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17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学习《望天门山》教学目标: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望天门山》(学生齐读课题)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1.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至孤帆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

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

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4.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四、练习背诵古诗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1.练习生字“断、楚、至、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断)楚江(开)碧水(回)青山(出)孤帆(来)红日第二课时: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两个字,会写“饮、初”,掌握多音字“抹”。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1.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

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2.板书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1.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重点指导:潋滟liàn yàn 空蒙kōng méng淡妆浓抹dàn zhuāng nóng mǒ相宜xiāng yí3.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4.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1.朗读交流。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2.体会诗意。

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3.再读课文,读出诗情。

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4.学生自由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1.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2.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板书设计: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方好亦奇总相宜浓抹淡妆第三课时:学习《望洞庭》教学目标:1.认识“庭、未、盘”,会写“镜、未、磨、遥、银、盘”5个字,掌握多音字“磨”。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思路:1.以学过的古诗导入。

2.组织教学,每一首诗大体步骤: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象意境,领悟诗情;积累内化,拓展迁移。

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1.板书课题:望洞庭。

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2.介绍诗人。

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初读1.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2.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3.齐读。

三、精读感悟(抓住字眼、想象意境)1.“湖光秋月两相和”(1)感受“和”──和谐、协调。

(2)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3)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4)“两相和”这“两”谁与谁?(湖光与秋月)(5)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2.“潭面无风镜未磨”(1)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

(未:没有)(2)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3)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

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4)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3.“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1)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2)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3)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

说说感受。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四、积累内化,迁移运用1.朗读、背诵。

(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2.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

板书设计:望洞庭唐 刘禹锡湖 月和 山 水人 景 (教学反思参考1)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与学生生活实际距离较远,而且农村的孩子能够真的去游览各种山水风景的可以说是几乎没有,没有亲身的经历很难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采用了与图片、视频相结合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尤其是在对“开、回、出、来”等几个字进行理解的环节我努力呈现一些内容,来让学生能够更直观的理解这几个字。

然而古诗教学又不能让学生的思维被老师的语言所禁锢,还要让学生读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内容,有他们自己的感悟,因此我又安排了小练笔的环节,结合古诗诗句以及老师提供的一些图片写一写你观察 想象读诗后眼前多呈现的景色,给学生以更多想象的空间。

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写作水平还不是很高,所以我采取了填充式的练笔方式“_____的天门山_______;_____的楚江________;_____的青山________;_____的帆船_______”这样在进行小练笔的同时也发挥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写出了他们对诗句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自己很多弱点,比如,教学机智还是不够的,导致了当课堂生成与预设不同时就有些自乱阵脚,使得有的教学环节被丢掉,有的精彩生成没有抓住,比如:当教学理解第一句中“开”字的时候,有的学生在下面说是把天门山从中间“劈开”了。

现在想想,这是一点很好的生成,如果当时能抓住他就能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开”字所蕴含的意义,可惜当时没有及时抓住。

反思这节课,成功点是有的,遗憾之处也不少,不过通过同事们的帮助和领导的点评,我想今后对于古诗教学我已经有了一些思考,今后的古诗课不至于再会是学生沉默的教师一言堂了。

《饮湖上初晴后雨》:《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了晴天和雨天西湖优美的湖光山色,诗人以浓烈的情感赞叹了西湖的天然之美,表达了自己对西湖,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视频,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

首先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

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学生交流读懂诗的内容。

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主要抓住“潋滟”“空蒙”“好”这几个重点词,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晴天时阳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丽、波光粼粼;而雨中西湖隐隐约约,朦胧、神秘。

想象画面,用语言描绘,感受这首古诗蕴含的美妙的意境。

这不仅为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很好地把诗歌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对学生想象能力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

这次诗词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过于引导,学生想象没有放开,对后两句的理解有点困难,有的环节时间过于仓促,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

《望洞庭》:在教学《望洞庭》这首诗歌时,在让学生听完老师的范读之后,我就引导学生自由地读诗歌,读的过程中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接着指名几位学生朗读,然后再齐声朗读。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不是硬生生地要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而是将画面和朗读结合在一起,边看图边说说画面的景色,感受景色之后再通过朗读加深诗句的理解。

在教学“潭面无风镜未磨”时,我引导学生先看图,然后语言启发,这湖面怎么样?这平静的湖面就好像——镜子,让学生在看图的基础上感受湖面像镜子。

在理解“白银盘”时,有孩子说:白银盘是指月亮,还说出了自己的理由:以前不是一直把月亮比作玉盘吗?我没有急于纠正而是请那位同学再读诗句,看看插图,他想了半天,说“白银盘是指这个湖面,山就像放在里面的青螺”,我表扬了他并告诉孩子们:文中的插图也会给我们理解诗句意思带来帮助。

这节课我给了孩子们较多自悟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也悟出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天门山》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

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态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

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

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平日教学中,我最怕的就是古诗的教学,不知道老师们有没有像我这样的感觉,因为学生对古诗不是很感兴趣,每当上古诗时,不是一问一答,就是老师一言堂。

但是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后,却没有这种感觉,心里反而倍感轻松。

因为这节课我不光是在规定课时内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认真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