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文学的美学蕴涵_1

儿童文学的美学蕴涵_1

---------------------------------------------------------------最新资料推荐------------------------------------------------------儿童文学的美学蕴涵儿童文学的美学蕴涵周新凤,刘延福(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摘要:儿童文学是文学的形态之一,它适应儿童的审美天性,契合儿童心理特点,能满足儿童的诗性智慧以及多层次的审美需要。

儿童文学作品中包含的童年情趣、成人视角的积淀以及特有的艺术韵律,表现出鲜明的审美特质和诗性智慧,有着丰富的美学蕴涵,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儿童文学;审美特质;诗性智慧;美学蕴涵中图分类号:I 28 文献标志码:A 二十世纪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了人类理想存在的一种方式,那就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

诗意的存在成为人们最本真、最理想的生存状态,或者可以这么说,你可以不是一个诗人,但不能不是一个诗意的栖居者。

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其优美的语言,向读者展示着具体生动的形象,表达着人们的喜怒哀乐,为读者提供了巨大的创造和想象空间。

正如孔子所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

对儿童而言,能为他们理解和接受的文学作品当属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是指那些与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及阅读能力相1/ 14适应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它包括有幼儿文学、童年文学(狭义的儿童文学)与少年文学三个层次,其中以小学阶段的儿童为读者对象而创[1]P26它包括儿童诗、童话、神话、儿童故事等。

作的童年文学是儿童文学的主体与核心。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适应了儿童纯真、稚朴、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审美天性,契合了儿童形象性、泛灵论的心理特点,满足了儿童的诗性智慧以及多层次的审美需要。

因而,它受到了儿童的喜爱与欢迎,成为孩子们不可缺少的亲密伙伴。

儿童文学在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发展审美能力、完善人格构建、身心全面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郭沫若说:人类社会根本改造的步骤之一应是人的改造,人的根本改造应从儿童感情教育、美德教育着手。

他认为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在于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在于人性之熏陶。

这就是说孩子一踏进社会,就能在儿童可阅读的文学作品里熏陶成长,这些作品就能像雨露一样滋润孩子的心田,丰富他们的心灵与情感,让孩子在启蒙教育之始就能感受着诗意的生活,受到真善美的启迪。

一、泛灵论儿童的审美意识与审美特点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的思维是一种处于我向思维与社会思维之间的思---------------------------------------------------------------最新资料推荐------------------------------------------------------ 维,是一种自我中心的思维。

这种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主客体不分,即把主观的东西客观化,把世界人格化。

皮亚杰把儿童意识中这种物我不分、主客不分,客体对主体的依赖关系称作为依附(adhere)。

随着儿童智力的发展,主体与客体逐渐分化,这种依附也就逐渐减弱。

不同程度的依附有不同形式,儿童泛灵论即是最重要的一种。

国内儿童文学专家谭旭东认为:儿童意识中的泛灵论是与原始意识中的万物有灵论同构对应的。

作为生命黎明时期的儿童,他们的思维对外在真理世界的把握与原始人一样处于混乱状态,分不清物理与心理世界,分不清思维的主体与思维的对象,也就分不清现实与想象的东[2]儿童的世界是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在他们的世界里小狗西,这就导致了儿童泛灵观念。

会说话,猫被老鼠耍得团团转,连胖胖的小猪也会使出降龙十八掌这一切在他们看来是那么地不容置疑。

儿童正是这样通过这种泛灵论的观念,赋予整个世界以情感和意识,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绚烂多彩,到处充满蓬勃昂扬的生命力。

儿童特有的诗性智慧和他们所具有泛灵论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更3/ 14容易移情。

面对客观世界的对象,他们充满信心地想象,没有任何东西能压制他们或者能对他们施加影响。

给审美对象以生命和灵魂的是他们自己,他们就是这个王国的主宰。

在他们的世界里,强大的灰太狼可以成为永远的失败者,而作为弱者的喜羊羊、美羊羊甚至整天就知道吃饭睡觉的懒羊羊,都可以战胜强大的灰太狼和狡猾的红太狼。

动画片《猫和老鼠》更是完全颠倒了现实世界中的猫和老鼠关系,猫咪 Tom 和老鼠 Jerry 是一对欢喜冤家,他们常常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闹得天翻地覆,小老鼠 Jerry 总是不会受到任何真正的伤害,而作为猫的 Tom 却被老鼠耍得团团转,总是难免受些皮肉之苦。

然而,这一切在现实世界中看似绝对不可能存在和发生的事情,在儿童看来是那么理所当然。

而这种投射活动本身通常是一种不受意识控制之下的无意识过程。

由于无意识的情感具有潜在的统摄作用,当儿童沉浸在某种情感状态之中时,他们不会有意掩饰自己的感受笑,就痛痛快快、酣畅淋漓,甚至不惜把自己笑到沙发底下;哭,也是气震山河,让大人不知所措。

他们对艺术作品作出情感应对时,会不自觉地把这种情感弥漫---------------------------------------------------------------最新资料推荐------------------------------------------------------ 在对艺术文本的直觉和想象中。

