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品读比较,深入分析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2.通过诵读感悟,深入体会文章说服力和感染力来源于作者至情与至理的交融。
3.学习革命先驱抛私情循大义,“为天下谋永福”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二、难点、重点分析1.理解文中典故所表达的情感2.多种表达方式交融来凸显情感和深入说理。
三、教学设想本文是近代作品,又是一封家书,语言浅近平易,使用了杂有白话成份的通俗文言,所以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文言教学点难度不算很大,学生借助课后注释及有关资料基本能读懂文章,体会情感。
在课前我先发放学案,引导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背景,了解典故的出处和意义以及初步体会此典故在文章中所体现的情感;靠自己的能力进行有关字、词的文言知识点梳理。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针对同学们在学案学习中出现的知识难点进行点拨,并通过提问检测其掌握程度。
希望能通过这种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的自主性。
而本课时的重点则放在内容的梳理和情感的把握上,体会作者通过多种表达方式让自己的至情与至理得以充分的体现,也让妻子能“尽吾意”,理解“我”的选择,借以突显作者的铁骨柔情,为循大义而抛私情,儿女情长和英雄气壮两相融和的可歌可泣的形象和可贵的品质。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读书交流:(学生活动)请你用一句话写写林觉民给你的印象。
如:我读到了一个的林觉民。
小结:插入简单的时代背景的介绍和作者介绍。
整体感知思考:1.本文如用一句话来概括内容,你会用文中的哪句话?2.在这封遗书中,作者反复强调的是“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一中心思想。
文中哪些地方写的是“吾至爱汝”?哪些地方写的是“勇于就死”的呢?三)深入鉴赏3、4段。
(注意层次划分:吾至爱汝——勇于就死)学生朗读3-4段前部分。
(“吾至爱汝”部分)思考:1)本部分写了几件事表达“吾至爱汝”?你能试着用文言句子来概括这几件事吗?2)老师出示改写片段与原文对照吾至爱汝,吾尝愿汝先于吾死,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令汝担悲。
吾与汝初婚,并肩携手,两情依依。
前十余日归家,吾见汝之有身也,恐不胜长途跋涉、路途艰险之苦,未能以此行语汝。
吾爱汝之心,天地可鉴。
改写片断读来平淡,与原文相比,它到底少了些什么?你体会到原文写得动人之处在哪里?(从比较中分析文章的精彩之处)小结:细节描写,深情叙述为抒情铺垫3)请同学朗读此片段,并请大家思考:这部分的文笔极为细腻,突显自己对妻子的深情,你会认为这样的儿女之情的缠绵细腻有损他的革命豪情的激昂慷慨吗?小结:愈写夫妻恩爱之深,愈见夫妻生死离别之情重,愈衬托他舍此捐躯的高尚情操,读来更显哀婉悲痛。
4)归纳:突出艺术特点(以情说理)2.本文是绝无粉饰的内心世界的展示,在爱妻和爱国之间的抉择尤其体现林觉民内心的痛苦,他那么深爱自己的妻子,为何最终还是离她远去,选择赴死呢?请同学朗读第4段后部分。
1)思考:他那么深爱自己的妻子,为何最终还是离她远去,选择赴死呢?重点句: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
2)归纳:突出艺术特点(以事说理)四)探讨:这封《与妻书》情理交融,大情与大理充满在整封书信之中,林觉民最终选择了一条赴死之路,为国捐躯之路,在离妻别子的抉择之中,他到底还有没为妻子考虑,为自己的小家考虑呢?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男子呢?请你把自己的认识体会用对联的形式表达出来。
学生活动:为林觉民或他的《与妻书》写一幅对联(课堂小组推荐作品展示)五)总结: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样的一个人,“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 真算奇男子。
”(两广总督张鸣歧)———他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敬哉!六)课外随笔(一封家书):假如你现在是一名高三学生,现在正面临着高考志愿的填报问题。
你很想考到外省名校去,但你的父母很舍不得你,很想你能留在他们的身边,认为读省内名校都是不错的选择。
请你给你父母写一封家书,表达你对你父母割舍不下的情感和阐明你要填报外省院校的理由。
《与妻书》学案一、了解《与妻书》的写作背景二、梳理基本字词重点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虚词(意义和用法)、特殊句式1.请找出文中的通假字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吾灵尚依依旁汝也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2.一词多义书:(①动词。
书写,记载。
②名词。
文字、书信、文书、书籍、书法。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泪珠与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意洞手书罄竹难书志:(①心意、志向。
②记忆。
③记述。
④标志。
)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永志不忘志怪小说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望:(①动词。
