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识偶然性和必然性

重识偶然性和必然性

重识偶然性和必然性重识偶然性和必然性【英文标题】A Reunderstanding of Contingency and NecessityPENG Xin-wu(Philosophy Department of Chinese People's University,Beijing 100872,China)【作者】彭新武【作者简介】彭新武(1968),男,甘肃漳县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博士生。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2。

【内容提要】从伊壁鸠鲁到马克思,从达尔文到恩格斯、莫诺,他们在承认偶然性的本体论地位上,是与现代科学精神相一致的。

偶然性和必然性这对范畴并不具有同等地位,偶然性是一种绝对的存在,而必然性则是相对的。

二者是多元的辩证统一:在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二者是同一事件在不同存在层次上状态属性即现实性和可能性的辩证统一;在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二者是一般和特殊、具体和抽象的辩证统一;二者相互联结,相互转化,辩证统一于整个世界和人类的历史进程。

【英文摘要】When recognizing the ontology of contingency,scholars of many fields ranging from Epikouros to Marx,from Darwin to Engels.Mono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modern scientific spirit.The two categories of contingency and necessity are not of equal status.Contingency is an absolute existence while necessity is relative.The two are of pluralistic dialectical unity.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things,contingency and necessity are the attributes on different existential level of the same thing,i.e.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realityand possibility.In man's activ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contingency and necessity are of dialectical unity between the general and the particular,the concrete and the abstract.The two combine with each other and change to each other,which form a dialectical unity in theworld and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mankind.【关键词】偶然性/必然性/复杂性科学contingency/necessity/complex science中图分类号:B0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22X(2001)02-0105-07一偶然性和必然性及其关系问题,早在古希腊,就有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以德谟克利特为代表,认为自然界中只有纯粹的必然性,偶然性只是出于人们思想上的无知;而伊壁鸠鲁则与此相对,指出只有偶然性才是现实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必然性乃虚幻的代名词。

在欧洲中世纪,德谟克利特强调必然性的观点颇受青睐。

基督教教义认为,世界的一切以及人自身的命远是由全知全能的上帝决定的。

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遂滋生出这样一种因果决定论的哲学信念:现在与未来的一切事件都是有定数的,是完全由过去的事件所决定的,因而现在和未来的一切都是必然的。

近代唯物主义虽然从根本上摆脱了宗教神学的宇宙观念,用自然代替了神,但是这种一切皆前定或预定的哲学信念却保留了下来。

如霍尔巴赫认为:在自然界中所引起的一切运动,都遵循着一些不变的和必然的法则,因而超自然的原因是没有的,宇宙本身不过是一条原因和结果的无穷的锁链[1](P45-51)。

而当时牛顿力学的成功尝试,极大地支持了这种哲学上的因果决定论。

后来,拉普拉斯将二者结合,提出了支配科学界100多年的拉普拉斯决定论,从而将德谟克利特对必然性的崇尚推向极致。

然而自19世纪末尤其是20世纪以来,越来越表现出一种强调偶然性的倾向。

这缘于现代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

首先是达尔文,他通过大量的实证考察,得出了生命起源于偶然事件的结论。

正是在达尔文这一划时代成就的基础上,恩格斯从广泛存在的偶然性出发,分析了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真实联系,他指出:是偶然性推翻了人们至今所理解的必然性。

必然性的原有观念失效了,把它保留下来,就等于把人类任意做出的自相矛盾并且和现实相矛盾的规定当作规律强加于自然界。

[2](P544)20世纪兴起的量子力学,更是对排斥偶然性的决定论观念的一场革命。

薛定锷方程表明,微观客体的行为在本质上是具有概率性的,不能对它作完全因果性的描述。

海森伯不确定原理也表明,我们根本不可能准确地把握微观客体存在的初始条件;即使在因果律严格成立的场合,也不能得到未来的确定性结果,因而事物发展并不具有牢不可破的必然性。

不过由于海森伯不确定性原理的表述中包含着一个观测者,因而其不确定性并不是指一种纯粹客观的不确定性,而是包含了观测者本身所具有的主体认识的局限性。

总的来看,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已日益表明偶然性存在的普遍性。

在这种趋势的推动下,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偶然性问题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但从讨论的整体情况来看,对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相互关系问题依然未能给出一个新颖而清晰的解答,多数论者仍然未能超出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某些陈旧解释框架。

