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中医论坛论坛›温病学资料› 温病医案温病医案从别处搜来的,共同学习风温案一:孙左男59岁初诊1952年9月10日头痛,微恶寒,咳嗽不重,发烧38℃左右,两脉浮滑,舌苔白腻根略黄,口干,心烦夜不能寐,二便如常,患者要求急给重药以速其效,故以清热凉气之味。
处方:生石膏30克、连翘9克、银花9克、苇根3克、大青叶30克、黄芩9克、知母9克,并自有紫雪丹1克冲服一付。
二诊1952年9月11日药后身热未退,头痛,恶寒未解,一身酸楚乏力,舌苔白腻而滑,脉来浮数。
温邪上犯,邪在卫气之间,误用清气,卫气不疏,正气受戕,面色暗浊,改用疏卫展气之品,以银翘散加减治之,处方:薄荷3克(后下)、荆芥穗6克、淡豆豉6克、炒山栀9克、桑叶9克、菊花9克、炒牛蒡子6克、前胡6克、杏仁9克,一付。
药后卫气得疏,面部及周身小汗,身热退净,脉象已转弦滑,舌苔略干,头痛、寒热皆解,再以疏解卫气而愈。
(《温病汇讲》赵绍琴"论到气才可清气")案二:败血症伴发肺炎治案患者王××男性54岁干部住××医院传染病房,住院后曾以抗菌素治疗不效,第七天邀中医会诊。
初诊1978年9月29日症状:发热,体温39℃~41℃,昼轻暮重,高热时伴有憎寒,精神淡漠,气急胸闷,咳痰稠粘,腹胀满,按之微硬,大便已六日未行,腿膝酸疼,入夜更甚,但无红肿。
舌质绛,舌根及中部苔黄黑而干,脉象滑数,112次/分。
化验:血象,白细胞13000/立方毫米,中性82%,淋巴17%,嗜酸1%;血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X线摄片:右肺有炎症灶。
西医诊断:败血症伴发肺炎。
中医辨证:属热毒入营,肺失肃降,胃腑蕴结,津枯邪滞,气营两燔。
治法:养津通腑,清热肃肺。
拟增液承气汤加减。
处方:鲜生地30克、元参12克、麦冬10克、制军10克、川贝母6克、鱼腥草30克、银花20克、炙甘草4克,服二剂。
二诊10月2日经服前方二剂后,昨晚七时许,大便一次,微清,粪色焦黄,腹满顿减,胸闷气急亦轻,晨间体温38.3℃,舌绛红,根部黄苔未退,脉象滑数,92次/分。
再守原法加减。
处方:鲜生地30克、元参10克、鲜石斛12克、银花20克,制军4.5克、枳壳6克、麦冬10克、鱼腥草20克、生苡仁20克、甘草4克,服二剂。
三诊10月5日两日来大便每日一次,腹部平软,知饥欲食,体温午后尚有37.5℃,腿膝酸疼明显减轻,舌苔黄糙已退,质红而略润。
脉象已转濡缓。
热势已戢,营液未复,再于原方减去制军、鱼腥草,加鲜芦根1尺、冬瓜仁12克,服三剂。
四诊10月8日身热已解,神清寐安,舌质红润,脉象濡缓,再进养津益胃之剂,以善其后。
处方:太子参15克、川石斛12克、麦冬10克、生苡仁15克、生谷芽12克、银花12克、川贝母6克、炙甘草4克,服五剂。
按语:败血症是破损或生活力减低的皮肤或粘膜感染致病菌,经淋巴或静脉,侵入血循环所产生的毒素而引起的病症。
本例经用多种抗菌素和输液等治疗,高热不能控制,神志淡漠,似有昏厥之预兆。
审其入院后,六日来大便未行,腹满气急,舌绛而干,苔黄黑,脉滑数,显系热毒鸥张,肺失肃降,腑气蕴结,正是津枯邪滞之证,投以增液承气加入银花、鱼腥草之剂。
大便通后,热势迅即遏止。
由此可见,细菌性感染疾病,应用抗菌素治疗,固为对症,如营液已枯,不救其津,热不得解,不排其毒,邪无去路,其理昭然。
古人倡治温以救阴为主的法则,诚不我欺。
案三:郑某,女,3岁,1959年2月2日入院,住院号20187。
发热7天,出疹3天,喘2天。
检查:神志不清,躁扰不宁,喘促鼻煽,痰多,皮疹消失,面色紫暗,唇红,口干少津。
