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奶业发展形势分析报告

奶业发展形势分析报告

奶业发展形势分析报告奶业发展增幅较快如果以20年为一个发展时期来划分的话,近20年是属于快发展的,在1995年之前的20年则是属于慢发展,发展走势是前慢后快,前后两个20年的发展指数对比,后者是前者的好几倍,可以说已经实现了一个大飞跃发展。

如果只拿出1998年至今年这16年的时间来看,这一时期的发展走势则为前快后慢。

2008年发生了惊世闻名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这一年正是我国奶业发展快慢的分水岭。

在2008年之前的10年,我国的奶业发展年均增长指数高达15%以上,这一战绩与记录在世界奶业发展中较为罕见;2008年之后的这五、六年,整个行业发展可以说是从卫星般的高速度跌入了蚂蚁爬行般慢速度,反差特别大,前行的车轮已驶入了慢车道,甚至在徘徊中缓慢前行,从近几年的奶牛存栏数、生鲜奶总产量和人均消费量等这几项指标,就可证明这一点。

纵观整个奶业发展来看,它的发展曲线是呈慢→快→慢波浪式曲线前行的。

目前,全国的乳品加工企业大约有657家左右,年生产总值大约2850~2900亿元,行业平均利润点约5.5~6%。

2013年的液态奶生产总量2335.97万吨,干乳制品生产总量362万吨(其中奶粉生产总量158.88万吨)。

2014年上半年全国的乳品生产加工总量,已出现了近十多年来首次负增长,奶粉生产总量同比下降-10.87%,液态奶同比下降-1.42%。

时至10月全国的乳制品生产总量2198.8万吨,同比增长只有0.04%;其中,液态奶的生产总量有1193.1万吨,同比增长也只有0.72%,全年生产总量能与去年持平就已算不错。

根据AC尼尔森报告显示,2014年上半年中国国内奶粉销售额虽有4%的增长,但销售量下降了7%。

2013年国内生产的婴幼儿奶粉大约在85万吨,今年比去年看来不会有很大的增量。

2014年的市场总容量,是在去年的基数上,再加上小包装成品进口13万吨,总量约为100万吨左右,与去年同比不会有多大的增量,市场总值大约在680—700亿元之间。

工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任曾在出席今年8月23日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第二十次年会时说:“近年来,我国乳制品行业总体上保持了稳定发展,乳制品的质量安全状况有了明显改善,稳定可控奶源的比例有了很大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素质持续提升,没有发生大的食品安全事故,消费者信心和市场发展得到了显著恢复,整个行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中国奶协副会长兼秘书长谷继承在出席今年7月8日“ 2014第二届中国--意大利食品安全对话”峰会上也表示:“当前我国奶业正处于历史最好发展时期,产量大幅度提升”。

谷秘书长在另一次的奶业大会上说:“我国乳业发展,产业水平普遍提升,转型升级步伐普遍加快,生鲜乳品质安全水平普遍改善,环保意识普遍增强”。

12月13日谷在出席国科司达特、易牧网第九届年会暨大客户高层论坛会上,对当前的奶业形势分析时认为:“当前局部地方出现卖奶难和价格低的现象,但奶业形势总体还是向好的,潜力巨大,我国一定会创民族品牌,建世界一流奶业”。

通过上述政府和行业协会有关人士了解到,中国奶业正处于历史发展好时期,发展前景乐观。

然而,我国奶业市场的巨大潜力也同样吸引了国外奶业的进入,目前常温奶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家已有27个,包括有美国、德国、法国、英国、韩国、泰国、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丹麦、比利时、意大利、瑞士、西班牙、奥地利、秘鲁等。

品牌多达近100个,其中德国就有20余个,澳大利亚有15个,新西兰有5个。

巴氏低温奶进入中国市场的,也有日本、韩国、澳洲、新西兰等这些国家。

今年1—10月份液态奶进口量已达20万吨,预计全年将有28万吨,而在2005年才只有3800吨,2010年1.59万吨,2011年4.05万吨,2012年9.38万吨,2013年18.45万吨,仅4年的时间进口量就增长了10多倍。

