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届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1届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1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学科试卷第I卷一、单项选择题1. 《论语·为政》中,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据此判断,十世可知的原因是A. 宗法制和王位世袭制的因袭B. 儒家思想逐渐成大宗C. “礼”的传承使文明得以延续D. 父系血缘关系得以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礼制传承的影响。

解读材料信息可知,子张问:“十代以后的社会制度和道德规范可以知道吗?”孔子说:“商朝继承夏朝的礼仪制度,改动了多少,可以知道;周朝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改动了多少,也可以知道;以后的朝代继承周朝的礼仪制度,即使百代,同样可以推测。

”,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礼”的传承使得文明得以延续,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礼”的传承对文明延续的作用,不是宗法制和王位世袭制的因袭,两者并不相同;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礼”的传承对文明延续的作用,并未体现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大宗,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早期儒家思想并未成为大宗;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礼”的传承对文明延续的作用,不是父系血缘关系的作用。

故正确答案为C 选项。

2. “唐无论社会、经济、选举、交通等,较之西汉,其繁杂程度又何止十倍!旧体制不足以取新社会,于是政务决策则由丞相一人转为中书门下两省合议,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俱不可得而专擅。

”从以上材料可以知中书和门下两省设立的最大意义是有利于A. 正确决策B. 限制皇权C. 分权制衡D. 推翻旧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根据材料“政务决策则由丞相一人转为中书门下两省合议,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俱不可得而专擅”可知,唐朝设立中书和门下两省有利于正确决策的实行,故A正确;B项表述错误,不是限制了皇权,而是加强了皇权;C项不符合题意;D项不符合史实。

3. 有学者认为:“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

”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中,治理天下与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为要。

下列项中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是A. 建立世官制B. 增设“参知政事”C. 强化“外朝”D. 实行察举制【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增设参知政事体现的是对丞相行政权的分割,B选项符合题意。

世官制属于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A选项排除。

外朝是以丞相为首的执行机构,强化外朝的说法不符合史实,C 选项排除。

察举制属于汉朝的选官制度,D选项排除。

4. 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为实施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

行省的设立旨在A. 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B. 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C. 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D. 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元朝为实施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来管理地方,所以行省的设立旨在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故选B;行省没有独立的民政权,所以没有地方政治的自主性,故排除A;行省是中央派出的行政机构,而不是监察机构,故C不符合史实;行省是用来管理地方的,故与中央政府的权力无关,所以排除D。

5. 据东汉崔寔记载:“(汉)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植,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

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

”若为该材料配图,合适的一幅是A.B.C.D.【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由“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

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可知此题考查的是我国耧播技术。

A项是二牛一人的耕作方法,西汉时出现,不符合题意;B项是曲辕犁,唐代出现,材料是在汉代;C项是播种用的耧,符合题意;D项牛耕图,不能反映“下种挽耧”。

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的农业·生产工具6. 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

这主要是因为A. 官营作坊产品有限B. 私营作坊工人增加C. 资本主义的萌芽D. 商业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管理,产品主要供宫廷和贵族需要,与市场联系不密切。

而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日用品用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私营手工业能够满足面城乡市场迅速增长的需要,其地位日益重要,在许多行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

7. 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①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②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④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非农业税在北宋整个税收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上升并超过了农业税,表明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工商业有很大发展。

故③④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政府并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①。

非农业税的增长也不能说明农业生产削弱,排除②。

故D项正确;排除ABC。

8. 下列材料描绘的内容与所指对象相符的是A. ①B. ②C. ③D. ④【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②所说的“烧生铁精以重柔铤”,“以柔铁为刀脊”,对应的是将生熟铁一起冶铸的灌钢法,B项正确;①栏中“江南水轮不假人”“一轮十筒挹且注”,相对的是唐代的灌溉工具筒车,而非翻车,③栏中“越窑”、“翠色”指的是青瓷而非白瓷,④栏中“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描绘的是陆上丝绸之路,不是海上丝绸之路,ACD三项错误。

9. 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人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 土地过度集中B. 有田者无力可耕C. 小农户个体经营D. 地权与劳动者契合【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中引文的准确理解与分析。

题干中引文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经济形态的向往,也就是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一种自然的较为淳朴的生活,与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的模式状态相符合,故C项正确;题干中只是谈到人们“佃则有田”,而没有阐释土地过度集中,故A项排除;“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说明人们有力可耕,故B 项排除;题干中地权依然三是地主阶级,作为劳动者的农民,两者是无法契合。

故D 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小农经济10. 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

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

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A. 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B. “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C. 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D. 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答案】B【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指的是“市"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全天候的生活方式”指的是“市"突破了时间上的限制,故B 正确;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属于“全天候的生活方式”,故A 不符合材料主旨;两宋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但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 错误;原有“市”的管理已经不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了,故D 错误。

11. 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如图分别为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和元朝大运河示意图,两个时期的运河都沟通了南北,但河道走向并不完全相同,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原因主要是A. 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B. 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C. 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D. 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答案】C【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图一是隋唐大运河,此时的政治和经济中心都在北方。

而从南宋以来,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且南宋时期的政治中心在南方,因此也会影响到元代的运河格局变化,故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是主要原因,C 项正确;ABD 项都不是主要原因,可排除。

12. 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孔子、孟子、荀子等。

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①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②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③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④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体现的是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①正确。

分封制和宗法制体现的是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②正确。

孔子、孟子、荀子等体现的是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③正确,①②③正确,A选项排除,C选项符合题意。

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的说法与材料无关,④错误,BD选项排除。

13. 《孝经》是阐发儒家伦理的著作,以“孝”为“百行之本”,进而阐述如何以忠孝、孝悌的原则处理君臣、父子、兄弟等各种社会伦理关系,以及立身、处事、齐家、睦邻、治国、事君等各种社会政治事务。

汉魏以来,《孝经》成为儒学教养的主要文本。

至唐代,《孝经》获得“经典”地位,升格为与“五经”并列的儒家“经书”之一。

《孝经》地位的演变反映了A. 儒学成为官方哲学B. 儒学地位得到强化C. 统治思想趋向保守D. 道德教化受到重视【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孝经》从汉魏以来儒学教养文本到唐代成为与五经并列的经书之一,说明以孝道为代表的儒家伦理道德受到统治者的重视,D选项符合题意。

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使儒学成为官方哲学,A选项排除。

儒学地位的强化是为封建统治服务,体现的是统治者对道德教化的重视,B选项排除。

《孝经》地位的提升,不能反映统治思想趋向保守,C选项排除。

【点睛】从汉朝开始,儒学就成为统治全国的指导思想,时代愈是往前发展,统治者对他的依赖程度也愈大。

为了统治帝国,维系王朝的需要,历代君主无不尊崇儒学,以儒学治天下。

14. 黄宗羲认为,上古君王“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后世君主则“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古之君王,受到人们爱戴:“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而今之帝王.则人民“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

据此可知,黄宗羲A. 反对中国古代的封建君主制度B. 认识到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危害C. 反对脱离物质生活而空谈义理D. 认为保卫国家是天下人的责任【答案】B【解析】根据“而今之帝王,则人民‘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结合所学,黄宗羲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故选B;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不反对封建君主制度,排除A;C与材料无关,排除;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也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