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一、秦始皇1、秦始皇为什么能够统一六国?(1)时代趋势:安定统一成为时代的呼声(根本原因)。
(2)国力基础: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国力强盛,奠定了兼并六国的坚实基础。
(3)个人条件:坚忍刚毅的性格和敏锐迅捷的决断力、雄才大略。
(4)重用人才:破格录用一批谋臣猛将:善于发现人才,礼待人才,并能用人不疑。
2、秦始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巩固统一?为什么他被称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措施:①政治上:建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②经济上:承认土地私有,奖励移民垦荒,鼓励耕织;统一货币、度量衡;③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奠定经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④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
焚书坑儒,统一思想。
⑤交通上: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原因:秦始皇统一全国,第一次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采取了措施巩固了统一,所以说他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3、秦始皇的暴政有何表现?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暴政:①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②横征暴敛:修长城、仿建六国宫殿、建阿房宫、郦山陵。
③严刑酷法秦亡的原因:根本原因:秦的暴政;直接原因:秦末农民起义。
4、怎样评价秦始皇?(见笔记)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以上说明秦始皇是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
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他的暴政又导致秦很快灭亡。
二、唐太宗1、唐朝初年为什么会出现贞观之治?(1)治国思想上:他唐太宗统治时期能够吸取随亡教训,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3)用人策略上:他任用贤良,虚怀纳谏。
(2)政治: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效率,加强了君权。
重视法律,颁行《唐律》,体现仁义为本,为末的原则。
(3)经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继续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使唐初社会经济逐步复苏。
(4)文化: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5)民族关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采取“战而后和”的政策,在东突厥地区设羁羁糜府州进行管辖;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与吐蕃和亲,促进汉藏的友好和西藏地区的发展;使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
(6)外交:采取开放的政策,设立鸿胪寺;鼓励外商来华贸易、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对外来文明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增强了中外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2、唐太宗在推动封建社会发展中有何历史作用?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代明君。
他统治时期,能够吸取隋亡教训,居安思危,任用贤良,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巯缓刑罚的政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大大完善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按抚、怀柔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
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唐王朝带来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的升平景象,形成贞治之治的局面,为后世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开元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唐太宗一生的为君之道,特别是其晚年的反省和总结,也为中国封建统治者提供富有借鉴意义的思想。
因此,唐太宗做为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对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3.评价唐太宗(功过两方面)【练习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贞观四年,(唐大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
……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
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矣。
”——《贞观政要》材料2:上(唐大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 ——《资治通鉴》材料3:(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
春秋冬夏,略无休时。
”——《旧唐书,马周传》请回答:(1)据材料1和材料2,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与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4分)(1)他们的共识是,如果滥用民力,将会导致人心离散、政权覆亡。
唐太宗罢修乾元殿是为了维护开创不久的基业,避免重蹈秦始皇、隋炀帝的覆辙。
(2)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哪些重大措施?促成怎样的局面?(8分)(2)唐太宗调整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切实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等措施。
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
(3)材料3与材料2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3)从与民休息变为苦役百姓。
(4)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唐初之盛“皆时会(形势)为之,非尽由于人力也”。
试从“时会”和“人力”两方面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8分)(4) 隋末农民起义为唐初社会发展扫除了障碍,隋朝的灭亡提供了深刻的教训,为贞观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唐太宗顺应形势,调整政策、任贤纳谏,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5)综观这三条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8分)(5)唐太宗的统治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农民的基础之上的。
他即位之初,善于纳谏,励精图治,征发的徭役相对减轻。
取得一定业绩后,情况就不同了。
在封建社会中,即使“贞观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人民的徭役负担也是不轻的。
三、康熙皇帝1、康熙初年面临什么形势?他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什么贡献?面临的形势:(1)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2)沙俄势力正在东来。
(3)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4)地方割据实力的威胁尚未清除(三藩)(5)满汉矛盾尚未平复。
贡献:(1)巩固统一国家的活动:A平定三藩:有利于安定统一。
B收复台湾:启用郑氏降将施琅。
收复后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
加强了台湾和大陆联系,促进了台湾开发,巩固了海防。
台湾正式隶属于清朝中央政权的行政管辖之下。
C三征噶尔丹,打击了新疆蒙古分裂力量。
D册封五世班禅,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E 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2)维护国家主权的活动:抗击沙俄入侵,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从法律上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历史影响: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
2、如何评价康熙帝(1)功绩:康熙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为康乾盛世的到来奠定基础。
(2)消极:大兴文字狱;实行闭关政策。
(3)总评:康熙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他一生的文治武功,臻于极致,开创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繁盛时代――康乾盛世。
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一、孔子1、孔子的生平:(1)自学礼乐:15岁时立志学习礼乐,后成为儒士,苦研《诗》《书》《礼》《乐》,在礼崩乐坏的情况下,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已任。
(2)从政失败:50岁时第一次获得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官至司寇,试图实现恢复后因和鲁国执政大夫的矛盾激化而下野。
(3)周游列国:55岁时,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没被采纳。
(4)献身文教:68岁时回到重国,整理编订《六经》,专门从事教育。
2、孔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对其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时代:(1)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礼法秩序受到冲击,“礼崩乐坏” (2)“周礼尽在鲁”影响:1、提出“克己复礼”,维护旧的礼乐制度2、孔子提出“仁”(核心),反对暴政3、提出中庸思想,主张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4、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3、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有什么地位和影响?主要内容:A思想:(1)“礼”:即周礼,要求人们能够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
主张“克已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主张恢复周朝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上是力图维护奴隶制度。
体现了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
(2)核心:仁。
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给“仁”下的两个最重要的定义。
主张以爱人之心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的重视,具有进步意义。
(3)中庸:把伦理范畴的“仁”和政治范畴的“礼”结合在一起,主张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C教育:(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2)教育目标: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
(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
(4)教学内容: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最基本教材。
地位和影响:A对中国:(1)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2)大教育家: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
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发展下来。
(3)“六经”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其中五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B 对亚洲: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C 对欧洲: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二、亚里士多德1、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①17岁时在雅典阿卡德米学园学习,师从柏拉图,对柏拉图的思想既有继承又有突破,被称“学园的灵魂”②前343年,亚里士多德成为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之师。
为师期间,利用优越条件,继续研究各类科学,学术思想进一步发展。
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③亚历山大征服希腊后,亚里士多德回到雅典创办吕克昂学园,被称“逍遥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