体温38.5℃,心率150次/分,未闻杂音,两肺布满湿性罗音。
舌质红,少苔,脉象疾数。
辨证:疹毒内陷攻心、攻肺,热入气营。
治则:定喘化痰、清气凉营。
处方:生石膏18克、肥知母9克、麦冬9克、天花粉9克、连翘9克、大生地9克、条黄芩9克、鲜茅根30克、炙麻黄1.5克、粉甘草3克、杏仁泥4.7克、淡竹叶4.7克,水煎100毫升,频服。
另包广角粉1克,羚羊角粉1克(冲服)。
2月3日复诊,体温逐渐下降,神志仍不清,喘促大减,未闻痰鸣,脉象弦滑,仍用原方,其中广角粉、羚羊角粉改为各0.8克(冲服)。
2月4日复诊,体温接近正常,神志已清,嗜睡,呼吸略促,两肺罗音基本消失,脉象转缓。
处方:肥知母9克、麦冬9克、润元参9克、天花粉9克、鲜生地9克、条黄芩9克、生石膏18克、鲜茅根3克、羚羊角粉0.6克(冲服)。
2月6日,体温正常,神清,呼吸平,食欲已振,心肺未闻异常,脉缓,痊愈出院。
(《何世英儿科医案》)案四:张某,男,2岁,1959年3月10日因发热三天住某医院,住院检查摘要:血化验白细胞总数27400/mm3,中性76%,淋巴24%,体温39.9℃,听诊两肺水泡音。
诊断:腺病毒肺炎。
病程与治疗:住院后,曾用青、链、合霉素等抗茵素药物治疗。
会诊时,仍高烧无汗,神昏嗜睡,咳嗽微喘,口渴,舌质红,苔微黄,脉浮数。
乃风温上受,肺气郁闭,宜辛凉轻剂,宣肺透卫,方用桑菊饮加味,处方:桑叶3g、菊花6g、连翘4.5g、杏仁4.5g、桔梗1.5g、甘草1.5g、牛蒡子4.5g 、薄荷2.4g、苇根15g、竹叶6g、葱白10cm,共进两剂。
药后微汗,身热略降,咳嗽有疾,舌质正红,苔薄黄,脉滑数,表闭已开,余热未彻,宜予清疏利痰之剂。
处方:苏叶3g、前胡3g、桔梗2.4g、桑皮3g、黄芩2.4g、天花粉6g、竹叶4.5g、橘红3g、批把叶6g,再用1剂。
微汗续出而身热已退,亦不神昏嗜睡,咳嗽不显,唯大便两日未行。
舌红减退,苔黄微腻,脉沉数。
乃表解里未和之候。
宜原方去苏叶,加枳实3g,莱菔子3g,麦芽6g。
服后体温正常,咳嗽已止,仍未大便,舌中心有腻苔未退,脉滑数,乃肺胃未和,拟调和肺胃,利湿消滞。
处方:冬瓜仁12g、杏仁6g、杏仁12g、苇根15g、炒枳实4.5g、莱菔子4.5g、麦芽6g、焦山楂6g、建曲6g。
服2剂而诸症悉平,食、眠、二便俱正常。
停药食养痊愈出院。
(《蒲辅周医案》)案五:徐孩,发热六天,汗泄不畅,咳喘气急,喉中有痰声漉漉,咬牙嚼齿,时时抽搐,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不扬,筋纹色紫,已达气关。
前医迭进羚羊、石斛、钩藤等,病情加重。
良由无形之风温与有形之痰热,互阻肺胃,肃降之令不行,阳明之热内炽,大阴之湿不解,有似痉厥,实非痉厥,即马脾风之重证,徒治厥阴无益也。
当此危急之时,非大将不能去大敌,拟麻杏石甘汤加减,冀挽回于什一。
处方:麻黄一钱、杏仁三钱、甘草一钱、石膏三钱、象贝三钱、天竺黄二钱、郁金一钱、鲜竹叶三十张、竹沥五钱、活芦根一两(去节)二诊,昨投麻杏石甘汤加减,发热较轻,咬牙爵齿抽搐均定,佳兆也。
惟咳嗽气逆,喉中尚有痰声,脉滑数,筋纹缩退,口干欲饮,小溲短赤,风温痰热交阻肺胃,一时未易清澈,仍击鼓再进。
麻黄一钱、杏仁三钱、甘草一钱、石膏三钱、象贝三钱、广郁金一钱、天竺黄二钱、马兜铃钱半、冬瓜子三钱、淡竹沥五钱、活芦根二两(去节)三诊,两进麻杏石甘汤以来,身热减,气急平,嚼齿抽搐亦平,唯咳嗽痰多,口干欲饮,小溲短赤,大便微溏色黄,风温已得外解,痰热亦有下行之势,脉仍滑数,余焰留恋,然质小体稚,毋使过之,今宜制其小剂。
