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试卷一、古诗文阅读鉴赏(43分)(一)古诗文默写(8分)1.补写下列古诗文中的空白部分(每空1分,共8分)(1),泣涕零如语。
(2)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
(3)日月忽其不淹兮,_________________。
(4),。
(5)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泣孤舟之嫠妇。
(7)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
(8),抱明月而长终。
2. 翻译下列句子(每个2分共8分)(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举,可怜焦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译文:(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诗歌鉴赏(6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3~4题。
(6分)送魏二唐·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3、第二句中的“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在艺术构思上虚实结合,请对这种艺术手法及其作用作简要分析。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内文言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7题。
(每小题3分,共9分)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为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5、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正襟危坐,而问客曰危:端正B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萦绕C知不可乎骤得骤:突然D而吾与子之所共食食:享受6、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苏子愀然冥然兀坐,万籁有声B虽一毫而莫取抱明月而长终C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举匏樽以相属D哀吾生之须臾此非曹孟德之诗乎?7、下面对两个文段的叙述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借客人之口,运用了联想的修辞手法,抒发了岁月易逝,人生苦短的感慨。
B第一段“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运用短句,一气贯注,从音韵节奏上反映了赤壁大战的紧张气氛。
C第二段用江水、明月作比较,引出哲理论述,起到了画龙点睛,道明主旨的作用。
D选文两段主客问答,表现了作者矛盾痛苦又仍然旷达乐观的复杂心情。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每题3分,共12分)黄昌字圣真,会稽余姚人也。
本出孤微,居近学官,数见诸生修序序之礼,因好之,遂就经学。
又晓习文法,仕郡为决曹。
刺史行部,见昌,甚奇之,辟从事。
后拜宛令,政尚严猛,好发奸伏。
人有盗其车盖者,昌初无所言,后乃密遣亲客至门下贼曹家掩取得之,悉收其家,一时杀戮。
大姓战惧,皆称神明。
朝廷举能。
迁蜀郡大守。
先太守李根年老多悖政,百姓侵冤。
及昌到,吏人讼者七百余人,悉为断理,莫不得所。
密捕盗帅一人,胁使条诸县强暴之人姓名居处,乃分遣掩讨,无有遗脱。
宿恶大奸,皆奔走他境。
初,昌为州书佐,其妇归宁于家,遇贼被获,遂流转入蜀为人妻。
其子犯事,乃诣昌自讼。
昌疑毋不为蜀人,因问所由。
对曰:“妾本会稽余姚载次公女,州书位黄昌妻也。
妾尝归家,为贼所略,遂至于此.”昌惊,呼前谓曰:“何以识黄昌邪?”对曰:“昌左足心有黑子,常自言当为二千石。
”昌乃出足示之。
因相持悲泣,还为夫妇。
视事四年,征,再迁陈相。
县人彭氏旧豪纵,造起大舍,高楼临道。
昌每出行县,彭氏妇人辄升楼而观。
昌不喜,遂敕收付狱,案杀之。
又迁为河内太守,又再迁颍川太守。
永和五年,征拜将作大匠。
汉安元年,进补大司农,左转太中大夫,卒于官。
《后汉书·酷吏列传》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刺史行部,见昌,甚奇之,辟从事辟:推荐,推举B .政尚严猛.好发奸伏发:揭露C .胁使条诸县强暴之人姓名居处条:逐条列出D .刺史行部,见昌行:巡视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 ①为贼所略,遂至于此②为天下笑者,何也B ①肋使条诸县强暴之人姓名居处②古之学者必有师C ①因好之,遂就经学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D ①其子犯事,乃诣昌自讼②良乃人,具告沛公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黄昌“政尚严猛”的一组是()①又晓习文法,仕郡为决曹②后乃密遣亲客至门下贼曹家掩取得之,悉收其家,一时杀戮③大姓战惧,皆称神明④乃分遣掩讨,无有遗脱⑤昌惊,呼前谓曰:“何以识黄昌邪?”⑥昌不喜,遂敕收付狱,案杀之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④⑤⑥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昌虽被称为“酷吏”,但他治政“严猛”,主要是打击豪强,在东汉豪强横行的情况下,他的行为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B 黄昌的妻子被贼人掠去,后来嫁给蜀人,失散多年,他还能不忘旧情,重又相认,表现了黄昌讲仁义、重感情的一面。
