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古诗三首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唐代李白的《望天门山》、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这些古诗都描绘了祖国河山的美好,抒发了作者的爱国之情。
旨在让学生领略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波澜壮阔的情景、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川的赞美之情和乐观豪迈的情感。
诗人充分展示了其丰富的想象力,用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诗中用词精准,用“开”“回”“出”“来”四个动词描绘了四幅壮丽的画面。
首句借山势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开”字仿佛让人看到了滔滔江水呼啸而来,听到了江水拍击山石的怒吼声。
“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大意是:高高的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
次句写水波回旋,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大意是: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相对出”中的“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动态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在这雄奇的山水中穿过,更给人开阔壮美之感,大意是: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写于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通过描写西湖的水光山色和晴姿雨态,赞美了西湖美景。
诗歌前两句写景,写了不同天气下西湖的景色,“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了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了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后两句与前两句照应,用绝色美人比喻西湖,以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写出了湖山的神韵,既赋予西湖的美以生命,又隽永别致。
作者认为西湖就像西施一样,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不管是晴是雨,都独具神韵。
《望洞庭》是诗人刘禹锡在被贬为郎州司马后,赴任途中经过洞庭湖所作。
通过描写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雅清奇的情致。
诗歌从“望”字着眼,首句描写湖水与明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2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形,第3、4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生动地勾画出了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
诗歌大意为: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合,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没磨时光泽暗淡的镜子。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1.通过自主认读、小组合作互相正音的方式认读“亦、抹、宜”等生字,读准“抹、磨”2个多音字。
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练习等方式会写“断、楚、至”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反复朗读古诗,抓诗歌意象,感悟、体会诗歌意境。
4.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朗读古诗,抓诗歌意象,感悟、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1.字词教学本课要求会认“亦、抹”等生字,读准“抹、磨”2个多音字,会写“断、楚、至”等生字。
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生字,“亦”和“宜”发音相似,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比较来区分声调。
在教学多音字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在词语中分辨读音。
比如,“抹”字在“淡妆浓抹”“抹粉”中读mǒ,在“抹布”中读mā;“磨”字在“磨镜”“磨刀”中读mó,在“石墨”“磨盘”中读mò。
本课中要求会写的字要注意易错笔画的指导。
比如,“孤”字中“瓜”的竖提,可以在范写时,用红色粉笔突出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楚”字可以和“定”字作比较,把下边部分的横钩写正确;“未”字的两横,要指导学生写得上短下长。
在教学“断”时,教师可以结合字理进行教学,“断”可以对比篆文进行教学,左边是丝带,被刀斧割断了,“断”表达的意思就是“斩断、断开”。
“孤、帆、初”这三个字都带有点,不能少写点,要引导学生养成写前认真观察,写后细心检查的好习惯。
2.理解运用部分学生对文中古诗所描绘的美景并不熟悉,学习起来有难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关键字词或利用图片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并结合想象感受画面。
比如,对“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两句话的理解,可让学生围绕“断”和“开”交流读后的体会,感受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色和长江水的奔腾不息,让学生借助插图想象画面,丰富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时,可提供一些西湖美景的图片印证诗句的意思,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西湖在不同天气里的不同风姿。
在教学《望洞庭》时,可出示“秋月映照湖面”“水平如镜的洞庭湖”“洞庭湖中的君山”等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诗意,让学生借助插图,想象画面。
3.朗读教学这三首古诗都描绘了优美的画面,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感受诗句描绘的画面,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有所体会。
三首古诗都是七言诗,诗句的停顿处较清晰。
教师可以先范读,学生再模仿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注意停顿处和语气。
在朗读《望天门山》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开、回、出、来”等一系列动词读出气势,体会天门山的雄壮,楚江的浩荡。
