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空题1. .根据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存在的吸附力性质的不同,可将吸附分为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和交换吸附;2. 比表面积和孔径是评价吸附剂性能的主要参数。
3. 层析操作必须具有固定相和流动相。
4. 溶质的分配系数大,则在固定相上存在的几率大,随流动相的移动速度小。
5. 层析柱的理论板数越多,则溶质的分离度越大。
6. 两种溶质的分配系数相差越小,需要的越多的理论板数才能获得较大的分离度。
7. 影响吸附的主要因素有吸附质的性质,温度,溶液pH值,盐的浓度和吸附物的浓度与吸附剂的用量;8. 离子交换树脂由网络骨架(载体),联结骨架上的功能基团(活性基)和可交换离子组成。
9. 电泳用凝胶制备时,过硫酸铵的作用是引发剂(提供催化丙烯酰胺和双丙烯酰胺聚合所必需的自由基);甲叉双丙烯酰胺的作用是交联剂(丙烯酰胺单体和交联剂甲叉双丙烯酰胺催化剂的作用下聚合而成的含酰胺基侧链的脂肪族长链);TEMED的作用是增速剂(催化过硫酸胺形成自由基而加速丙烯酰胺和双丙烯酰胺的聚合);10. 影响盐析的因素有溶质种类,溶质浓度,pH 和温度;11. 在结晶操作中,工业上常用的起晶方法有自然起晶法,刺激起晶法和晶种起晶法;12. 简单地说离子交换过程实际上只有外部扩散、内部扩散和化学交换反应 三步;13. 在生物制品进行吸附或离子交换分离时,通常遵循Langmuir 吸附方程,其形式为cK c q q 0+= 14.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的固定相是 疏水性强 的,而流动相是 极性强 的;15. 等电聚焦电泳法分离不同蛋白质的原理是依据其 等电点的不同;16. 离子交换分离操作中,常用的洗脱方法有 静态洗脱 和 动态洗脱 ;17. 晶体质量主要指 晶体大小 , 形状 和 纯度 三个方面;18. 亲和吸附原理包括 配基固定化 , 吸附样品 和 样品解析三步;19. 根据分离机理的不同,色谱法可分为 吸附、离交、亲和、凝胶过滤色谱20. 蛋白质分离常用的色谱法有 免疫亲和色谱法, 疏水作用色谱法 , 金属螯合色谱法 和 共价作用色谱法 ;21. SDS-PAGE 电泳制胶时,加入十二烷基磺酸钠(SDS )的目的是消除各种待分离蛋白的 分子形状 和 电荷 差异,而将 分子量 作为分离的依据;加入二硫叔糖醇的目的是 强还原剂,破坏半胱氨酸间的二硫键 ;22. 影响亲和吸附的因素有 配基浓度 、 空间位阻 、 配基与载体的结合位点 、 微环境 和 载体孔径 ;23. 阳离子交换树脂按照活性基团分类,可分为 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 、 弱酸性 和 中强酸性 ;其典型的活性基团分别有 3 、 COOH - 、2)(OH PO -;24. 阴离子交换树脂按照活性基团分类,可分为强碱性、 弱碱性 和中强碱性 ;其典型的活性基团分别有-+OH CH RN 33)(、2NH -、兼有以上两种基团;25. 影响离子交换选择性的因素有 离子水合半径 、 离子价 、 离子强度 、 溶液pH ,温度 、溶液浓度 、 搅拌速率 、和 交联度、膨胀度、颗粒大小 ;26. 离子交换操作一般分为 静态 和 动态 两种;27. 依据电泳原理,现有电泳分离系统可分为 移动界面电泳、 区带电泳和稳态电泳 ;28. 双相电泳中,第一相是 等电聚焦 ;第二相是 SDS-PAGE ;29. 