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作业成本法的含义、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概念、作业成本法的特点
作业成本法的含义、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概念、作业成本法的特点
(三)成本分配使用众多不同层面的成本动因
传统成本
计算方法
产量被认为是能够解释产品成本变动的唯一动因,并以此作为分配基础进行间接费用的分配;而制造费用是一个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间接费用组成的集合,用单一的产量作为分配制造费用的基础不合适
作业
成本法
把资源的消耗首先追溯或分配到作业,然后使用不同层面和数量众多的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比采用单一分配基础更加合理,更能保证产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
动因
分配
根据成本动因将成本分配到各成本对象的过程
对不能追溯的成本,作业成本法强调使用动因(包括资源动因或作业动因)分配方式,将成本分配到有关成本对象(作业或产品)
动因分配虽然不像追溯那样准确,但只要因果关系建立恰当,成本分配的结果同样可以达到较高的准确程度
强制
分摊
有些成本既不能追溯,也不能合理、方便地找到成本动因,只好使用产量作为分配基础,将其强制分摊给成本对象
不能追溯到产品的成本,则先追溯有关作业或分配到有关作业,计算作业成本,然后再将作业成本分配到有关产品。
二、作业
指企业中特定组织(成本中心、部门或产品线)重复执行的任务或活动
【提示】一项作业可能是一项非常具体的活动,也可能泛指一类活动;由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具体作业组成的作业集合,被称为作业中心
资源
指作业耗费的人工、能源和实物资产(车床和厂房等);执行任何一项作业都需要耗费一定的资源
成本
动因
指作业成本或产品成本的驱动因素
资源成本动因
引起作业成本增加的驱动因素,用来衡量一项作业的资源消耗量;依据资源成本动因可以将资源成本分配给各有关作业
作业成本动因
是衡量一个成本对象(产品、服务或顾客)需要的作业量,是产品成本增加的驱动因素;作业成本动因计量各成本对象耗用作业的情况,并被用来作为作业成本的分配基础
三、作业成本法的特点
作业成本法的主要特点,是相对于以产量基础的传统成本计算方法而言的。
(一)成本计算分为两个阶段
作业成本法
基本指导思想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服务或顾客)消耗作业”
间接成本的分配路径是“ ”
传统成本
计算方法
间接成本的分配路径是
【提示】两种方法的相同点在于直接成本都是直接计入成本对象(产品或服务)
第十五章作业成本法
考情分析
本章在教材中属于一般性章节,平均分值3分左右。从考试题型看,主要以客观题为主,也有可能会出到主观题。
教材变化
与2018年教材相比,增加了产品级作业成本库的表述,作业成本法的优点和局限性进行了重新表述,其余内容无实质性变化。
学习提示
本章内容在学习中,应以作业成本法相关概念的理解和传统成本计算与作业成本计算的比较为主,了解作业成本管理的相关内容。此外,概念的把握和作业成本计算方法的运用有一定难度,需要反复对比练习。
(二)成本分配强调因果关系
作业成本法认为,将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有三种不同的形式:追溯、动因分配和分摊。
成本
追溯
指把成本直接分配给相关的成本对象
一项成本能否追溯到产品,可以通过实地观察来判断;使用追溯方式得到的产品成本是最准确的
凡是能够追溯到个别产品、个别批次、个别品种的成本,就应追溯,而不要间接分配
主要内容
1.作业成本法的概念与特点
2.作业成本计算
3.作业成本管理
第一节作业成本法的概念与特点
一、作业成本法的含义
含义
将间接成本和辅助费用更准确地分配到产品和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观点
每进行一项作业都要耗用一定的资源;与此同时,产品(包括提供的服务)被一系列的作业生产出来
【提示】在作业成本法下,直接成本可以直接计入有关产品,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并无差异,只是直接成本的范围比传统成本计算的要大,凡是便于追溯到产品的材料、人工和其他成本都可以直接归属于特定产品,尽量减少不准确的分配。