向远处看。
②动词。
盼望、期望。
③动词。
临近。
④动词。
观察。
⑤名词,希望。
⑥名词,名望、声望。
⑦名词。
农历十五左右。
)适冬之望日前后吾亦望其言是实吾令人望其气,皆为虎龙,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鸿门宴》)先达德隆望尊。
(《送东阳马生序》)其:(①代词。
代第三人称,他,它(他的,它的)。
②代词。
代第一人称,我的,自己的。
③代词。
指示代词,表远指,那,那些,那里。
④代词。
指示代词,其中的。
⑤副词。
表示揣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
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要”“希望”等。
⑥连词。
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⑦助词。
其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今望其真有助天下人爱其所爱卒不忍独善其身吾望其言是实汝其勿悲汝其善抚之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以(①介词。
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
用、拿、凭、依据、按照、用…‥的身份。
②介词:起提宾的作用,“把”。
③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④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
可译为“在”“从”。
⑤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 “率领”。
⑥连词。
表并列、递进、承接、目的、因果、修饰关系。
⑦副词,通“已”,已经。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且以汝之有身也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汝不必以无侣悲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而:(①连词。
表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因果、修饰关系。
②代词。
第二人称,你、你的。
③语气助词。
相当于“罢了”。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谓吾忍舍汝而死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汝幸而偶我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相:(xiāng, ①互相。
②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
及与汝相对当哭相和也3.词类活用(类型:名作动、形作动、动作名、形作名、名作状、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汝幸偶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瓜分之日可以死称心快意卒不忍独善其身意洞手书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4.特殊句式:(类型: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1)汝体吾之心于啼泣之余2)吾与并肩携手3)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4)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5)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6)称心快意,几家能彀三、了解文章中的典故,体会作者引用典故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1)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眼成穿4)骨化石5)破镜能重圆6)独善其身四、请你找出每一段的关键句,试着口头翻译,并概括每段的大意。
五、资料:为林觉民和陈意映写的相关歌词《意映卿卿》(词:许乃胜曲:苏来唱:李建复) 意映卿卿,再一次呼唤你的名,今夜我的笔沾满你的情。
然而我的肩却负担四万万个情,钟情如我,又怎能抵住此情,万万千千。
意映卿卿,再一次呼唤你的名,曾经我的眼充满你的泪。
然而我的心已许下四万万个愿,率性如我,又怎能抛下此愿,青云贯天。
梦里遥望,低低切切,千百年后的三月,我也无悔,我也无怨。
《诀别》词:童安格、刘虞瑞曲:童安格) 夜冷清,独饮千言万语。
难舍弃,思国心情。
灯欲尽,独锁千愁万绪。
言难启,诀别吾妻。
烽火泪,滴尽相思意,情缘魂梦相系。
方寸心,只愿天下情侣,不再有泪如你。
(口白)意映卿卿如唔:吾今以此书与当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觉——遥寄林觉民》(词曲:齐豫) 觉,当我看见你的信,我竟然相信,刹那即永恒。
再多的难舍和舍得,有时候不得不舍。
觉,当我回首我的梦,我不得不相信,刹那即永恒。
再难的追寻和遗弃,有时候不得不弃。
爱不再开始,却只能停在开始。
把缱绻了一时,当作被爱了一世。
你的不得不舍和遗弃,都是守真情的坚持。
我留守着数不完的夜和载沉载浮的凌迟,谁给你选择的权利,让你就这样地离去。
谁把我无止境地付出都化作纸上的一个名字。
如今,当我寂寞那么真,我还是得相信,刹那能永恒。
再苦的甜蜜和道理,有时候不得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