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理学课件 肺炎

病理学课件 肺炎

(1)肺肉质变: (机化性肺炎) 机体抵抗力下降→中性粒细胞数量过少→纤维 素不能被完全溶解→由肉芽组织机化→病变肺组织 呈褐色、肉样外观,质韧如肉。
4、并发症
(1)肺肉质变: (机化性肺炎) 机体抵抗力下降→中性粒细胞数量过少→纤维 素不能被完全溶解→由肉芽组织机化→病变肺组织 呈褐色、肉样外观,质韧象肉。 (2)肺脓肿及脓胸或脓气胸
小叶性肺炎
(2)肉眼:病灶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色暗红或灰
黄色,中央可见细支气管的断面,切面可挤出脓 性渗出物。严重者病灶融形成融合性支气管肺炎。
融合性小叶性肺炎
说明: 1、病变本质:细支气管和肺泡的化脓性炎症
(又称支气管肺炎)
2、不波及胸膜,但可融合,甚至累及肺大叶 3、常由多种细菌混合感染 4、下叶及背侧多见,主要发生于小儿和年老 体弱者
病毒包涵体是病理学诊断病毒性肺炎的最可靠依据
Cytomegalovirus (巨细胞病毒)distinct nuclear cytoplasmic inclusions in the lung
病毒包涵体(核内)
Measles(麻疹) giant cells in the lung. Note the eosinophilic intranuclear and cytoplasmic inclusions
Chapter 7
DISEASE OF THE RESPIRATORY SYSTEM
支 气 管 树

左右主支气管
肺大叶
叶支气管 肺泡 段支气管 小支气管
导 部
肺小叶
细支气管
肺腺泡
终末细支气管
肺大叶:叶支气管连同它的分支至肺泡 肺小叶:细支气管连同它的分支至肺泡 肺腺泡:呼吸性细支气管所属的范围直至肺泡
红色肝样变期
④ 临床病理联系:
A、毒血症:寒战高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
B、肺损伤:咳嗽,咳铁锈色痰,可检出肺炎球 菌,病变波及胸膜出现胸痛。 C、缺氧:肺泡通换气功能↓ →动脉血氧分压↓ →发绀。 D、听诊:湿罗音,胸膜摩擦音 E、X线:大片致密阴影
(3)灰色肝样变期(5-6天) ① 形成:变态反应达到高峰并逐渐减弱 ② 镜下: A、肺泡壁:毛细血管受压,充血消退。 B、肺泡腔:大量纤维素和中性粒细胞,红细胞大 都溶解消失,少量巨噬细胞。相邻肺 泡间纤维素网连现象更多见。
(3)纤维素性胸膜炎
(4)败血症或脓毒血症
(5)感染性休克
Abscess formation(脓肿形成)
5、预后
无并发症,预后好,可完全恢复。
二、细菌性肺炎
(一)大叶性肺炎
(二)小叶性肺炎
1、病因和发病机制
2、病理变化
3、临床病理联系
4、并发症
5、预后
(二)小叶性肺炎
(lobular
pneumonia)
作用:通气、净化
构成: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
呼吸部 作用:气体交换
上皮: 假复层纤毛柱状→单层纤毛柱状 黏膜层 →单层柱状→单层立方 固有层: 结缔组织,含大量弹性纤维 支 气 管 壁 黏膜下层:疏松的结缔组织,含血管、 淋巴管、神经、混合腺 C 形透明软骨环(膜状韧带相连) 管壁 支架 疏松的结缔组织(弹性纤维) 平滑肌束
B、肺损伤:咳嗽、咳黏液脓痰,检不出肺炎链球菌 C、缺氧改善 D、X线:大片致密阴影
(4)溶解消散期 (1周后,持续1-3周)
① 形成:防御功能显著增强,中性粒细胞崩解,释
出蛋白水解酶,溶解纤维素,咳出或被 淋巴管吸收。病原菌被巨噬细胞吞噬。 ② 镜下: 纤维素溶解吸收,腔内大量巨噬细胞。 胸膜渗出液吸收或机化。 ③ 肉眼: 实变病灶消失,结构恢复正常
外膜
Ⅰ型上皮:与内皮细胞、基底膜组成气血屏障
肺 泡 Ⅱ型上皮:分泌表面活性物质,降低表面张力 肺泡间孔:使相邻肺泡相通