结晶包括三个过程 过饱和溶液的形成 、 晶核的形成 和 晶体生长 ;30. 过饱和溶液的形成方法有 热饱和溶液冷却 、 部分溶剂蒸发 、 真空蒸发冷却法、 化学反应结晶法 和 盐析法 ;31. 晶核自动形成时,体系总的吉布斯自由能的改变ΔG 由 表面过剩吉布斯自由能ΔG S 和 体积过剩吉布斯自由能ΔG V 组成;32. 基本的离子交换过程由 外部扩散 、 内部扩散 和 化学交换 组成;33. 吸附包括 将待分离的料液通入吸附剂中 , 吸附质被吸附到吸附剂表面 ,料液流出 和 解吸 四个过程组成;34. 大孔网状吸附剂有 非极性 , 中等极性 和 极性 三种主要类型;35. 亲和吸附剂表面连接的“手臂链”的作用是 降低空间位阻的影响 ;36. 分子筛色谱(凝胶色谱)的主要应用是 脱盐 、 生物大分子的分离 ;37. 电泳系统的基本组成有电泳槽、电源、灌胶模具、外循环恒温系统、凝胶干燥器、电泳转移装置、电泳洗脱仪和凝胶扫描和摄录装置;38. 电泳后,样品的主要染色方法有考马斯亮蓝和银染法;39. 电泳过程中,加入溴酚兰的目的是指示蛋白的迁移位置;40. 固体可分为晶体和无定形固体两种状态;41. 结晶的前提是溶液达到过饱和状态;结晶的推动力是过饱和度;42. 根据晶体生长扩散学说,晶体的生长包括溶质通过扩散作用穿过靠近晶体表面的一个滞流层,从溶液中转移到晶体的表面、到达晶体表面的溶质长入晶面,使晶体增大,同时放出结晶热和结晶热传递回到溶液中三个过程;43. 影响晶体生长的主要因素有杂质、搅拌和温度;44. IEC操作多采用线性梯度洗脱和逐次洗脱。
45. HIC(疏水性相互作用层析)主要采用降低流动相离子强度的线性梯度洗脱法和逐次洗脱法;IEC(离子交换层析)主要采用增加流动相离子强度的线性梯度洗脱法和逐次洗脱法。
46. 由于温度升高使分子和原子的热运动加剧,结合部位的静电作用、氢键及金属配位键的作用会减弱,疏水性相互作用会增强。
47. 电泳是荷电(电解质)溶质在电场作用下,发生定向泳动的现象。
48. 电泳分离是利用电解质在电场中泳动速度的差别进行分离的。
49. 亲和层析的洗脱方法有特异性洗脱法和非特异性洗脱法。
50. 荷电溶质在电场中受到电场力和黏性阻力的作用。
51. 不连续凝胶电泳的凝胶层由 浓缩 层和 分离 层组成。
52. 不连续凝胶电泳的上层起 浓缩 作用,下层起 分离 作用。
53. 当微小晶体的半径c r r <时,则微小晶体会 自动溶解 ;当微小晶体的半径c r r >时,则微小晶体会 自动生长 。
53. 结晶是从液相或气相中生成 形状一定 、 分子(或原子、离子)有规则排列 的晶体的现象。
54. 结晶是内部结构的质点元作 三维有序规则 排列的形状一定的固体粒子,而沉淀是 无规则 排列的无定形的粒子。
55. 离子交换操作一般分为 和 两种;56.离子交换分离操作中,常用的洗脱方法有(pH 梯度) 和(离子强度(盐)梯度)。
57. 简单地说,离子交换过程实际上只有(外部扩散),(内部扩散)和(化学交换反应) 三步;58. 离子交换操作一般分为(动态)和(静态)两种;59. 根据晶体生长扩散学说,晶体的生长包括(溶质借扩散作用从溶液中转移到晶体的表面)、(溶质长入晶面放出结晶热)和(结晶热传递回到溶液中)三个过程;60. 影响晶体生长速度的主要因素有(杂质)、(搅拌)、(过饱和度)和(温度)。
选择题1. 凝胶过滤层析中,流动相的线速度与HETP 关系。
A.无B.线性减少C. 线性增加D. 对数2. GFC 中溶质的分配系数在分级范围内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对数值增大而。
A.线性增大B.线性减少C.急剧增大D.急剧减少3. 凝胶的分级范围越小,则分离度。
