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东西方先哲和杰出的科学家知识点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秦始皇(1)统一全国:先后灭掉韩、赵、魏、燕、楚、齐,完成统一六国大业。
(2)制度创设①创建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
②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强干弱枝,避免国家分裂。
(3)巩固统一①经济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奖励垦荒;统一度量衡、货币。
②文化上,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全国通行的文字。
③军事上,修筑万里长城,设桂林等三郡。
④法律上,制定严密、严酷的法律。
⑤交通上,统一车辆形制,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
2.唐太宗(1)制度:发展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2)法律:修订颁行《唐律》,重视法制建设。
(3)经济:延续唐初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奠定了唐初经济逐步复苏的基础。
(4)选官:发展隋代的科举制,使庶族地主获得晋升的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
(5)民族关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6)对外: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3.康熙帝(1)贡献①平定“三藩”:扫除了割据势力,加强了对云南、广东、福建等地区的统治。
②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正式隶属于清朝中央政权的行政管辖之下。
③抗击沙俄a.组织战争:1685年至1686年,康熙帝组织了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沉重地打击了俄国军队。
b.签订和约:运用军事和外交双重手段,迫使俄国与中国于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维护了领土主权。
(2)评价: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的版图。
知识点2东西方先哲1.孔子(1)政治思想①“仁”的思想:“仁”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其最基本的含义是“爱人”,但它是一种有等差的爱;主张统治者要施仁政;认为要实现“仁”,就要遵守“忠恕”之道。
②“礼”的思想:“礼”是指周礼,主张“克己复礼”;为维护“礼”,提出“正名”主张。
“中庸”思想。
认为中庸是最高品德,要遵循中庸之道。
主张用中庸思想来协调“礼”和“仁”的关系。
(2)教育思想①教学原则: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②教学方法:“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施以不同的教育;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原则。
(3)思想影响①对古代中国: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渗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其形象逐渐被神圣化。
②对世界:18世纪前,亚洲许多国家接受了儒家文化,成为这些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18世纪后,儒学传到西欧。
欧洲一些思想家从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
2.柏拉图(1)主要思想①哲学思想——理念论: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质,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反映,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
②政治思想——《理想国》a.居民分为统治者、军人和平民三部分,国王必须懂哲学;国家的目的是和谐与效率。
b.《法律篇》:强调法治,法律应该成为所有人的行为准则。
③教育贡献:建立阿卡德米学园。
不仅研究政治,还非常重视自然科学知识。
(2)评价①作为苏格拉底的继承人,雅典学园的创立者,柏拉图受到人们的尊敬。
②虽然对柏拉图的思想存在争议,但其在世界政治和文化史上的巨大影响,被大家所公认。
知识点3杰出的中外科学家1.李时珍与《本草纲目》(1)主要贡献——《本草纲目》①内容a.创立了当时世界先进的药物分类法,含有生物进化的思想。
b.首次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的见解,认为人类思维意识活动是大脑的机能和产物。
②地位:不但是医药大典,而且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
③影响:出版后10年多,流传至日本、朝鲜,后被译成拉丁、法、德、英、俄等多种文字,被达尔文称为“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
(2)历史评价①李时珍是中国古代卓越的医药学家,被尊为世界文化名人。
②《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医药学、植物学的宝贵遗产,对中国乃至世界医药学的发展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③《本草纲目》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
2.詹天佑与京张铁路(1)主要贡献——修建京张铁路①时间:1904年接受命令。
②特点: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
③意义:京张铁路是由国人完全用自己的技术和力量独立自主建成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为中国科技界在国际上争得了一席之地,为中国铁路事业的自主发展开创了新的方向,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历史地位①1909年,被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选为正式会员,成为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与工程师。
②是我国杰出的铁路工程师,一生致力于祖国的铁路建设事业,并为维护国家铁路权益与列强斗争。
③被称为“中国铁路工程之父”,周恩来赞誉他是“中国人的光荣”。
3.李四光与地质力学(1)主要贡献①地质科学a.1921年,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成为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和气候学研究上的一个里程碑。
b.自20世纪50年代起,先后出版了《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概论》等,创立了地质力学。
c.组织实施新中国的地质普查勘探工作,发展了新中国的地质事业。
②石油开采: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在李四光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相继找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华北油田等大型油田,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2)历史地位:李四光是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立者和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