1、呼吸道管壁的特点:弹性组织丰富
2、呼吸道的防御体系
(1)粘液-纤毛排送系统:气管和支气管粘膜上皮细 胞、杯状细胞和腺体构成。
A 纤毛→排除异物
B 杯状细胞、腺体:粘液屏障 (溶菌酶、补体、干扰素、sIgA) C 上皮细胞、浆细胞:分泌型IgA(sIgA ), 杀灭病原微生物
病因 年龄 开始部位 病变范围 性质 肺泡破坏 胸膜炎 并发症 临床
二、细菌性肺炎
(一)大叶性肺炎 (二)小叶性肺炎 三、病毒性肺炎
1、病因和发病机制
2、病理变化
3、临床病理联系
4、并发症
5、预后
三、病毒性肺炎(viral pneumonia)
(一)病原体:病毒 (二)传染途径:呼吸道感染
(三)流行病学特点:多见儿童,散发,秋冬
4、结局及并发症:
(1)痊愈:
(2)并发症:
① 呼吸衰竭
② 心力衰竭
③ 肺脓肿和脓胸
④ 支气管扩张
⑤ 脓毒血症
大叶性肺炎与小叶性肺炎的区别
大叶性肺炎 小叶性肺炎 肺炎链球菌 化脓菌 青壮年 小儿、老人 肺泡 细支气管、肺泡 肺大叶 肺小叶 纤维素性炎 化脓性炎 () (+) (+) ()、融合性可能有 少 稍多 实变体征明显 无实变体征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drome, SARS
二、细菌性肺炎
(一)大叶性肺炎 (二)小叶性肺炎
三、病毒性肺炎
四、支原体性肺炎:典型间质性肺炎
1 熟悉大小叶性肺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 掌握大叶性肺炎的病理改变和临床病理联系
3 掌握小叶性肺炎的病理改变和合并症
4 熟悉支原体性肺炎的病变特点
2、部位:肺泡性、间质性肺炎等
3、病变范围:大叶性、小叶性、节段性肺炎
二、细菌性肺炎
(一)大叶性肺炎
1、概述
2、病因和发病机制
3、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4、并发症
5、预后
1、概述
(1) 概念:主要由肺炎链球菌引起的以肺泡内弥漫性 纤维素渗出为主的炎症,病变通常累及全部 大部分肺大叶。
(2)部位:单侧,下叶多见。常从肺泡开始,迅速播散 到一个肺段乃至整个肺大叶。 (3)临床特征:多见于青壮年。起病急,主要症状为寒 战、高热、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和咳 铁锈色痰。自然病程7-10天,预后好。
临床:发热,难治咳嗽,气促,胸痛
(四)病理变化:
1、基本病变(间质性肺炎:肺泡壁是主要病变)
(1)镜下: ① 肺泡壁:增宽,血管扩张充血,间质水肿, 多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浆细胞浸润 ② 肺泡腔:无渗出物或仅有少量浆液、炎细胞 浸润。严重病例有炎性渗出物。
(2)肉眼:肺组织充血水肿,体积略增大
Viral Pneumonia 病毒性肺炎
3、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1)充血水肿期 (1-2天) ① 形成: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浆液渗出 ② 镜下:
A、充血:肺泡壁→毛细血管弥漫性扩张充血
B、水肿:肺泡腔→大量浆液渗出,混有少数红
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3、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1)充血水肿期 (1-2天) ① 形成: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浆液渗出 ② 镜下: A、充血:肺泡壁毛细血管弥漫性扩张充血
1、病因和发病机制:
(1)病因:化脓菌感染
(2)诱因:呼吸系统的防御功能受损 (3) 发病机制
2、病理改变:以细支气管为中心,及所属肺组织的 化脓性炎症
(1)镜下: ① 细支气管:化脓性炎 A、黏膜上皮坏死、脱落、崩解 B、管壁及管腔内充满大量中性粒细胞 C、管腔内脓液形成 ② 细支气管周围的肺泡:化脓性炎 A、肺泡上皮坏死、脱落、崩解 B、肺泡壁及肺泡腔内充满大量中性粒细胞 C、肺泡腔内脓液形成 ③ 病灶周围的肺组织:充血、水肿、代偿性肺气肿
B、水肿:肺泡腔大量浆液渗出,混有少数红
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③ 肉眼:病变肺叶肿胀,重量↑,暗红色,切面 可挤出泡沫状血性浆液。
④ 临床病理联系: A、毒血症:寒战高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B、肺部症状:咳嗽、咳痰,痰可检出肺炎球菌 C、听诊:湿罗音 D、胸部X线:片状高密度模糊阴影
Upper right lobe pneumonia
(3)灰色肝样变期(5-6天) ① 形成:变态反应达到高峰并逐渐减弱 ② 镜下: A、肺泡壁:毛细血管受压,充血消退。 B、肺泡腔:大量纤维素和中性粒细胞,红细胞大 都溶解消失,少量巨噬细胞。相邻肺 泡间纤维素网连现象更多见。
③ 肉眼: 病变肺叶肿胀,灰白色,质实如肝。
④ 临床病理联系:
A、毒血症减轻
2、病因和发病机制
(1)病因: 肺炎链球菌 (2)诱因: 呼吸道防御功能减弱 (3)发病机制: 细菌侵入肺泡内繁殖 Ⅰ型变态反应
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
浆液/纤维蛋白原渗出 波及肺大叶 通过肺泡间孔或呼吸 性细支气管蔓延
3、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1)充血水肿期 (2)红色肝样变期 (3)灰色肝样变期 (4)溶解消散期
④ 临床病理联系:症状、体征逐渐消失。
说明: (1)大叶性肺炎本质:肺泡的纤维素性炎。 (2)四期病变无明显的界限,可出现不同时期 的病变。由于抗生素的干预,典型的四期
病变过程很少见。
(3)无肺组织结构的破坏,少量上皮破坏通过 再生修复,因此炎症消退后,肺组织可完 全恢复原有的结构和功能。
4、并发症
巨细胞
2、特异性改变
(1)透明膜形成 (2)多核巨细胞 (3)病毒包涵体 (4)流感病毒感染:肺出血较明显
(3)病毒包涵体
(viral inclusion bodies)
分布在增生的上皮细胞核或胞浆内,圆形 或椭圆形,红细胞大小,嗜酸性或嗜碱性染色, 其周围可见清淅的透明晕。 腺病毒,巨细胞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 麻疹病毒 核内(嗜碱性) 胞浆内(嗜酸性) 核内,胞浆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