A.越大B.越小C.小于1D.小于04. 线性梯度洗脱过程中,流动相的离子强度线性增大,因此,溶质的连续降低,移动速度逐渐增大。
A.溶解度B.扩散系数C.分配系数D.分离度5. 逐次洗脱过程中,流动相的离子强度阶跃增大,溶质的分配系数降低。
A.逐渐B.阶段式C.线性D.急剧6. 当吸附操作达到穿透点时,应 B 操作。
A.继续吸附B.停止吸附C.停止再生D.停止洗脱7. 离子交换的分配系数与离子浓度呈 D 关系。
A.线性增加B.线性减少C.指数增加D.指数减少8. 凝胶过滤层析中,流动相的线速度与HETP成 C 关系。
A.无B.线性减少C.线性增加D.对数9.GFC中溶质的分配系数在分级范围内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对数值增大而B 。
A.线性增大B.线性减少C.急剧增大D.急剧减少10. 凝胶的分级范围越小,则分离度 A 。
A.越大B.越小C.小于1D.小于011. 如果亲和作用主要源于静电引力,提高离子强度会 D 亲和作用。
A.增加B.减弱C.不影响D.减弱或完全破坏12. 如果亲和作用以氢键为主,提高离子强度会 D 亲和作用。
A.增加B.减弱C.不影响D.降低或消除13. 当亲和作用以疏水性相互作用时,提高离子强度会 A 亲和作用。
A.增加B.减弱C.无影响D.完全破坏14. 在亲和分离操作中,许多亲和吸附的目标蛋白质用高浓度的盐溶液洗脱,说明 D 在亲和作用中占主要地位。
A.疏水性相互作用B.配位键C.非共价键D.静电力15. C 的存在可以抑制氢键的形成。
A.氧原子B.氮原子C.尿素和盐酸胍D.NaCl16. 电泳分离的机理是 B 分离过程。
A.液—液相平衡B.速率C.分配平衡D.筛分17. 凝胶电泳时利用 D 使分子大小不同的电解质分离的。
A.静电作用B.亲水作用C.疏水作用D.分子筛作用18. 电解质溶质的迁移率是 C 下的泳动速度。
A.单位时间B.单位溶质质量C.单位电场强度D.单位静电引力19. 结晶是利用溶质之间 C 差别进行分离纯化的一种扩散分离操作。
A.浓度B.静电引力C.溶解度D.扩散系数20. 若亲和结合作用源于亲和分子与金属离子形成的配位键,则加入可使亲和结合作用消灭。
A.NaClB.硅酸铵C.EDTA(乙二胺四乙酸)D.SDS21. 微小晶体的溶解度 B 普遍大颗粒晶体的溶解度。
A.低于B.高于C.接近D.等于22.线性梯度洗脱过程中,流动相的离子强度线性增大,因此,溶质的 C连续降低,移动速度逐渐增大。
A.溶解度B.扩散系数C.分配系数D.分离度23.逐次洗脱过程中,流动相的离子强度阶跃增大,溶质的分配系数 B降低。
A.逐渐B.阶段式C.线性D.急剧24. 具有亲和作用的分子(物质)对之间具有“钥匙”和“锁孔”的关系是产生亲和结合作用的 C 。
A.充分条件B.充要条件C.必要条件D.假设条件25. 若亲和结合作用源于亲和分子与金属离子形成的配位键,则加入 C可使亲和结合作用消灭。
A.NaClB.硅酸铵C.EDTA(乙二胺四乙酸)D.SDS26、结晶过程具有很好的()。
A.自范性B.均匀性C.选择性D.各向异性27、晶体具有自发地生长为多面体的可能性,此性质称为晶体的()。
A.自范性B.均匀性C.选择性D.各向异性28、离子交换树脂对不同离子亲和能力的差别,表现在()的大小。
A.离子价数B.溶液浓度C.离子水化半径D.选择性系数29、离子交换反应的速度主要取决于()。
A.离子大小B.溶液浓度C.交联度D.扩散速度30、一般用分离度R =()作为相邻两色谱峰完全分离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