净蝉衣八分、川象贝钱半、金银花三钱、冬桑叶三钱、通草八分、杏仁三钱、炙远志五分、连翘钱半、冬瓜子三钱、天花粉三钱、兜铃钱半、活芦根一两(去节)、荸荠汁一酒杯(冲)。
(《丁甘仁医案》)案六:风温作咳,必伤肺胃之阴,以阴虚之质,咳嗽两月乃平,肺热熏灼无疑。
脉象细而带数,舌色红而少苔,悉属阴伤见象,善后之法,当清养肺胃之阴,勿使余邪留恋,庶几复原。
处方:北沙参、南沙参、西洋参、麦冬、金石斛、小生地、川百合、上毛燕窝、紫蛤壳、橘红、白苏仁、川贝二诊:前方清养肺胃,是因病后而设,人身五脏属阴,主藏精而下泄。
阴虚之体,脏阴必亏。
凡阴之亏,心肾居多,而见病则肺胃为甚。
平时调摄,当补益心肾而滋水,可以生木清心,即可以保肺也。
人参、丹参、生熟地、天冬、白芍、山药、丹皮、泽泻、茯神、牡蛎、枣仁、莲子(《柳宝诒医案》)案七:姚,三十二岁,风温误认伤寒发表,致令神呆谵语……大便稀水不爽,现在脉浮,下行极而上也。
先渴今不渴者,邪归血分也。
连翘二钱、银花三钱、玄参三钱、竹叶心一钱、丹皮二钱、犀角三钱、桑叶一钱、甘草一钱、麦冬三钱、牛黄清心丸,三次服六丸。
二诊,昨日清膻中法,今日神识稍清,但小便短数,大便稀水,议甘苦合化阴气法,其牛黄丸仍用。
大生地五钱、真川连一钱、生牡蛎一两、黄芩二钱、丹皮五钱、犀角一钱、麦冬五钱、人中黄一钱水八碗,煮取三碗,分三次服。
明早再一帖。
三诊,即于前方内去犀角,加生鳖甲、白芍各一两。
四诊,大热已减,余焰尚存,小便仍下快。
用甘苦台化阴气法。
细生地八钱、炒黄柏二钱、丹皮四钱、炒知母二钱、连心麦冬六钱、生甘草二钱、生白芍四钱、生牡蛎五钱、生鳖甲八钱、黄芩二钱,今晚一帖,明日二帖。
五诊,温病已解,邪少虚多,用复脉法。
真大生地六钱、炒白芍六钱、连心麦冬六钱、炙甘草二钱、麻仁二钱、生牡蛎五钱、知母二钱、黄柏二钱、生阿胶三钱,三帖三日。
六诊;热淫所遏,其阴必伤,议于前方内去黄柏、知母,加鳖甲、沙参,以杜病后起燥之路。
前方内去知母、黄柏,加生鳖甲六钱,沙参三钱。
(《吴鞠通医案》)春温案一:胡某男38岁初诊1938年3月20日身热六、七日未退,神志不清,胸中满闷,咳嗽气促似喘,面色青晦,周身斑疹见而未透,舌红绛而暗紫,脉象沉伏按之有力,大便三日未解,小便短赤。
此温邪蕴热,卫气不宣,肺失肃降,前幅服虎、清宫重剂,气机不调,卫气失疏,斑疹欲出不得,全属热郁日深,寒凉遏滞,气机不调,必须疏卫分、调气机,用升降散以助升降。
薄荷5克(后下)、炒牛蒡子4.5克、蝉衣4.5克、僵蚕6克、片姜黄6克、鲜茅芦根各30克、菖蒲9克、杏仁9克、前胡6克、浙贝母9克、淡豆鼓9克、炒山栀克,一付。
二诊1938年3月21日药后咳喘气促大减,神志亦清,面色青暗已退,周身斑疹续出不已,身热渐轻,脉象已转滑数,大便一次,小便赤少。
温邪蕴热深入营分,邪热已渐外透,势有转气之机。
再疏卫分以畅气机,凉血分兼以和阴,斑疹透齐而病自愈。
蝉衣4.5克、僵蚕9克、炒牛蒡4.5克、杏仁9克、炙杷叶9克、片姜黄6克、鲜茅芦根各30克、菖蒲6克、前胡6克、淡豆豉9克、炒山栀6克,二付。
三诊1938年3月23日斑疹已透,神志甚清,面色己渐润泽,两脉滑数,二便当调。
温邪蕴热外透,气机已调,病已向愈。
再用养血育阴以善其后。
荤腥油腻皆忌,避风静养,半月始安,蝉衣3克、僵蚕9克、赤芍12克、炒牛蒡子4.5克、前胡6克、杏仁9克、细生地24克、元参24克、沙参15克、茯苓12克,三付。
(《温病汇讲》赵绍琴"论到气才可清气")案二:老年温病神昏重证(热伤营阴)王××男79岁持续性尿频尿急已两个月,近两周加重,于1980年2月8日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