儿童意识中的泛灵论是儿童文艺作品的根本生命力所在,是艺术魅力的源泉之一。

比如动画片《哪吒传奇》中哪吒的形象:他手执混天绫、身挂乾坤圈、脚踏风火轮,锄强扶弱,极富正义感;他自由、任性、倔强、叛逆,但又是那么地合乎情理,使得所有的观众都为他叫好。

勇敢正义、聪明灵活、开朗乐观的哪吒成为儿童心目具有英雄性的独创形象。

这里的哪吒,契合了儿童文学的泛灵论观念,也符合儿童文学的人造论精神。

而哪吒之所以吸引儿童,完全在于这个形象契合了儿童意识中自我中心思维的敏感性,契合了儿童审美经验诗性智慧和原始思维。

二、童年情趣与成人视角儿童文学创作的内在要求儿童意识中的泛灵论,体现了儿童具有与成人不同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倾向。

儿童文学作家在创作时就应该根据儿童的这种审美特质,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创作出适应儿童审美需求的文学作品。

与一般的文学活动相同,儿童文学活动(文学创作-作品生成-文学欣赏)主要是一种审美的精神性活动。

审美是儿童文学的本质所在。

5/ 14儿童文学是作家按照美的规律以及儿童的心理认知特点,运用适应儿童的艺术手段而创造的,反映儿童生存其中的现实生活的美丑属性并体现出作家审美意识的文学作品。

它涵盖着创作者以及儿童的审美观点、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

儿童文学作品以儿童乐于接受的优美形式呈现出来,激起儿童读者的美感,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孩子多层次的审美要求,引导他们提升思维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趣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儿童文学的审美特质,是指其不同于一般文学作品的基本审美特征和艺术品性。

郭沫若早在 1921 年就曾指出:儿童文学的世界总带些神秘的色彩,有种不可思议的美,有种不可思议的光,儿童文学当具有秋风霁月一样的澄明,然而决不像一张白纸。

儿童文学当具有晶莹宝玉的莹澈,然而决不像一块玻璃。

真正的儿童文学作品是与儿童审美感受力相契合的。

同时,儿童文学作品也是成人感悟生活的沉淀与激发。

因此,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在于儿童与成人两种审美意识的冲撞与调和。

(一)童年情趣儿童文学创作应有的期待视野童年情趣是儿童文学所独具的审美意象,是儿童文学美学特质的主要表现形式。

纯真是儿童生命中固有品性和生命力之所在,是儿童文学作品纯真美的客观来源。

---------------------------------------------------------------最新资料推荐------------------------------------------------------ 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其著名的童心说中说: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3]P90 他认为,童心即情感表达的真实自然,无任何的外在掩饰。

童心就是真心。

真包含着多重含义:一方面,儿童用那份自然原初之心去体验周围世界,没有任何前在的爱恨憎恶的价值取向与审美规范的限制;另一方面,那份体验后的感觉是真实本然的,不受任何来自社会和世俗的影响,所以这份体验又是真实而澄明的。

这份纯真是舞动的风、跳动的火,清明而炽烈,是成人世界根本不存在的儿童世界所特有的生命体验。

因此,如果创作者没有一颗绝假纯真的童心,就无法创作出有鲜活生命力的儿童文学作品。

儿童文学作品应该蕴含着深刻的童年情趣。

儿童的赤子之心有着极大的发展和塑造的空间,特别需要美的陶冶、爱的滋润,以有利于儿童身心的正常发展。

而这所有的一切的前提是儿童首先要接受这个作品,所以儿童文学作品的首要条件就是作品必须富有童年情趣。

7/ 14比如曹文轩的《草房子》,它是一部充满儿童情趣的小说,描写了善于异想天开、顽皮淘气的桑桑难忘的小学生活。

小说中的每一个页面、每一个行段都是一副纯美的画面,那纯真的人儿、纯真的灵魂、纯真的友谊以及那一声声纯真的童音、一首首纯真的童谣仿佛让人重新回到了幼时的油麻地,找回了失落已久的童年的纯真与感动。

故事中充满了多彩绚烂的梦想和天真的情趣,让人读来禁不住回忆起儿时的自己。

书中运用了比喻、对比、反语、双关等手法,由语言、情景的不协调构成喜剧的矛盾冲突,造成趣味性和幽默效果,构成一种清新、轻松、隽永的欢愉之美。

(二)成人视角的积淀儿童文学创作的应有之义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可能是童年情结的驱使,然而创作者毕竟是成年人,历经岁月的磨蚀和社会生活环境的涤荡,所以,体现在作品中的童年体验已经不可能完全属于儿童的心态。

作为读者的儿童,其审美实践比起成年人来说要少很多,并且儿童与审美活动有关的各种心理活动也未能充分地发展,因此儿童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理解和思考能力等也相对较弱。

而且儿童由于体能的局限和心智发展的局限,其活动的范围、广度及深度也相应受到极大的限制。

与之相对,作为儿童文学创作主体的成年人,其身心发育的成熟、其人生阅历的丰富、其审美实践的深度和广度,都决定了儿---------------------------------------------------------------最新资料推荐------------------------------------------------------ 童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美是一种成熟的美,既有着较广阔的审美视野、较丰厚的审美内涵,又有较鲜明独特的审美个性、较多样化的审美表现形式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