4.牛顿的主要科学成就(1)主要成就①数学:提出了数学上有名的二项式定理以及微积分的初步算法。
②物理a.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提出了经典力学的三个基本定律。
b.1686年撰写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从而诞生了天体力学。
“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
(2)历史评价①是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和自然哲学家。
②建立起力学理论体系,成为宇宙定律的发现者。
③晚年把兴趣由科学转向政治、神学等问题。
5.爱因斯坦的主要科技贡献(1)创立相对论①提出:1905年提出狭义相对论,后来又建立了广义相对论。
②意义a.解决了经典物理学的难题,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看法。
b.揭示时空、物质、运动和引力之间的统一性,奠定了系统、科学的物质观和时空观。
c.与量子理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为物理学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并对其他学科产生历史性的影响。
d.极大地扩展了物理学的应用范围。
(2)捍卫和平①一战期间,多次表明自己坚定的反战立场,参与发起成立反战团体“新祖国同盟”。
②20世纪50年代,与罗素联合发表了《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反对核战争,呼吁世界和平。
(3)历史评价①爱因斯坦创立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标志着物理学的重大突破,是科学发展道路上新的里程碑。
②狭义相对论改变了牛顿力学的时空观,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是近代物理学领域的一次伟大革命。
③广义相对论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在这一理论指引下,天体和宇宙演化的观测研究及理论探讨前所未有地发展起来。
④爱因斯坦是一位坚定的和平捍卫者,关心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事业,并为之进行了不懈的奋斗。
1.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角度评价康熙帝(1)积极作用: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大有作为的封建帝王。
他在位期间,平三藩、定台湾、击沙俄、征西北、和蒙古、固西藏,巩固统一,维护主权,战功赫赫,政绩显著;发展经济、光大文化,措施得力、硕果累累。
作为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贡献卓著,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他与任何一位封建帝王相比都毫不逊色。
(2)消极影响:在中国和世界都面临历史大变迁即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关键时刻,康熙帝没有敏锐觉察到这一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这一趋势对中国和世界格局的演变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仍以“天朝上国”自居,居功自傲、闭关锁国、墨守成规、不思变革,使中国错失了这次极为重要的历史发展机遇。
因而,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这一角度看,应该说康熙帝对近代中国的落后与挨打负有一定的责任。
2.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共同影响(1)政治上:都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经济上:都采取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3)民族关系上:都对边疆少数民族采取了一系列的战争与怀柔措施。
(4)文化上: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对文化发展带来了不同的影响。
3.比较古代东西方先哲分类孔子柏拉图思想成果仁、礼、中庸理念论政治主张以德治民、施仁政理想国教育成果兴办私学、有教无类创立阿卡德米学园学术成果整理“六经”《国家篇》(1)个人品格:几乎每一个科学家都有勤奋好学、持之以恒的良好品格,这是古今中外科学家获得成功的内因,也是最普遍和最重要的因素。
(2)社会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最深层的动力,国家和社会重视教育和科技的发展,是科学家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外因。
(3)内外交流:内外交流的发展有利于科学家取长补短,近代留学教育是内外交流的重要形式,有利于落后国家的科技较快地赶超西方国家的先进科技成就。
(4)爱国思想:爱国精神是众多科学家最深厚的精神动力,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这一因素的作用更大,更是调动科学家科技救国的强大动力。
【例1】(2015·江苏高考)唐太宗论“明君”执政之“君道”,为此后历代帝王所推崇。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定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
此后,太宗提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何谓为明君?”魏征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
”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贞观期间,太宗屡屡对“一士之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
贞观六年,太宗对侍臣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1)据材料,就“明君”执政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内涵。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君道”产生的客观因素。
(3)以帝王政治为视角,综合评价唐太宗的“君道”。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兼听”“冀凭直言”等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内涵。
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传统儒家的民本思想等角度作答。
第(3)问限定从“帝王政治”的角度评价唐太宗的“君道”,可结合唐太宗统治的目的、对唐朝及后世统治者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内涵:严肃法令,遵守法律;减少独断,广任贤良;兼听纳谏,激励直言。
(2)因素:隋朝无道而亡(农民战争的威力),传统儒家的民本、仁政思想;大乱初定,经济凋敝。
(3)评价:唐太宗的“君道”是古代开明政治的典范,促成了封建治世的出现,成为古代统治者的“明君”理想。
但唐太宗的“君道”是为了维护李唐王朝的统治,其实施有赖于帝王的个人品质,唐太宗晚年背离了自己的这一“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