大包装洋奶粉进口逐年在增加,近几年的进口量分别是:2008年10.08万吨,2009年24.5万吨,2010年41.4万吨,2011年52.5万吨,2012年57.29万吨,2013年85.44万吨,2014年1—9月份81.38万吨,预计全年总量将超过100万吨。

大量的洋牛奶、洋奶粉涌入中国市场,这已构成了洋牛奶与国产奶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它已直接威胁我国的奶牛养殖业。

纵观近几年来我国的奶业发展,中国奶业自从经过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的冲击与洗礼后,发展模式与速度及资源流向等这些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已从快速转向缓慢发展,整个业态最大的特点就是2008年之前的快速增长状况已不复存在。

从数量和速度转向质量,从散养转向规模,从粗放转向精细,从单一转向多元,经营模式在变,市场格局在变,整个行业都在变化中前行。

业内人认为上面的统计数字含有很大的水分,实际的存栏量可能连1200万头还不到。

2014年1—9月奶牛进口量已达15.9万头,全年预计可达18万头,同比增加达80%,仅这一点进口量,是远远无法弥补国内的杀牛量的。

去年8月中旬起至年底闹了一场“奶荒”,奶价被抢狂升致6元/公斤。

今年近几个月又出现了一轮“奶荒”,而这次奶价却出现大跳水狂跌至3.90元/公斤,有些地区还降至2.50元,最近青海大通县良教乡等地区的散户奶农的奶价已下跌至1.60元/公斤。

两年中的奶价出现了过山车,这正暴露了我国奶业基础差、结构不合理和抗国际市场风险能力薄弱等这些深层次的问题。

这次奶荒与去年有所不同,去年是乳企抢奶源托抬高了奶价,而今年是乳企不想收购更多的牛奶,又或是一些地区卖牛杀牛过多而没有那么多的牛奶交售供应,例如杭州、青岛等地就出现了这种罕有的情形。

去年,国家工信部、发改委等共出台了《推动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方案》和婴幼儿奶粉进药店专售等十余项奶业新政。

当中有些新政,则处于出台容易下地难的尴尬状态。

年内实行兼并的企业并不多,仅有飞鹤并购关山乳业和吉林艾倍特乳业、蒙牛并购雅士利等三、四宗,且当中有一半是在兼并政策出台前双方就己谈好了的。

其余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对兼并的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不愿意被人兼并;大企业对市场份额少、资源小、经营能力一般、业绩平平这样的中小企业,又看不上,不感兴趣。

实际上,具备兼并实力的企业并不多,两厢情愿的更少。

兼并重组工作推进显得十分缓慢,鼓励兼并这一新政落地艰难。

婴儿奶粉进药店雷大雨点小,当初是打持着官方红头文件进去的,进去后却卖不出,消费者基本不买帐。

大部分的店1天只卖三、几罐,非常冷清,一片沉闷无声无色,全国没有一家店获得成功基本上都在惨淡经营。

如今还不知如何收场是好?进退都不是,进,缺乏动力,退,面子难搁。

奶粉进药店是在十分尴尬中推行,效应与原先设定的目标相当遥远。

从9月3日在京召开的“2014年全国认证机构管理工作会议”上获悉,目前还保留有27个国家共1686家境外乳业获得准入中国市场销售的许可认证,其中婴幼儿配方奶粉的企业共有55家。

至2014年12月24日止,全年累计共有204家进口商共255个进口品牌获得了国家质检总局的注册备案,这当中,使原先境外贴牌生产的“假洋鬼子”婴幼儿奶粉,己有相当一部份进入了洋品牌奶粉滩入大军的队例。

