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八章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第八章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假定性情境:让两个家庭 八个人物之间的矛盾纠葛 发生在两个场合(周家客 厅与鲁家住宅)及一昼夜 之内,冲突集中而强烈。
《牡丹亭》
《牡丹亭》中杜丽娘 “梦而死”、“死而生” 式追求爱情幸福的离奇 情节,由于情感真挚, 人们就会从心理倾向上 忽略其他而“以假为 真”。
主观的真实
文学创造有主体性或主观性
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与生活真实不同
➢ 内蕴的真实 ➢ 假定的真实
与科学真实不同
➢ 主观的真实 ➢ 诗艺性
内蕴的真实
何谓内蕴的真实
➢ 以“历史理性”的眼光,透过生活真 实的表层对社会生活的内蕴作出艺术 的揭示和表现
➢ 社会生活内蕴的层次
➢ 真相事理层 ➢ 历史文化层 ➢ 哲学意味层
文本赏析
诗人艾青
巴尔扎克表现人类社 会生活的活生生的横 断面的《人间喜剧》
三、艺术概括
艺术概括的规定性
➢ “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屠格涅夫谈艺术概括
➢ 实现“个别”与“一般”相统一 是一个艺术提炼的过程 比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
屠格涅夫谈艺术概括
屠格涅夫
我在生活中遇到了某一位费克 拉·安德烈耶夫娜、某一位彼得、 某一位伊凡,……我仔细观察他, 他或她使我产生了特殊的印象; 我反复思索,后来这个费克拉、 这个彼得、这个伊凡离远了,不 知流落到哪里去了,但是他们所 造成的印象,却深印下来,逐渐 成熟。
巴尔扎克论真实
Honore de Balzac
“获得全世界闻名的不朽 的成功的秘密在于真实”, 不真实的作品“现在与将 来都不会有任何价值”。
——巴尔扎克
别林斯基论真实
“真正的艺术作品永远以真实、自然、 正确和切实去感染读者”,这样的作品 越是多读,“你和它之间的内在情意和 联系也就越深入、实切而不可分割。”
现实型作品
➢ 艺术情境是虚构的、假定的,如《雷雨》
假定与“真” :真事理/真情感,如《牡丹亭》
《西游记》、《变形记》
唐僧(现实形象)与孙 悟空、猪八戒以及神仙、 妖魔(非现实形象)的 结合
《变形记》主人公格里 高里变成甲壳虫(非现 实形象)与周围其他人 (现实形象)的结合
《雷雨》
戏剧家:曹禺
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创作主体把内 在的尺度即审美价值取向运用到对 象上去的能动性介入和把握的过程。
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
生活原型是一个爱情悲剧故事:一个 贵族青年提出同一个女囚犯结婚,得到同 意。举行婚礼时,女囚犯却突然死亡。托 尔斯泰把《复活》的艺术形象上升为典型, 使艺术概括的力度在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中 达到了顶峰。
➢文学提供的“真实”都被主观化、 心灵化
➢艺术创造自由地把客体世界变成 主体的认识与感悟、情感与意志 的对象物
文本赏析
当太阳破晓时光,它呐喊着,打 开了黑沉沉宇宙的大门。那时,它 红得那样发亮、发烫,然后把红光 普照大地。于是大地苏醒了,树叶 从沉睡中扬起头,水波从凝静中张 开眼,一切曾经被黑夜掩盖了的, 都露出了鲜红的笑靥,花朵带着珍 珠般的露珠,在第一线战颤的阳光 中,显得那样的鲜艳可爱。
一、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
情感评价是文学创造的本质属性
➢ 文学创造以情感评价发挥着审美意识形态 作用
➢ 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从形象性问题上得 到印证。比如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
齐白石的虾
徐悲鸿的马
二、情感评价作为“诗意的裁判”
含义
➢ 作家以主体的审美价 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 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 予独特艺术处理,创 造具有鲜明的独特个 性,体现着一定审美 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 的方法
作用
➢ 艺术概括是实现艺术 真实的基本途径。比 如《追忆似水年华》 和《人间喜剧》
《追忆似水年华》和《人间喜剧》
普鲁斯特通过自己的 感觉表现客体世界的 《追忆似水年华》——刘白羽:《平明小札》作家刘白羽诗艺性
含义
➢ 诗的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
作用
➢ 文学按照主观化方式把握客体世界, 必然要讲究“诗艺”
➢ 假定性情境是在“诗艺”中生成 ➢ 没有“诗艺”运用便没有艺术真实
文本赏析
秋浦歌
李白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三、真实的发掘与表现(艺术概 括)
艺术概括
多余人的形象罗亭, 革命者的形象巴扎洛 夫等,都不是从概念 出发由一般演绎成的 个别,而是通过对特 殊的观察,比较,思 索而造成的个别与一 般的统一,从个别达 到一般
个别因特殊而不可重 复,一般因特殊而意 蕴无穷
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有赖于作家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 验和情感经验,对其所观照和描述 的特殊进行开掘,提炼,补充和改 造。
第八章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第一节 艺术真实
认识与艺术真实 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艺术概括
认识与艺术真实
文学作为认识活动
➢ 文学是理解、反映和阐释对象世界的认 识活动,旨在其蕴藉中创造认识与审美 相统一的形象体系
➢ 作品 “真实性”的品格:历史理性 ➢ “真”是文学的审美价值追求实现的基
础,巴尔扎克论真实、别林斯基论真实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假定的真实
以假定性情境反映或表现社会生活的内蕴 浪漫型和象征型作品
➢ 把现实形象与幻想的非现实形象融会,如 《西游记》、《变形记》
➢ 以虚拟形象世界取代现实的形象
《 复 活 》 插 图
第二节 文学的伦理与情感(情 感评价)
伦理与情感是文学的核心要 素
情感与“诗意的裁判” 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
一、伦理与情感
认识与情感
➢ 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客观反映, 情感是对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评价
➢ 认识是情感形成的依凭,情感是渗透着 认识的情感
➢ 文学创造以艺术真实反映生活和情感评 价裁判生活的方式实现其价值功能
——别林斯基
真实性成为衡量文学创造成就的 首要标准
恩格斯对《城市姑娘》 的具体分析
肯定其“如实地叙 述”,“表现了真正 的艺术家的勇气”
高度赞扬列夫托尔斯 泰“创作了无与伦比 的俄国生活的图画”, 成为“俄国革命的镜 子”
求真的审美取向存在于文学创造 的全部领域
蒲松龄《聊斋志异》 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抒情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