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第5课.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第5课.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东部继续发展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西部大开发
(3)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日本每年要用掉250亿双一次性筷子,其中 90%以上是从中国进口的。需要采伐数万平方公 里的森林,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他们很 珍惜自己的森林,很少用自己的森林生产一次性 筷子,中国森林覆盖率仅仅18%,却成了日本一 次性筷子的最大出口国。2006年3月,中国政府 加强了对一次性木筷子的生产限制,日本国内一 次性筷子的价格上升了50%,日本餐饮业面临着 “筷子荒”。
节能减排
退耕还林
新型能源(风力发电)
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对消费的要求:
在保证人民群众过上舒适的小康生活的前提 下,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和浪费;
要在全社会形成以节约为荣、浪费可耻的文 化氛围,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习惯。
二、材料分析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蓝图:“到2020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 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 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 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 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 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 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加贡献的国家。
(二)情感态度观念:认同党和国家关于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的方针政策,增强节约和忧患 意识,树立环保意识,爱护环境资源,养成 环保习惯,拥护党和国家发展经济的方针政 策。
(三)运用: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科学发展观 对社会经济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能初步运 用科学发展观解决自己职业生涯与发展的实 际问题,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发展经济的 方针政策。
探究活动之一:结合自己的家庭生活变化,说说改革开放 带来的新变化、新发展。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 (1978年)开始实施的基本国策。 改革序幕——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 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 开放序幕——在深圳、珠海、汕头、厦 门设立经济特区
小岗村
深圳
改革开放与家庭生活变迁 (小组竞赛方式)
探究活动之四:说说我未来的理想生活。
2.全面小康的特点
经济更加发展 民主更加健全 科教更加进步 文化更加繁荣 社会更加和谐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土地沙漠化
水污染
图中的现象说明了什么?给我们什么警示?
沙尘暴 白色污染
树立科学发展观
1、必要性
重视第一产业的发展——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 路:农业增长+农村稳定+农民增收 发展第二产业——由大变强,主要依靠技术进步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传统服务业:住宿餐饮+交通 运输+商业+教育+卫生+体育+文化;新兴服务业:信 息传输+银行保险+科技服务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保持东部持续发展 的前提下,推动中 部地区崛起,实现 东北地区振兴,开 发西部地区—— 形成东中西互动、 优势互补、相互促 进、共同发展的区 域发展格局,逐步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二)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1、小康的提出 当今“小康社会”概念是邓小平
同志在1984年3月对日本首相中曾根 康弘的谈话中首先提出,此后,邓小 平同志有多次重申“小康”概念,并 把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 第二步,界定为达到小康。
探究活动之二:邓小平同志的“三步走”指哪三步? 什么是“新三步走”战略部署?
2000年 2015年 对比 家庭收入 住房条件 大型家电 出行车辆 教育情况 恩格尔系数 观念转变
……
什么是“小康”社会?
“小康”一词的历史渊源—— 最早出自《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 康”,是指可以维持中等生活水平的家 庭经济状况,过上不愁吃、不愁穿,并 略有结余的生活。
现代意义的“小康”,是指在温饱的基 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 足食。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八大提出我国要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的目标
(一)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成就
综合国力由弱到强,GDP从占世界1.8%升至12% ,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超过10倍,实现从温饱 不足到总体小康; 城乡协调共同发展,城镇化率从不足18%上升到 53.7%左右; 外贸规模从世界第29位上升到第一位,外汇储 备从1.67亿美元增长到3.82万亿美元; 义务教育普及率从64.3%上升到99%以上,高等 教育毛入学率从1.55%上升到30%左右
第5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学习目标
(一)认知:了解我国改革开放38年来取得的 伟大成就、实现现代化“三步走”和“新三 步走”的发展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 斗目标和意义、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 型社会的基本要求,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科学发展观、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 型社会的含义等。
学习目标
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 模式:
不能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推动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 完善产业政策,加强市场监督,建立落后产能退出 机制,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开发 和推广。
资源浪费
环境污染
生态失衡
中国每年因污染损失10%的GDP
全国有70%的江河水系收到污染,40%基 本丧失了使用功能,流经城市的河流 95%以上收到严重污染;3亿农民喝不到 干净水,4亿城市人呼吸不到新鲜空气; 1/3的国土被酸雨覆盖,世界上污染最 严重的20个城市我国占了16个。
阅读有关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如何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全面”?
(2)材料中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有哪些?
课外拓展
请观察你身边资源浪费、环境污染 、生态失衡等现象,分组收集有关资料, 每组自制一份主题为“珍惜资源,爱护 环境,从我做起”的小报。
资料链接
全球四分之一的笔记本电脑和三分之一的数码相机是我国 苏州生产的,然而每销售一台电脑我们要给英特尔几十美元, 微软几十美元,中国人自己赚的大概只剩10个苹果的钱,生 产一台DVD,我们的利润只有1~2美元;生产一件MP3,我们的 利润只有一美元多。
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占全球纺织服装贸易总额的24%, 但自主品牌不足1%,且没有一个世界名牌,我国彩电、手 机、计算机、DVD播放机等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关 键芯片依赖进口。我国企业不得不将每部手机售价的20%、 计算机售价的3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
邓小平设计的“三步走”发展战 略
第一步:(1981——1990)实现国民 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
第二步:(1991——20世纪末)国民 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达到 小康水平√
第三步:(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 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 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历史性跨越: 贫困 温饱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主要依靠人力、物力投入的增长方式 (粗放型)
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 管理创新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集约型)
经济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的划分: 第一产业:农业 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中国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美国
第三产业
我国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 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 后,三大产业的关系还不协调。
经济增长(量)≠经济发展(量+质)
经济发展越快越好吗? ——速度并不决定一切,
小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新三步走”战略部署(对第三 步的具体化)
第一步:(2001——2010)实现国民 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 小康生活更加宽裕
第二步:(2011——2020)使国民经 济更加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三步:(2021——2050)基本实现 现代化
2、总体小康的实现
到20世纪末,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 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的衣食住用行实 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有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而忽视社会的 全面进步,会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导致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2、内涵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 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 兼顾。
(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什么问题
资料链接
据统计,中国平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为16.8%。 但是,中国也为增长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数据显示, 2006年中国GDP总量占到世界总量的5.5%左右,但是 中国为此消耗的标准煤、钢材和水泥,分别约占全世 界消耗量的15%、30%和54%。与此同时,松花江水 污染,淮河污染,太湖蓝藻事件,越来越多的环境危 机为中国经济敲响了警钟。
探究活动之三: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
总体小康≠全面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 经济上的目标: 1、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2、基本实现工业化 3、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 4、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