C 对盗窃车盖的小偷和登楼观看他的彭氏妇人,黄昌不论其罪轻重,一并处死的做法,表现了他不能公正执法用刑残酷的一面。
D.黄昌治政有方,断案讲究策略,得到了朝廷的赏识,屡次被提拔重用,后来由河内太守、直升至太中大夫,最后死在任上。
二、现代文阅读(27分)(一)社科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2-14题(每题3分)50年代,两位美国科学家发现“可逆蛋白质磷酸化作用”,它提示了外界生物信号在细胞内传递的基本方式的规律。
70年代,又有两位美国科学家发现了G 蛋白在细胞跨膜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他们率先注意到生命活动中的信息代谢并开展研究。
尽管他们分别于1992年和1994年才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物学奖”,但生命活动研究毕竟登上了新大陆。
自80年代,研究有了跃升,从偏重于物质与能量代谢的研究进入到对生物信号在细胞内传递的物质基础、途径和方式的研究,信息代谢研究成为主要路径。
三位美国科学家发现一氧化碳(NO)也是信号分子(此前所知的信号分子均是有机化合物),证明NO是心血管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中一个新的重要信号分子。
它能引起靶细胞环鸟苷酸升高,介导兴奋性神经传导。
他们荣获了1998年诺贝尔“医学——生物学奖”。
在进一步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导致生物体内细胞生长、增殖、变异是由生物信号分子所携带的信号在细胞内传递过程中通过一种“放大”机制即多级瀑布效应实现的。
胞外信号分子与膜受体结合,经鸟核苷酸结合G蛋白的转换、酶的激活和离子通道的打开,使细胞内产生能传递胞外信息的小分子化合物,这就是所谓的“第二信使”。
第二信使能激活或抑制各种蛋白酶,改变其活性,使信号放大,引起多级瀑布效应将胞外信息放大8-10个数量级。
这些发现对揭开生命之迷,对控制生命活动,对防止遗传性、代谢性疾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等)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2.对“生命活动研究毕竟登上了新大陆”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生命活动研究的重大成果得到权威认定。
B.美国科学家率先发现信息代谢研究理论。
C.生命活动研究进入信息代谢的研究领域。
D.承认信息代谢在生命活动研究中的地位。
13.对“自80年代,研究有了跃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信息代谢研究替代了物质与能量代谢的研究内容,推进了生命活动研究的进程。
B.研究证明,信号分子不全是有机化合物,有的信号分子是无机物(如一氧化碳)。
C.不再偏重于物质与能量代谢的研究,信息代谢研究成为生命活动研究的主要路径。
D.生命活动研究更加深入,对生物信号在细胞内的活动状况与作用的研究卓有成效。
14.下列有关“多级瀑布效应”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第二信号引起的多级瀑布效应可以将胞外信息扩大8-10个数量级。
B.能“放大”信号分子导致生物体内细胞生长、增殖、变异的特殊机制。
C.细胞内部能传递胞外信息的小分子化合物是引发多级瀑布效应的因素。
D.生物信号分子所携带的信号在细胞内传递过程中的一种“放大”机制。
(二)文学作品阅读(共18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5-18题。
虹影杨文丰山野间童年的我,却常常被美丽而神幻的虹所迷惑。
我时常戴一顶大斗笠,仰着童稚的脸,长久地看、认真地读那静卧在山野上空被村人喊做天弓的虹。
故乡的虹,大都悬生在午后的天空,彩虹起兮云飞扬,天地间总是微雨细细,雨光氤氲,若有似无,我一低头,汪汪积水中,竟也见有虹影流转。
童年的我,以为虹都是从土地里拱起而飘然升空的。
大人说地上的蜈蚣,背不总是那么驼吗?在我童年的天空里,虹,仿佛和地上某种东西总有莫名的感应,神性充盈。
我甚至想,那虹,是地里蜈蚣升天的么?及至青年,丰满的物事无止无息,人,总顾不上停歇脚步,仰头读虹。
重负的中年即便偶能读读虹,所读出的,恐也多是岁月的况味。
老年时至,夕阳在天。
人生舟楫,早早告别了土腴木秀的春夏,急急就滑入了水瘦山寒的秋冬,人与虹,早疏离焉。
虹的色彩,使人漫生想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