目前,哲学教科书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大体可归结为如下两个命题:(1)凡是必然的都是偶然的,凡是偶然的都是必然的;(2)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对于第一个命题本文留待最后作出解答,这里先就第二个命题作出分析。

第二个命题是有的论者从恩格斯的如下两段论述中得出的推论:偶然性只是相互依存性的一极,它的另一极叫做必然性,在似乎也是受偶然性支配的自然界中,我们早就证实,在每一个领域内,都有在这种偶然性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内在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历史事件似乎总的说来同样是由偶然性支配着的。

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3](P197)。

笔者认为:(1)恩格斯的如上论述旨在表明,在任何偶然性的事件中,其深层都存在某种必然性,并且偶然性是受其内在规律支配的,但并没有强调必然性比偶然性更根本,我们并不能从中得出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这一结论。

(2)如果说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那么二者的关系就转化为一种现象和本质或者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然而由于这种观点同时又承认必然性对偶然性的绝对支配作用,那么我们由此便只能说,本质永远决定现象,或者内容总是决定形式。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因果决定性反映的是一种历时性的本质联系,它只存在于同一事物发生变化发展的前后两种状态中,而无论是现象和本质,还是形式和内容,反映的只是同一事物的不同属性在共时性上的某种本质联系,因而我们不能将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等同于现象和本质或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由于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中,在承认偶然性和必然性都客观存在的同时,支持和强调了伊璧鸠鲁所认为的偶然性是万物形成的源泉,是世界创造性和多样性的源泉等观点,于是有人便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上述观点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该论者认为马克思过分强调和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是不成熟的早期思想的反映,而恩格斯的观点则是在当时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因而在此问题上只有恩格斯的观点才能代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4]。

其实不然,从他们二人的不同表述看,马克思只是强调偶然性存在的本体论地位,而恩格斯则着重阐明在一切偶然性事件中肯定有必然性成份的存在,他们只是在当时的自然科学水平上各自解答了二者众多相互关系中的某一个方面,因而二人之间并不构成矛盾。

二从通常使用情况来看,必然性和偶然性这对范畴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事物在其变化发展过程中先后两种状态之间的联系;二是发生变化之后的状态属性。

在必然性事件中,先后状态之间的因果决定性联系和结果状态的确定性构成了必然性事件的两个基本组成要件,二者缺一不可,在同一逻辑层面上,如果一事件不是必然的,那么它便是偶然的,反之亦然。

#p#分页标题#e#(一)偶然性的存在分析。

偶然性与必然性既然在逻辑上构成一种矛盾关系,那么一事件只要不具备必然性两个基本构成要素中的任何一个,此事件便是偶然性事件。

这样偶然性事件便会有如下两种表现情形:一事件的未来状态是不确定的,我们即使按照严格的因果律也不能对其作出精确预测(偶然性之一);即使一事件的先后两种状态的表现是确定的,我们也不能确定出这两种状态之间主要表现为一种因果决定性联系(偶然性之二)。

1.关于偶然性之一。

自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以来,科学家们就笃信在世界的纷繁复杂性之下,必定潜藏着某种简单物和简单力。

这使得我们习惯于从秩序的角度看世界,而认为世界具有相对简单的秩序。

如今这种简单性思想正在瓦解,你所能去的任何地方都存在着复杂性[5](P271)。

现代复杂性科学认为,在自然界中,规则简单的秩序事实上是例外,而非定则。

复杂性的出现是由于在自然界这一大系统中,简单的组成因素以无数可能的方式自动地发生相互作用,而这种持续相互作用意味着我们在很多情况下不能将系统的一部分取出来孤立地加以研究。

从而与经典科学所强调的有序性和稳定性相反,我们在观测的所有层次上都看到了涨落、不稳定性、多种选择性和有限预测性。

因此,经典科学给予我们的只是自然的碎片。

这基于西方自近代科学以来所一直依赖的还原论思维方式。

还原论的思维方式也就是把世界分解得尽可能小,尽可能简单。

为一系列或多或少理想化了的问题寻找解题的答案,但因此而背离了真实的世界,把问题限制到了你能发现解决办法的地方[6](P72)。

用这种传统方式表述的物理学定律描述了一个理想化的、稳定的且与我们生活中动荡的、演化的世界完全不同的世界。

非线性打破了还原论者的迷梦[5](P271)。

的确,除了一些非常简单的系统外,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事情所有的人都被笼罩在一张充满刺激、限制和相互联系的巨大的非线性之网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