2013年的婴幼儿奶粉小包装成品进口量是12.28万吨,2014年1—9月份的进口量已有8.9786万吨,预计全年的进口总量将超上年。

中国人到底要不要喝那么多的洋牛奶洋奶粉?8)奶源质量安全还是让人放心不下2014年11月初,山东省商河县几十家奶农牧场所产上万斤牛奶被检出黄曲霉素超标,原因出自饲料受到污染。

9)奶粉进口商惨淡经营巨额亏损奶粉进口商今年的市道行情,可以说,似乎是全处于水深火热之牛。

年初由于对奶粉市场需求形势的误判,在4.2—4.3万元/吨这一高价位下单进贷,随后恒天然施行线上线下双价格运行以及全球奶粉价格一路下跌,手中的奶粉难于卖出,无奈之下只好将囤积的奶粉一降再降抛售,在这期间甚至还出现了相当长时间段的倒扣价,致每吨亏损多达2万元。

今年全年的奶粉超低价己使过半的进口商巨额亏损,据闻,天津有一家进口商己亏损2亿多元。

按他们的行话说:“辛苦三十年,一朝回到解放前”。

从上面这些业态市况来看,2014年的中国奶业发展形势未见得有多顺有多好,反倒显得一片平淡、消沉,甚至是趋于严峻和复杂。

我倒认为,中国奶业已到了所面临的是有史以来最大的考验。

亟待突破各方阻力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奶业发展亦刚好进入到从传统奶业转向现代奶业这一转变过程,由于新旧观念的冲突和各方利益的抟弈,在发展前行中必然会发生或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障碍或阻力、困难或问题。

就目前而言,在我国奶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包括有如下一些:三聚氰胺事件负面影响挥之不弃,消费者对国产奶信心不振,行业信任危机依然存在。

这一问题,已经被列为整个奶行业最大的最为重要的、同时又是亟需解决而又最难解决的一道难题。

桓天然前任首席执行官(CEO)西奥。

史毕根斯,不久前在接受中国媒体时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牛奶价格并不是我担心的问题,我担心的是消费者的信心,我们都知道,牛奶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

西奥换句话说,消费者的信心是不由我们生产企业来决定的。

西奥也是在告诉大家,失去了人心也就意味着没有未来的市场。

奶业资源分布不合理,产奶区高度集中在黑龙江、内蒙古等北方八省区。

这不合理的产业布局,是在人为地造成了北奶南调而增高了奶产品的运输成本;此外,还使得奶业欠发达地区大量的可利用的牧草、饲料白白地被浪费掉,而无法将其转化为蛋白质。

过于套用工业发展“做大做强”的理念来发展奶业,违背了农牧业及乳品生产的就地资源就地利用、就地养殖就地加工、就地消费和适宜适度发展的这一发展规律。

中国奶业资源较为分散,高度集中使用成本重,即使企业做大了也很难做强。

而全球这一行业的做法或规律是:“适度规模做强做精做好”。

企业急功近利,产品假借高端之名价位不断虚高。

有些企业的高端单一产品年销售高达75亿元之多,而成本连一半都不到,这是一个暴利产品,这种暴利是建立在对消费者欺骗的基础上的。

奶行业产业链利益分配严重失衡,利润分配不合理。

上游养殖业的利润占10%还不到,奶农完全没有议价权,奶价议价权全掌控在乳品企业手中,奶农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亏本养不下去时就只好卖牛杀牛甚至是弃养。

企业经营实力欠缺,抗市场风险能力差。

一遇外资迫近和洋牛奶、洋奶粉的入市冲击就朿手无策,甚至是市场失守。

标准粗糙,生奶国标落后。

没有高标准,就难有好奶源,没有好奶源,何来做出好产品?标准低也是影响消费者对国产奶不放心的原因之一,国标一天不复高,消费者的信心就一天也不会回来。

从业者社会责任、道德、行为准则不到位,企业欠诚信,行业自律差。

生奶加入杀菌剂保鲜,该杀的病牛而不杀而转卖他人宰上市,乳品加入防腐剂等。

品类不齐,产品同质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