剂。
9. 两性树脂是含有(酸碱两种基团)的树脂。
10. 离子交换过程的操作可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
11. 离子交换树脂总是优先吸附(高价)离子,对(低价)离子吸附较弱。
1•根据分离机理的不同,色谱法可分为(吸附色谱),(分配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凝胶色谱)等。
2. 层析操作必须具有(固定)相和(流动)相。
3. 溶质的分配系数大,则在固定相上存在的几率(大),随流动相的移动速度(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