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时,要引导学生想象西湖在不同天气里的美丽,从而读出诗歌的美感。
朗读《望洞庭》时,要引导学生结合图片资料,体会洞庭湖的山水之美。
在理解诗意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朗读指导,如个别读、小组比赛读、男女生比赛读等;也可以用手势提示诗句朗读的节奏起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整体感受古诗的韵味。
1.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和写作背景资料。
2.结合注释预习字词。
3.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
4.搜索有关天门山、西湖、洞庭湖的图片和视频。
3课时第一课时1.学习《望天门山》,会写“断、楚、至、孤、帆”,并能理解字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同时能够默写。
3.借助教材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4.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板块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们知道哪些祖国山河的美景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祖国壮丽的山河吧!(课件播放天门山的视频)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雄踞芜湖市北郊长江畔的天门山,你们看了这个视频之后都有什么感受呢?2.学生交流,指名学生回答。
3.过渡: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有许多名山大川,或风光秀丽,或雄伟壮阔。
自古以来,许多诗人为我国的壮丽山河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唐代诗人李白在25岁那年,便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课件出示天门山相关链接,板书课题)天门山雄踞芜湖市北郊长江畔,因李白《望天门山》一诗而天下闻名。
天门山系“夹江对峙”的东梁山、西梁山之并称。
天门二山中以东梁山最为陡峭,突兀江中,如刀削斧砍,巍巍然砥柱中流,令一泻千里的长江折转北去,形成“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奇特景象。
千百年来,以其独有的山形水势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历代名流、墨客来遨游题咏。
4.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指名学生理解诗歌题目含义。
望:从远处看。
5.过渡:诗人从远处看天门山,都看到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吧。
板块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课件出示作者的相关介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2.指名学生对诗歌进行朗读,检查学生对朗读的预习情况。
3.对学生朗读的字音等进行纠正。
4.范读古诗,要求学生根据范读,画出课文停顿的地方。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
6.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断、楚、至、孤、帆”,指名学生朗读,指导书写笔顺,对易写错的字进行警示。
“楚”下面部分不是“定”;“孤”右边部分是“瓜”,不是“爪”。
“断”的篆文→:左边是一把刀把两束丝全部剪断了,右边是一把锋利的斧头。
7.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注意抑扬顿挫。
(2)注意节奏,语速可放慢。
8.指名学生朗读,注意听朗读的停顿节奏,教师指导。
9.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板块三理解诗意,体会意境1.学生默读古诗,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天门楚江青山孤帆日2.学生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开:劈开、断开。
回:回旋。
出:出现。
孤:一只。
3.课件出示第1句。
句段1:天门中断楚江开(1)课件出示天门山图片,引导学生图文结合,朗读句子。
(2)圈画出自己认为用得生动、形象的字词。
(3)指名学生回答,说出原因。
(4)教师对学生口语和叙述表达相机指导,可结合实际动作理解。
断、开。
“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开”是冲开、撞开的意思。
“断”“开”这两个字让我们感受到了水劈山断的壮观景象。
(5)教师在黑板上用线条画出天门山,让学生体会天门山的高大雄伟。
(6)过渡:天门山,顾名思义就是通向天山的门,传说天门原本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
你们知道是哪把利剑吗?(在黑板上画出楚江的线条)(7)引导学生根据注释了解“楚江”。
楚江:长江中下游部分河段在古代流经楚地,所以叫楚江。
(8)这样雄伟的山被江水冲断,我们感受到了水是什么样的呢?湍急、汹涌、奔腾。
(9)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句意。
浩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劈开。
4.课件出示第2句。
句段2:碧水东流至此回(1)教师画江水回旋、向北流。
想想老师画的是什么?(2)楚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
(结合板书和手势来说)(3)这是什么样的水?还可以说是什么样的水?碧水。
还可以说是清清的水、绿绿的水。
(4)结合第1句,想象眼前浮现的画面。
(5)学生想象画面,请学生起来描述,教师相机指导口语和叙述方式。
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
(6)用自己的话说说句意。
东流而去的长江水经过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
5.过渡:“天门中断楚江开”一句借山势写出了水的汹涌,“碧水东流至此回”借水势衬出了山的奇险,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两句,感受一下吧!6.齐读第1、2句,感受天门山的奇险,楚江的汹涌澎湃。
7.课件出示第3、4句。
句段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教师画两座山相对、一只船和太阳。
思考:青山是如何“出”的?(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讨论“当你坐车或骑车行驶在路上的时候,路前方的景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体会诗句中“出”所描写的情形。
(3)“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妙在何处?“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动态美。
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行途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蕴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